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娟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淤泥
  • 2篇颗粒物
  • 2篇大气颗粒
  • 2篇大气颗粒物
  • 1篇电镀
  • 1篇电镀厂
  • 1篇遥感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物
  • 1篇人体健康风险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排放特征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铵氮
  • 1篇孔隙
  • 1篇孔隙水
  • 1篇环境效应
  • 1篇环境意义

机构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墨尔本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黄石市环境保...
  • 1篇武汉分公司
  • 1篇核工业二〇三...

作者

  • 6篇陈娟
  • 3篇马腾
  • 1篇郭莉
  • 1篇曾艳
  • 1篇古晓雯

传媒

  • 2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湖北省主要固定燃烧源大气颗粒物及VOCs排放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于2014年1月至12月对湖北省9个城市21家典型企业的固定燃烧源进行了典型大气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监测工作,研究了固定燃烧源大气颗粒物及VOCs的排放特征及其物质组成。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年排放总量与装机容量呈正相关关系,颗粒物粒径越细占总颗粒物的质量百分比越低;不同燃料的锅炉废气中的PM10和PM2.5质量浓度表现为:石油焦>煤>生活垃圾,燃气锅炉废气中只检出PM1.0;焦化厂和炼铁厂锅炉废气中的VOCs以烯(炔)烃为主,各占79.21%和81.09%,乙烯占总VOCs的百分比最高,分别为69.13%和68.88%;燃油锅炉废气中的VOCs以烯(炔)烃(91.74%)为主,燃气锅炉废气中的VOCs以烯(炔)烃(37.96%)和醛脂(38.79%)为主;锅炉废气中VOCs的组分和浓度受锅炉使用类型和燃料类型差异的影响,排放废气中的VOCs浓度水平表现为:焦化厂锅炉>炼铁厂锅炉,燃油锅炉>燃气锅炉,且组分更复杂。
陈娟程继雄曾艳程胜高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排放特征
贵阳市城镇化进程与土地利用转变关系被引量:17
2019年
贵阳市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可利用土地资源缺乏,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相互制约.基于贵阳市2001~2014年城镇化指标数据及1996、2001、2004、2009、2016年五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指标权重法和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了2001~2014年贵阳市城镇化发展趋势和1996~2016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并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建立函数响应度模型,探讨了城镇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14年间,贵阳市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综合城镇化得分增长率为52.46%,其中人口(26.0%)、生态(20.4%)、空间(19.9%)和经济(18.3%)城镇化对综合城镇化贡献较大,社会(15.4%)城镇化相对较小;(2)贵阳市农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净增长总量23.66%,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净减少总量23.56%,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量为87.77%;(3)城镇化进程推动着土地利用的变迁,2001~2014年水田(13.767响应度)、裸地(4.476)、旱地(1.708)、灌木(1.319)土地利用类型对城镇化的综合响应度较高,乔木(0.897)、草地(0.878)、建设用地(0.693)、水域(0.180)相对较低.城镇用地面积的快速扩张是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直接因素.因此,建议在城镇化进程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保证城镇化进程可持续发展.
陈娟王龙赵欣运程胜高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利用变化遥感
不同压力条件下淤泥中铵氮的释放特性被引量:2
2020年
淤泥在天然演化过程中受压实作用的影响,释放孔隙水至相邻含水层,引起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变化。铵氮(NH^+4-N)作为淤泥中富存的污染物质,其在压力作用下的释放过程是影响地下水氮污染的重要因素。采集江汉平原地表的淤泥沉积物作为初始样品,采用自主研发的加压实验装置,通过设置3种不同加压模式即匀速加压(0.04 MPa/12 h)、减速加压(0.04~0.02 MPa/12 h)、加速加压(0.04~0.06 MPa/12 h),对淤泥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压实试验,研究不同压力条件下淤泥沉积物中NH^+4-N的释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定量评价含氮淤泥沉积物对地下水氮输入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加压条件下淤泥沉积物总释水量表现为减速加压(743 mL)>加速加压(704 mL)>匀速加压(692 mL),淤泥沉积物中总氮的释放量表现为减速加压(16.89 mg)>加速加压(16.32 mg)>匀速加压(15.20 mg),沉积环境逐渐从氧化向还原转变;压力和不同的加压模式对淤泥沉积物中NH^+4-N的释放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压力主要通过控制淤泥沉积物的含水率、孔隙结构和Eh值等来影响淤泥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解吸附作用和氨化作用,进而形成孔隙水铵氮的来源;匀速加压孔隙水中NH^+4-N浓度在压力为0~0.16 MPa时快速降低,在压力为0.16~0.40 MPa时少量增加,在压力为0.40~0.60 MPa时呈波动变化;加速加压孔隙水中NH^+4-N浓度在压力为0~0.24 MPa时快速降低,在压力为0.24~0.60 MPa时呈波动上升;减速加压孔隙水中NH^+4-N浓度在压力为0~0.16 MPa时快速降低,在压力为0.16~0.40 MPa时呈降低趋势,但与匀速加压孔隙水相比NH^+4-N浓度变化趋势变缓,在压力为0.40~0.60 MPa时呈波动变化。
陈娟马腾刘妍君刘锐彭子琪
关键词:淤泥铵氮孔隙水
淤泥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环境意义被引量:4
2019年
该文讨论了广泛存在的沉积物"淤泥"中有机碳形态特征、环境指示功能和几种主要的环境效应。有机碳形态主要分为游离态和有机矿质结合态,根据不同的方法可细分为轻组、重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等。天然沉积的淤泥中,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能够反映古气候、原始生产力水平与区域生物量变化等环境信息。不同地表水体和海洋淤泥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因水动力条件和O2浓度的变化导致的分解矿化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等污染物释放等环境问题。最后,从淤泥沉积埋藏的角度提出在淤泥演化为黏土弱透水层的过程中有机碳参与的复杂水岩相互作用和沉积物颗粒团聚作用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刘锐马腾邱文凯刘妍君陈娟陈娟
关键词:淤泥有机碳环境效应
压力对淤泥中C-N-S-Fe-H_(2)O体系的影响
2021年
C、N、S、Fe是地下水中控制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元素,淤泥是黏土的演化初期,淤泥演化为黏土过程中会影响含水层水量水质,可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其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可以概化为C-N-S-Fe-H2O体系的相互作用。淤泥演化过程的实质是淤泥在压力的作用下孔隙度不断变小,逐渐固结成岩;淤泥内部不断发生生物地球化学反应,C-N-S-Fe-H2O体系驱动各种物质的形态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其中加压速率和加压模式会影响淤泥里的C、N、S、Fe重要组分固液相的转化。本研究运用自主研发设计的增压装置,探究在3种加压速率(0.04MPa/12h、0.04MPa/24h、0.04MPa/36h)和加压模式(0.04~0.02 MPa/12h、0.04 MPa/12h、0.04~0.06MPa/12h)的情况下,固体介质中C、N、S、Fe向孔隙水释放的规律。结果表明:(1)匀速加压速率越慢,加压初期溶解性有机碳(DOC)、SO42-释放速率越快,NO3-和Fe2+浓度变化增大;DOC、SO42-、NO3-、Fe2+释放总量越多。(2)不同的加压模式,加速加压(0.04~0.06 MPa/12h)下NO3-、Fe2+的浓度波动较大;DOC、NO3-、SO42-和Fe2+的总释放量为加速加压(0.04~0.06 MPa/12h)大于匀速加压(0.04 MPa/12h)。(3)加压过程中,DOC和SO42-呈显著正相关,改变加压速率会改变DOC,NO3-、SO42-和Fe2+的相关性。本研究表明改变加压速率和加压模式会对DOC、NO3-、SO42-和Fe2+的释放速率、释放总量和C、N、S、Fe的转化造成影响,其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和水岩相互作用的强弱发生了变化;本研究为地质演化过程中压力导致的主要元素变化提供了新的认识,认识到了隔水层会影响含水层的水质和水量,为原生劣质地下水的成因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彭子琪马腾刘妍君陈娟邱文凯刘锐
关键词:淤泥
电镀企业周边大气颗粒物PM2.5、PM10和TSP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6
2017年
以东莞市5个镇区为研究对象,采集电镀企业周边大气样品,分析了样品中重金属(包括As、Co、Cd、Cr、Cu、Mn、Ni、Pb、Sb、V、Zn和Hg)的含量分布,使用富集因子(enrich factor)、地累积指数(index of geoaccumulation)、Hakanson法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的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PM_(2.5)、PM_(10)、总悬浮颗粒物(TSP)中重金属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PM_(2.5)、PM_(10)和TSP中As、Cd和Cr平均浓度皆超标。Cr、Ni和V元素在3种颗粒物中非富集,主要为自然源;As、Co、Cu、Pb和Zn,可能来源于自然源和叠加的工业污染。Cd、Hg和Sb浓度受人为污染影响严重。Cd、Sb、Cu、Zn、Pb为生物可利用元素(K>0.6),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高且易于被生物体和人体吸收。Mn元素的非致癌风险值较其他重金属要高1~4个数量级,且儿童的非致癌暴露风险值HQ均高于成人的。3种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通过呼吸吸入途径产生的非致癌风险HI值均高于人体可接受的上限1.0,其主要贡献来源于Mn的影响,研究区非致癌风险较为严重。除PM_(10)中Co元素和TSP中Co、Cr的成人致癌风险CR值大于10-4之外,其余大部分重金属元素通过呼吸途径产生的致癌风险CR值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此外,3种颗粒物中的成人的致癌暴露风险值CRT均高于儿童的CRT值,并且除了PM_(2.5)中儿童的重金属致癌暴露风险CRT值(4.70E-05)低于人体可接受范围的上限(10-4),其余CRT值均高于10-4,致癌风险较为严重。
赵委托陈娟胡渭平黄庭郭莉程胜高古晓雯
关键词:重金属大气颗粒物电镀厂人体健康风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