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泽明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后勤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水量
  • 2篇水通量
  • 2篇通量
  • 2篇产水
  • 2篇产水量
  • 1篇新型纤维
  • 1篇性能研究
  • 1篇絮凝
  • 1篇样机
  • 1篇原理样机
  • 1篇水袋
  • 1篇脱盐率
  • 1篇微絮凝
  • 1篇温度
  • 1篇污水
  • 1篇纤维
  • 1篇纤维过滤
  • 1篇纤维过滤器
  • 1篇响应曲面
  • 1篇响应曲面法

机构

  • 5篇后勤工程学院

作者

  • 5篇周宁玉
  • 5篇谢朝新
  • 5篇黄泽明
  • 2篇刘帅
  • 2篇刘坤

传媒

  • 2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后勤工程学院...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环境科技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正向渗透除硼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以KCl、MgCl_2溶液为汲取液(DS),研究了正向渗透(FO)除硼过程中汲取液种类与浓度对水通量、反向溶质通量以及除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汲取液溶质浓度增大,水通量呈非线性增加且增加幅度逐渐减小,KCl汲取液对应的水通量随溶质浓度的增长率高于MgCl_2汲取液;反向溶质通量的增长规律与水通量的变化规律相似,KCl汲取液对应的反向溶质通量远大于同浓度MgCl_2汲取液;KCl汲取液的FO过程对硼的截留率大于同浓度MgCl_2汲取液;以KCl、MgCl_2溶液为汲取液的正向渗透均能将含硼水中硼的质量浓度从5 mg/L降低至0.5 mg/L,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硼的要求。
陈璐斌周宁玉谢朝新黄泽明
关键词:水通量
便携式正渗透净水袋原理样机的耐用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以实际湖水为原水,以葡萄糖溶液为汲取液,用一种便携式正渗透净水袋原理样机,研究了温度、压强等操作条件对其耐用性能的影响,探索了正渗透净水袋原理样机性能恢复的方法。结果表明,在25~45°C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净水袋原理样机的产水量在整个实验过程的衰减程度明显增大,最大可达37.72%;在0~1 700 Pa的范围内,随着压强的提高,产水量在整个实验过程的衰减程度有所增大,但增加幅度较小,衰减程度最大仅为12.85%;对受污染的正渗透膜进行简单的错流清洗即可恢复90%以上的产水量,最高可达到99.41%。
刘帅周宁玉谢朝新黄泽明
关键词:产水量耐用性
小型正渗透静态膜组件的净水实验
2016年
以葡萄糖溶液为汲取液,用1种小型正渗透静态膜组件,研究了温度、压强等操作条件对正渗透膜脱盐性能的影响,以及正渗透膜对实际污水中污染物的截留效果。结果表明,在15~45℃的温度范围内,2、5和8 g·L^(-1)的苦咸水对应的产水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脱盐率则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0~1 700 Pa的压强范围内,2、5和8 g·L^(-1)的苦咸水对应的产水量均随压强的提高而增大,苦咸水浓度越高,对应的产水量增幅越大,2 g·L^(-1)苦咸水的脱盐率随压强的提高而增大,5 g·L^(-1)苦咸水的脱盐率随压强的提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8 g·L^(-1)苦咸水的脱盐率则随压强的提高而减小;膜组件对实际污水中的污染物均有较好的截留效果,总硬度及硫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4.55%和96.13%。
刘帅谢朝新周宁玉黄泽明
关键词:温度产水量脱盐率污水
新型纤维过滤器的过滤参数优化及滤层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研发了一种新型高效纤维束过滤器,以过滤出水浊度、过滤周期和过滤能力指数为综合评价指标,考察了滤床密度、滤速和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对过滤出水浊度的影响,并探究了在最佳运行参数条件下不同滤层深度出水浊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新型纤维过滤器的最佳运行参数为:滤床密度62.86kg·m-3,滤速30.0m·h-1,PAC投加量40mg·L-1,在该运行模式下平均过滤出水浊度低于0.01NTU,过滤周期260min,周期产水量5 200L。浊度的去除主要通过200~500mm滤层,该段滤层浊度下降最快,浊度去除率85%左右,而600~700mm段滤层经压缩后孔隙尺寸极小,起到了良好的浊度保护作用,最终过滤出水浊度均保持在了0.1NTU以下。
刘坤周宁玉谢朝新牟彪黄泽明艾毅宁
关键词:纤维过滤器
响应曲面法优化微絮凝-微滤工艺
2017年
为提高微滤膜的水通量和延长使用寿命,研究了絮凝条件对微絮凝-微滤工艺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法确定絮凝剂投加量范围,并借助响应曲面法建立了以水通量、跨膜压差变化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模型,通过求解确定了微絮凝-微滤工艺的最佳絮凝条件:慢速搅拌速率为26r·min-1,慢速搅拌时间为6.09min,絮凝剂投加量为0.11mg·L-1。验证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相吻合。
牟彪周宁玉谢朝新刘坤黄泽明艾毅宁
关键词:微絮凝水通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