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小珂

作品数:5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解放军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CLOUDS...
  • 1篇滴谱
  • 1篇电离层
  • 1篇掩星
  • 1篇遥感
  • 1篇雨滴谱
  • 1篇探空
  • 1篇探空仪
  • 1篇频高图
  • 1篇气旋
  • 1篇热带
  • 1篇热带气旋
  • 1篇热力
  • 1篇热力结构
  • 1篇阈值
  • 1篇飓风
  • 1篇卫星遥感
  • 1篇卫星资料
  • 1篇卫星资料分析
  • 1篇无线电掩星

机构

  • 5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周小珂
  • 3篇严卫
  • 3篇韩丁
  • 1篇方涵先
  • 1篇张北辰
  • 1篇胡子浩
  • 1篇刘建军
  • 1篇胡红桥
  • 1篇杨升高
  • 1篇张欢
  • 1篇李崇银
  • 1篇濮江平
  • 1篇白衡
  • 1篇赵现斌
  • 1篇马烁
  • 1篇刘俊明
  • 1篇潘业森
  • 1篇刘会发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遥感信息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庐山不同高度雨滴谱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选取在庐山不同高度处测得的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资料,结合Hu等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雨滴下落过程中各种物理机制的重要作用,并采用两种不同的水滴下落末速度经验公式,分别比对了不同高度处雨滴下落的末速度。所得结论如下:蒸发作用降低了小雨滴(D≤0.3 mm)和较大雨滴(1.5 mm
张欢濮江平胡子浩孙海洋周小珂
关键词:雨滴谱物理机制
基于DMSP/OLS数据的夜间低云大雾监测技术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在分析现有低云大雾识别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夜间微光云图和红外云图识别低云大雾的双通道阈值法,并用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OLS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基于DMSP/OLS数据的双通道阈值法进行夜间低云大雾监测的可行性。
周小珂严卫白衡马烁韩丁
关键词:卫星遥感DMSPOLS阈值
南极中山站F-lacuna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F-lacuna是高纬极区电离层测高仪频高图上经常出现的一种F层回波描迹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直接影响电离层参数的标定,其表征的电离层物理过程尚未定论.利用南极中山站测高仪频高图数据,本文统计分析了Flacuna在不同太阳风速度水平下的发生频率,主要对2012年2月15日一次F2-lacuna观测实例的粒子沉降及电离层特性进行了分析.观测特征表明,F2-lacuna发生期间,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明显减小,昭和站SuperDARN高频雷达观测到的中山站上空电离层Bragg后向散射增强,但对应来自磁层的电子和离子沉降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磁层亚暴引起的极区电离层电流体系扰动,触发电离层F-B不稳定性,产生沿场向排列的小尺度不规则体,其热效应导致F2层密度减小,F2-lacuna出现.
杨升高张北辰方涵先刘俊明刘建军李崇银胡红桥潘业森周小珂
关键词:极区电离层频高图
基于毫米波雷达、无线电掩星和探空仪资料的云边界高度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为准确评估基于相对湿度廓线法反演云边界高度的有效性,以CloudSat和CALIPSO联合探测结果为基准,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COSMIC无线电掩星和探空仪的云底高与云顶高反演结果进行定量对比验证,结果表明:CloudSat、掩星和探空仪检测到高云的比例差异较大,掩星和探空仪云检测效率相近,但云检测质量掩星优于探空仪,云层沿高度的发生概率同样掩星与CloudSat具有更好的一致性;陆地与海洋地区掩星和探空仪云底高反演精度大于云顶高,且反演精度与云层高度有关,二者对不同类型云的边界高度具有不同的反演优势,云底高发生概率掩星和探空仪与CloudSat都有很好的一致性,但云顶高概率掩星与CloudSat的吻合程度更好;CloudSat云边界高度随纬度升高而减小,其与掩星和探空仪的反演偏差同样是低纬大于中高纬,且具有不同的季节分布特点.此外,三者检测的底层云中低云所占比例从冬季到夏季逐渐减小,顶层云中云顶高于10km的比例从冬季到夏季却逐渐增加.
严卫韩丁赵现斌周小珂
关键词:CLOUDSATCOSMIC探空仪相对湿度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热带气旋的结构特征被引量:18
2013年
利用2006—2010年的CloudSat热带气旋过境数据集资料,定量分析了大西洋地区飓风的云、降水和热力结构在不同演变阶段内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的发生概率以5km高度为"拐点"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且成熟阶段的回波强度明显大于发展和消亡阶段.各径向环内深对流云发生概率始终最大,积云和雨层云始终最小.冰水含量的最大值位于内核区且沿径向不断减小,有效粒子半径和分布宽度参数随高度减小而粒子数浓度却增大.温度距平在距离中心200km以内随飓风演变不断增大,而200km以外始终较小.各阶段8km以下存在湿心区,而其上方正好对应暖心区.内核区发展阶段存在近饱和区而成熟和消亡阶段存在向外倾斜的未饱和区.各阶段不同径向环内4km以上主要为稳定层结而4km以下的层结特性各异,且假相当位温沿径向逐渐减小.
严卫韩丁周小珂刘会发唐超
关键词:CLOUDSAT飓风热力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