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灿
- 作品数:20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从乡绅到新乡贤被引量:2
- 2016年
- 在传统农业社会,常常以"乡绅"或者"乡贤"来称呼乡村中的精英人士。明末清初的颜茂猷说:"乡绅,国之望也,家居而为善,可以感郡县,可以风州里,可以培后进,其为功化比士人百倍。"(《官鉴》)乡绅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特有的行政结构有关。自秦到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到县一级为止这一点基本上没变。县以下的乡村,其直接的管理事务都由乡绅来完成。
- 吴灿
- 关键词:传统农业社会贤人政治
- 轻重之间:崔文学工笔画中的刺槐与山羊
- 2016年
- 崔文学的作品中,有两个常见的形象。一个是刺槐,一个是山羊。
- 吴灿
- 关键词:山羊文学工笔画
- 状物与写心被引量:1
- 2013年
- 在中国古代,工笔画相对于写意画而言承担着更多的描写现实的任务,这来自于它先天的传统。中国画的成熟以人物画题材的勾线赋色技法的完善为标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是最为重要的绘画方式,几乎也是唯一的绘画方式。《左传》说:“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人物画的创作,首先是出于朴素的教化目的,因而取材于现实生活,——即便是历史故事或者口头传说,也必然以现实为依据。
- 吴灿
- 关键词:绘画方式历史故事《左传》口头传说人物画中国画
- 超现实主义与复制
- 2012年
- “复制”一词的深层含义,应该来源于神话学中的世界起源问题。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了一切植物和动物,但是在这一切完成之后,却明确地说:“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这意味蕾,人是上帝以自己为原型的一件复制品。
- 吴灿
- 关键词:复制品超现实主义《圣经》神话学上帝
- 对祖宗雕塑像的历史考察
- 2016年
- 祖宗雕刻像是家属为留住先人的遗容而制作的具有纪念性的像即祖宗像。祖宗像在明清时期的滥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目前,学术界对于祖宗画像的研究较多,但对于祖宗雕塑性像则几乎没有人涉及。本文拟就这一选题,围绕丁兰刻像的故事及图像、与祖宗雕塑像相关的文献及实物、神性与世俗性的交融这三个方面展开历史考察。
- 吴灿
- 关键词:雕塑
- 渐趋平远:吴门画派山水画图式的形成
- 2013年
- 在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一条内在的从宗教向世俗转变的线索;在山水画中,这样的转变往往被人所忽视。到了明代中期,隐士们将隐居的地点逐渐从山林深处向外迁移到普通人所居住的村庄,这些地方都在河畔或者湖边。它在山水画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不断地从高远、深远的构图方式中脱离出来,逐渐转向平远。在吴门画家的笔下,那种远离人间的深远山水,或者气势压人的高远山水,已经逐渐被以郊区附近的乡村或市镇小景为主的平远山水所代替。它们清淡悠远,远离城市,但并没有远离人间。
- 吴灿
- 关键词:吴门画派山水画
- 救烦无若静 补拙莫如勤——王芳泽的书法之路
- 2022年
- 王芳泽对书法的喜欢与生俱来。三岁时,就在他父亲的指导下临摹《多宝塔碑》,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即使在后来书法风格较为成熟的时期,颜书的精气神也一直伴随左右。王芳泽没有读大学,媒体上称之为“农民书法家”,但农民其实只是他的户籍身份,他早已以书法谋生并立身了。王芳泽自称:“我不是学习天才,愚顽近乎蠢得死,但有十足的毅力恒心。”
- 吴灿
- 关键词:多宝塔碑书法风格童子功精气神临摹
- 折衷的图像——吴荣光的工笔人物画
- 2013年
- 但丁在《神曲》的开篇中写道:“当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穿过森林,在山丘开始陡起之处,他遇到了三只猛兽:一只是象征逸乐的豹子,一只是象征野心的狮子,一只是象征贪欲的母狼。这一年,但丁正好35岁。35岁是人生的一道重要的关卡。在生理上,精力和体力会由盛转衰;在心理上,会逐渐甘于现状,趋于保守。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逸乐、野心、贪欲如同虎视眈眈的猛兽,随时都会将步人中年的芸芸众生吞噬。
- 吴灿
-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图像折衷《神曲》
- 俱道适往 著手成春
- 2013年
- 在当代西方学者笔下,身份的认同都与政治相关。格罗塞的得份认同的困渤一书中指出,身份概念影响到人类群体构思和组织其未来的方式,即对政治事务的组织。安东尼·吉登斯在《观代性与自我认同》说:“一种社会定位……被赋予该身份的行动者会充分利用或执行这些东西,他们构成了与此位置相连的角色的规定。”
- 吴灿
- 关键词:西方学者社会定位自我认同行动者吉登斯政治
- 诗意之城:丁虹作品解读
- 2015年
- 丁虹最近几年的一些作品,让人想起顾城的一首诗: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在顾城的这首诗歌中,以天、路、楼、雨的灰色铺满整个世界,再突然出现一红一绿的两个孩子,沉闷的色调中顿时出现了亮色。这首诗中以欲扬先抑的手法控制着色彩,简洁的文字让人在一片灰暗之中看到了希望。
- 吴灿
- 关键词:诗意孩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