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林

作品数:40 被引量:137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9篇农业科学
  • 7篇化学工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6篇活性
  • 15篇野鸦椿
  • 14篇圆齿野鸦椿
  • 10篇抑菌
  • 9篇学成
  • 9篇化学成分
  • 8篇抑菌活性
  • 7篇响应面
  • 6篇黄酮
  • 6篇活性研究
  • 5篇响应面法
  • 5篇红豆树
  • 4篇色谱
  • 4篇相色谱
  • 4篇抗炎
  • 4篇肝癌
  • 3篇液相
  • 3篇液相色谱
  • 3篇枝条
  • 3篇提取物

机构

  • 40篇福建农林大学
  • 5篇福建中医药大...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中药有限...
  • 1篇石家庄职业技...
  • 1篇台湾成功大学
  • 1篇玉林师范学院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福州法莫优科...

作者

  • 40篇倪林
  • 13篇邹双全
  • 11篇徐会有
  • 9篇邹小兴
  • 5篇梁文贤
  • 3篇黄鸣清
  • 3篇石妍
  • 3篇张月珠
  • 3篇牛蓉
  • 2篇张小琴
  • 2篇叶舟
  • 2篇陈宇熹
  • 2篇雷绍南
  • 2篇吴晓芹
  • 2篇丁卉
  • 1篇伍建榕
  • 1篇何碧珠
  • 1篇黄彬彬
  • 1篇郑威
  • 1篇卢海啸

传媒

  • 4篇天然产物研究...
  • 3篇林产化学与工...
  • 3篇中草药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中国野生植物...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武夷科学
  • 2篇中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农药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经济林研究
  • 1篇中药材
  • 1篇农药学学报
  • 1篇林业勘察设计
  • 1篇亚热带农业研...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6篇2022
  • 9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丝草抑菌活性成分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为探索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在植物病原菌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测定了金丝草水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20种常见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2.00×10~3 mg/L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其中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50%,尤其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抑制率高达100%。由乙酸乙酯萃取物进一步分离得到10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分别为1,2,4-三羟基苯(1)、1,2-二羟基-4-甲氧基苯(2)、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小麦黄素(4)、β-腺苷(5)、咖啡酸(6)、留兰香木脂素B(7)、木犀草素6-C-β-波依文糖-7-O-β-葡萄糖(8)、芦丁(9)及槲皮素(10),其中化合物2、3、5、7和10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6~10对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辣椒疫霉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_(50)值分别在18.54~103.6 mg/L和21.38~87.83 mg/L之间。
雷绍南倪林吴晓芹牛蓉陈琳张月珠叶舟
关键词:活性成分抑菌活性
红豆树茎枝中黄酮类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被引量:17
2018年
为了研究红豆树茎枝抑菌活性成分,采用色谱法分离纯化得到16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圆荚草双糖苷(1)、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2)、4',8-二甲氧基-7-O-β-D-葡萄糖基异黄酮(3)、芒柄花苷(4)、异樱黄素-7-O-β-D-葡萄糖苷(5)、芦丁(6)、山奈酚-3-O-β-D-芸香糖苷(7)、4'-甲氧基异黄酮-7-O-β-D-木糖(1→6)-O-β-D-吡喃葡萄糖苷(8)、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芹糖(1→6)-O-β-D-吡喃葡萄糖苷(9)、染料木素(10)、异樱黄素(11)、2',4',5,7-四羟基异黄酮(12)、大豆素(13)、柚皮素(14)、二氢染料木素(15)、去甲基化美迪紫檀素(16)。其中化合物1~16为首次从红豆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6~9、12、15、16首次从红豆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和14对禾谷镰刀菌、西瓜尖镰孢菌、茄病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显示出了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
邱亚铁石妍徐会有倪林陈启建何碧珠何碧珠
关键词:红豆树黄酮异黄酮抑菌
红豆树籽油制备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类成分分析
2022年
目的:采用石油醚加热回流提取红豆树籽油,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3个因素对红豆树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同时分析红豆树籽油中脂肪酸组分。方法:以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为依据,利用Design Expert8.0.6软件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回流提取红豆树籽油的工艺,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红豆树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由大到小顺序为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最佳提取工艺是提取时间为93 min,提取温度为71℃,液料比为20∶1(mL∶g)。在此工艺条件下红豆树籽油提取率为10.007%,通过验证试验发现,试验提取率为10.010%,与预测值相对标准偏差为0.004%;红豆树籽油中检测到15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7.87%,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80%,含量排名前三的脂肪酸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其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48.33%。结论:优化后的红豆树籽油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靠,可为红豆树资源利用及开发奠定基础。
邢奇妹周文娟王春梅欧余航傅小伟张琳婧倪林
关键词:响应面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脂肪酸
圆齿野鸦椿醇提物抗肝癌作用研究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圆齿野鸦椿醇提物的抗肝癌活性。方法:制备圆齿野鸦椿果皮、枝条、叶片和种子的乙醇提取物,采用MTT法体外检测这4种醇提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和BEL-7404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法检测上述4种醇提物体外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情况,采用小鼠肝癌H22移植瘤模型进行体内抑瘤实验,探讨圆齿野鸦椿各部位醇提物的抗肝癌效果。结果:圆齿野鸦椿果皮、枝条、叶片和种子的乙醇提取物处理细胞48 h后,发现果皮醇提物对HepG2、SMMC-7721和BEL-7404肝癌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可分别达到108.34、106.94、114.79μg·m L-1。采用质量浓度为200μg·m L-1的圆齿野鸦椿果皮、枝条、叶片和种子醇提物,处理HepG2细胞48 h,均可诱导HepG2细胞凋亡,其中以果皮醇提物的效果最好。体内实验以圆齿野鸦椿果皮、枝条、叶片和种子醇提物200 mg·kg-1对H22移植瘤小鼠灌胃给药14 d,其抑瘤率可分别达到47.8%、44.9%、42.5%和40.6%。结论:圆齿野鸦椿的乙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肝癌作用。
黄维邹小兴邹小兴梁文贤丁卉邹双全
关键词:圆齿野鸦椿乙醇提取物抗肝癌
红豆树异黄酮类成分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活性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红豆树提取物及其异黄酮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为植物源抑菌剂的开发和红豆树提取物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筛选红豆树异黄酮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测定异黄酮鹰嘴豆芽素A对番茄灰霉病菌的菌丝干重、细胞膜、还原糖含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探讨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理生化的作用,评价单体在离体番茄上的抑菌效果。【结果】鹰嘴豆芽素A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好的抑制效果,EC50值为203.189μg·mL^(-1)。番茄灰霉病菌经鹰嘴豆芽素A处理后,菌丝干重减少,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菌体内还原糖含量减少,保护酶含量增多,并且在离体番茄上菌丝生长防治效果较好。【结论】红豆树种子乙酸乙酯活性部位富含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学成分,其中异黄酮成分是关键的抑菌活性成分。异黄酮成分发挥抑菌活性的作用方式,可能与其干扰菌丝生长、使菌丝细胞膜正常功能受损以及降低菌丝体内保护酶活性等有关。
潘镇泽傅佳蕊郑威耿帅丽张琳婧徐会有倪林
关键词:红豆树番茄灰霉病菌抑菌活性鹰嘴豆芽素A异黄酮
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设计模式的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探讨和实践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符合创新型社会发展和国际工程认证要求,本文在制药工程专业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设计模式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方案,并将方案实施过程的体会进行阐述,得出结论,该方案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倪林徐会有杨玮娟林然陈宇熹
关键词:制药工程天然药物
芳樟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被引量:13
2021年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分离技术对芳樟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3个化合物。利用IR、UV、MS、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分别鉴定为(2S)-1-(3″,4″-亚甲二氧基苯基)-3-(2',6'-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2-丙醇(1)、(2R,3R)-5,7-二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黄烷醇(2)、9-羟基芝麻素(3)、芝麻素(4)、piperitol(5)、kobusin(6)、(-)-aptosimon(7)、acuminatolide(8)、1β,11-dihydroxy-5-eudesmene(9)、十二元内环酯(10)、香草醛(11)、对羟基苯甲醛(1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1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6~7和9~10为樟属中首次分离得到。抗炎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在20μmol·L-1浓度下,化合物4、7和10的抑制率分别为51.26%±4.13%、67.82%±3.77%和85.81%±1.19%,显示较好的抗炎活性。
吴美婷刘诗瑶黄达龙何莉娜郭茂倪林邹双全
关键词:芳樟化学成分抗炎活性
生长环境及收获期对野鸦椿属植物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和收获时间对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总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情况,为其药用价值和科学栽培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3个低海拔地区的8年生圆齿野鸦椿,分别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采集其叶片、枝条和果实,选择高海拔地区6年生的野鸦椿和圆齿野鸦椿,于2014年8月分别采其叶片和枝条,对其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1)8月采集的叶片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野鸦椿高于圆齿野鸦椿,且其含量差异呈显著性水平;但是,8月采集的枝条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野鸦椿低于圆齿野鸦椿。2)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的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存在差异,且2个月份采集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叶片>枝条>果皮>种子,均以叶片中的含量为最高,依次为9.06%(农大)、7.14%(清流)和6.85%(邵武)。3)11月采集的圆齿野鸦椿样品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高于3月所采样品中的含量,其叶片中的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最多可提高172.91%。4)圆齿野鸦椿叶片、果皮和种子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与试验地的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均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气温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叶片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还与年均无霜期呈正相关关系,其枝条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与各地理和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圆齿野鸦椿的叶片采收期长于野鸦椿;低海拔、较少降水量和年均气温较高有利于圆齿野鸦椿植株对三萜类化合物的累积,这3个因子可以作为圆齿野鸦椿适宜栽培区域的划分指标;夏季采摘野鸦椿叶片,秋冬季采摘圆齿野鸦椿叶片,所采叶片的总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均较高。
邹小兴倪林倪林邹双全
关键词:三萜类化合物采收时间栽培区域
UPLC-MS/MS法同时测定红豆树中12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红豆树中12个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不同批次的红豆树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Waters CORTECS UPLC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6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柱温45℃,进样量2μL;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扫描,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2个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8%~100.8%(RSD≤4.7%),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小于4.7%。聚类分析将16批药材分为2类:红豆树叶(S1~S8)可归为Ⅰ类,红豆树枝(S9~S16)可归为Ⅱ类,各部位的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用于红豆树的质量评价。
张宗伟林逸凡刘剑倪林黄鸣清
关键词:红豆树黄酮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樟叶总木脂素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为研究樟叶总木脂素的最佳回流提取工艺及抑菌活性,以樟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芝麻素和9-羟基芝麻素含量,通过单因素联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樟叶总木脂素回流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带毒平板法对总木脂素的抑菌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回流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6℃、料液比1∶8.39(g·mL^(-1))、提取时间43 min、提取溶剂为无水乙醇,在此条件下木脂素提取率达0.3804%。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表现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抑菌活性试验表明,木脂素含量为2 mg·mL^(-1)时对链孢粘帚霉菌(Gliocladium catenulatum)、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西瓜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f)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均达到50%以上;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238、1.280、1.486和0.419 mg·mL^(-1)。以上研究结果为樟叶开发利用及植物源农药研究及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张岚雄郑威陈源桉沈婧邹双全邹双全伍建榕
关键词:木脂素响应面法抑菌活性毒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