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卉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教育
  • 2篇哲学
  • 2篇教育学
  • 1篇心理
  • 1篇心理负担
  • 1篇再审
  • 1篇智育
  • 1篇统觉
  • 1篇判断力
  • 1篇先验
  • 1篇先验主义
  • 1篇现象学
  • 1篇现象学视角
  • 1篇教育机智
  • 1篇教育理论
  • 1篇教育理论体系
  • 1篇教育哲学
  • 1篇精神现象学
  • 1篇康德哲学
  • 1篇课业

机构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德国汉堡大学

作者

  • 4篇张卉
  • 1篇黄小瑞

传媒

  • 3篇全球教育展望
  • 1篇中国教育科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从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可塑性”概念看其对康德先验主义教育哲学的批判
2021年
康德先验主义教育哲学中关于人们如何通过"强制"培育"自由"的"逻辑难题",促使赫尔巴特重新思考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由此,赫尔巴特在教育学史上首次提出人的"可塑性"概念,并将其解释为人由一种"不定型"向"定型"的过渡。人的这种"可塑性"随之被确定为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赫尔巴特据此对康德的先验主义教育哲学展开一系列批判,即他以人的"道德的可塑性"否定康德关于人的"先验的意志自由"的预设,以人的"思想范围的可塑性"否定康德将"先验统觉"作为知性的一切运用的最高原则的设定,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可塑性"否定康德关于人的"先验的共通感"的假设。最终,赫尔巴特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康德派",而他对康德先验主义教育哲学的一系列批判,也符合他力求教育学摆脱对哲学的依附,进而建立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学的初衷。
张卉
关键词:教育学先验主义教育哲学
康德哲学对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赫尔巴特晚年曾自称是个"康德派",然而在知识论上,他与康德显示出差异。由此赫尔巴特并非严格意义的"康德主义者"。与康德一样,赫尔巴特在知识论上也试图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不过,调和的结果却是康德知识哲学整体仍偏向了"先验论",而赫尔巴特在延续康德"先验论"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对"经验论"的关注。康德哲学以"三大批判"为核心,集中体现为对"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以及"反思性判断力"的讨论。"审美理性"是康德整个"反思性判断力"的核心,康德借此实现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赫尔巴特试图在他的教育学中延续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批判体系的逻辑框架。他的教育学以"心理学"和"实践哲学"为基础,同时增加对"教育机智"的讨论,并以此作为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张卉
关键词:统觉教育机智
哲学与教育学互动关系视角下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再审视被引量:4
2021年
"哲学"与"教育学"构成赫尔巴特一生思想发展的两条核心主线,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即以儿童的"道德性格形成"为中介的"实践哲学"与"德育理论"的互动,以儿童的"经验统觉"为中介的"知识哲学"与"智育理论"的互动,以及以儿童的"多方面兴趣"为中介的"审美哲学"与"美育理论"的互动。基于这三重互动关系,赫尔巴特构建起他的"反先验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张卉
关键词:哲学教育学互动关系智育
从现象学视角看学生课业心理负担被引量:3
2015年
随着新课程改革力度的深入,学生的课业心理负担也逐渐成为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关注的重点。当前学生课业心理负担的相关研究大都为调查研究或对策研究等传统的实证研究,很难反映出学生真实的课业心理状况。本文采用与传统实证研究相对立的视角——现象学视角——重新审视学生课业心理负担问题,实现了由"对象性"向"非对象性"研究的方法论转换。并提出要真实反映个体课业心理负担,需要用体验现象学的"倾听"与"陪伴"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建立亲密关系,共同完成整个研究。文章最后用精神现象学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对学生课业心理负担的成因做了进一步分析。
黄小瑞张卉
关键词:现象学精神现象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