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跃平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人工养殖中华鲟后备亲鱼摄食和生长的周年变化
- 2021年
- 实现全人工繁殖是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物种保护的重要途径,建立中华鲟人工养殖亲鱼群体是人工繁殖的基础条件。本文以自然变温条件下人工培育的中华鲟后备亲鱼(年龄15龄,体长183~235 cm,体重71.5~180.5 kg,n=14)为研究对象,每天对摄食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每月对生长指标进行检查测量,通过持续12个月的跟踪观测,开展后备亲鱼摄食和生长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后备亲鱼摄食比例、摄食频次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雌鱼、雄鱼均具有相似的周年变化规律,雌雄摄食比例仅9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雌雄摄食频次同月均无显著差异(P>0.05);后备亲鱼配合饲料日饵率和鲜活饵料日饵率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配合饲料日饵率10月最低,为0.02%,1月最高,为0.19%,鲜活饵料日饵率6月最低,为0.12%,4月最高,为0.99%;配合饲料的年均摄食比例仅为18.39%±17.61%,鲜活饵料的年均摄食比例为62.57%±15.63%,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摄食比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可见实验对象对鲜活饵料具有明显摄食偏好;配合饲料日饵率、鲜活饵料日饵率、总摄食率、雌鱼摄食率、总摄食频次和雌鱼摄食频次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后备亲鱼体周长、体重、肥满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呈现生长缓慢特征,不同月份肥满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生长指标不同月份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中华鲟后备亲鱼培育管理中,应注意加强水温调控,提供适宜养殖条件,减少人为干扰,改善摄食和生长效果。本研究对中华鲟后备亲鱼养殖技术的改进具有参考价值。
- 郑跃平刘健徐嘉楠倪春华范厚勇崔百惠吴铠庄平
- 关键词:中华鲟后备亲鱼摄食行为
- “狂游症”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检测了"狂游症"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体长(27.2±3.1)cm,体重(152.3±41.2)g)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患病中华鲟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UREA)、肌酐(CREA)等指标较健康中华鲟显著升高(P<0.05),其中ALT、AST、ALP、LDH、UREA差异极显著(P<0.01),患病鱼胆汁酸(TBA)、总胆固醇(CHOL)有所升高,但不显著;患病中华鲟α-淀粉酶(α-AMY)、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胆红素(TBIL)、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L)等指标较健康中华鲟显著降低(P<0.05),其中TBIL、GLU、HDLCHOL差异极显著(P<0.01)。
- 郑跃平刘健陈锦辉潘连德徐嘉楠杨吉平陈弟伟
- 关键词:狂游症血液生化
- 人工养殖中华鲟后备亲鱼摄食和生长的周年变化
- 实现全人工繁殖,是中华鲟物种保护的重要途径.建立中华鲟人工养殖亲鱼群体,是人工繁殖的基础条件.本研究对自然变温条件下人工培育中华鲟后备亲鱼(15龄,体长183~235cm,体重71.5~180.5kg)的摄食行为和生长的...
- 郑跃平刘健徐嘉楠倪春华范厚勇崔百惠吴建辉陈锦辉庄平
- 关键词:中华鲟后备亲鱼摄食行为
- 1例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雌雄同体现象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通过对1尾养殖过程中死亡的子一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14+龄,体长163 cm,体质量51.54 kg)的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该尾中华鲟为雌雄同体。经对其性腺组织的影像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中华鲟性腺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性腺以精巢为主,精巢上间生多叶卵巢组织,左侧性腺长61 cm、重0.436 kg,右侧性腺长64 cm、重0.422 kg,性腺上附着有占比较大的脂肪组织,精巢和卵巢均处于Ⅱ期发育时相。该尾雌雄同体中华鲟的发现,是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成鱼雌雄同体现象的一个例证,其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其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郑跃平王轶凡范厚勇徐嘉楠庄平
- 关键词:中华鲟人工养殖雌雄同体组织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