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勇军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低碳
  • 2篇低碳经济
  • 2篇能源
  • 2篇面板数据
  • 2篇空间计量模型
  • 1篇低碳包装
  • 1篇低碳化
  • 1篇低碳化发展
  • 1篇省域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收敛性
  • 1篇能源技术
  • 1篇能源消费
  • 1篇能源消费强度
  • 1篇能源消耗
  • 1篇能源消耗强度
  • 1篇利益相关者
  • 1篇径向
  • 1篇绝对Β收敛

机构

  • 6篇湖南大学
  • 2篇湖南商学院

作者

  • 6篇胡宗义
  • 6篇张勇军
  • 3篇刘亦文
  • 1篇刘灿
  • 1篇唐李伟

传媒

  • 1篇湖湘论坛
  • 1篇软科学
  • 1篇财经理论与实...
  • 1篇包装工程
  • 1篇统计研究
  • 1篇现代财经(天...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包装产业低碳化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公司利益相关者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包装产业低碳化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相关问题,论述了包装产业低碳化利益相关者对减排活动关键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进行功能定位,并配置协调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更清晰地认识低碳包装生态结构,明确节能主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责任义务,建立更合理的包装产业低碳化发展管理机构体系。
张勇军胡宗义刘亦文
关键词:低碳包装利益相关者
我国能源消耗强度收敛性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运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我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能源消费强度进行绝对β收敛检验,分析不同地区能源消耗强度收敛性的差异;然后建立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和东北地区作为能源消耗强度较高的地区,能源消耗强度不存在绝对β收敛;而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作为能源消耗强度较低的地区,能源消耗强度存在绝对β收敛;人均GDP的增加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起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的增加不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我国各省的能源消耗强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张勇军刘灿胡宗义
关键词:能源消耗强度绝对Β收敛空间计量模型
低碳经济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以政府、企业、公众及社会组织这四大行为主体为切入点,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分析相应的投资激励和约束措施,以促进和规范各主体的"低碳经济"行为。
张勇军胡宗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
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影响的国际比较与实证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根据全球5个发展中国家及5个发达国家1971至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水平的面板模型,研究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认为: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在长期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尤其是重工业)导致碳排放增大,虽然抑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这一效应并不显著,综合来看,技术进步还是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的边际碳降低率要高于发达国家,这为发达国家有义务将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以推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佐证。
刘亦文张勇军胡宗义
关键词:技术进步低碳经济面板数据
能源技术空间溢出效应对省域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影响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从能源技术进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角度出发,基于2002~2011年全国省域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能源技术进步空间溢出效应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能源消费强度具有较为明显的地理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因而开展能源环境问题区域协调治理对降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具有较强的正面促进作用。内源式能源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要明显高于外源式能源技术,R&D经费内部支出和国内技术转让对能源消费强度的直接和间接效应要高于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外技术引进。
刘亦文张勇军胡宗义
关键词:能源技术空间溢出效应能源消费强度空间计量模型
基于非径向BML-DEA模型的地区工业环境绩效测度被引量:2
2015年
本文结合BM方向距离函数、非径向DEA模型以及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的特点,发展了一种非径向BML-DEA模型测度环境绩效,并对中国30个省市1997—2011年地区工业环境绩效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国地区工业环境绩效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效率改善;中国最发达的4个省市——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的工业环境绩效的年均增长幅度最大;3种污染物处理对工业环境绩效增长的贡献较为均衡;不同地区的工业环境绩效及其分解成分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工业环境绩效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但效率增长速度略低于中部地区。因此,各地区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迫在眉睫。
唐李伟胡宗义张勇军
关键词:环境绩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