王友发
-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2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育部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星火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鲤科经济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胚胎发育及仔稚鱼形态与生长观察研究被引量:27
- 2017年
- 为了解鲤科经济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特点,采用人工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孵化及培育条件下观察了马口鱼胚胎发育及仔稚鱼的形态变化与生长特性。马口鱼成熟卵及受精卵均呈圆形、沉性,卵径分别为1.00—1.20mm及1.4—1.6mm。在26—28oC水温下,胚胎发育历时37h,历经了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心跳期和孵出期等阶段,所需积温为968.95oC·h。初孵仔鱼全长3.74±0.04mm。在26—28oC水温下,仔鱼孵后12h,胸鳍原基形成;孵后48h,肠道形成;孵后84h,一鳔室形成;孵后96h,多数开始平游;孵后108h,卵黄囊消失,早期仔鱼发育至后期仔鱼,营外源性营养;孵后14d,两鳔室形成;孵后17d,全长12.46±0.76mm,各鳍发育完整,鳞片开始出现,进入稚鱼期;孵后23d,全长达17.09±1.08mm,外部形态特征与成鱼相近。马口鱼仔稚鱼生长方程显示异速生长特性。本研究积累了马口鱼早期生活史资料,为马口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 金丹璐张清科王友发朱咏梅张玉明王建平竺俊全
- 关键词:马口鱼胚胎发育仔鱼稚鱼
- 养殖大黄鱼越冬前后消化道及肝脏的形态结构变化被引量:1
- 2016年
- 为了解越冬期饥饿对大黄鱼消化系统的影响,采用解剖及组织学显微与亚显微技术观察研究了象山港网箱养殖的大黄鱼越冬前后消化道及肝脏的形态结构变化。大黄鱼越冬后肝脏重比越冬前显著下降(P<0.05),肝指数(HSI)比越冬前极显著降低(P<0.01)。显微观察显示,越冬后食道皱襞高度显著增高(P<0.05),黏膜下层厚度极显著减小(P<0.01)。胃黏膜下层厚度在越冬后极显著增加(P<0.01),肌层厚度在越冬后显著减小(P<0.05);胃腺细胞越冬后收缩,间隙变大。越冬前,前肠绒毛间隙小,越冬后,前肠绒毛间隙变大,上皮细胞层高度极显著降低(P<0.01),前肠杯状细胞长径在越冬后极显著变小(P<0.01);中肠的皱襞高度和管腔直径在越冬后显著减小(P<0.05),皱襞宽度在越冬后极显著减小(P<0.01),浆膜厚度在越冬后极显著增大(P<0.01);后肠杯状细胞长径和短径在越冬后极显著减小(P<0.01),浆膜厚度在越冬后显著增大(P<0.05)。越冬前,肝脏内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细胞内脂滴较多;越冬后,肝脏内肝小叶分界明显,肝细胞内脂滴减少。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越冬前肝细胞内脂滴小而数量多,细胞核周围粗面内质网发达;而越冬后脂滴变大、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核周围粗面内质网亦减少。研究表明,养殖大黄鱼幼鱼越冬后消化道及肝组织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肝脏中脂质被消耗,肝细胞蛋白合成作用减弱。建议在越冬后加强对大黄鱼的投饲管理,促进消化道及肝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
- 王友发张丹丹沈伟良吴雄飞竺俊全
- 关键词:大黄鱼越冬消化道肝脏
- 大黄鱼肝脏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被引量:3
- 2017年
- 为了解大黄鱼肝脏的结构特点,采用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及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健康大黄鱼肝脏的组织学结构特征.显微观察显示,肝脏表面覆有一层较薄的结缔组织被膜,肝小叶之间界限不明显,中央静脉不发达,肝细胞索(板)排列不规则;肝血窦相互吻合成网络状;肝内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伴行;肝内胆管系统由胆小管、小叶内胆管、小叶间胆管和支胆管组成;小叶间胆管常与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伴行;胰腺组织弥散分布于肝实质中.电镜观察显示,大黄鱼肝细胞界限清晰,单核;细胞质分布有丰富的核糖体和线粒体,内质网发达,含有丰富的糖原颗粒和大小不等的脂滴;枯否氏细胞具伪足,细胞质内含有吞噬泡;贮脂细胞内含有大小不等的脂滴;狄氏隙及胆小管腔内充满丰富的微绒毛.大黄鱼肝脏组织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
- 周阳王友发沈伟良王建平吴雄飞竺俊全
- 关键词:大黄鱼肝脏组织学超微结构
- 养殖大黄鱼越冬前后消化道及肝脏的形态结构变化
- 王友发张丹丹沈伟良吴雄飞竺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