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胜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文秘
  • 2篇高职
  • 1篇玄学
  • 1篇玄言
  • 1篇玄言诗
  • 1篇游仙诗
  • 1篇语文
  • 1篇职高
  • 1篇职专
  • 1篇人教社
  • 1篇释义
  • 1篇数词
  • 1篇唐代
  • 1篇唐代官员
  • 1篇女词人
  • 1篇琵琶
  • 1篇琵琶行
  • 1篇青衫
  • 1篇清代
  • 1篇情思

机构

  • 9篇安徽经济管理...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作者

  • 9篇方胜
  • 1篇叶当前
  • 1篇刁玲

传媒

  • 2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语文学习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安康学院学报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辨《离骚》“溘死以流亡”
2011年
"溘死"和"流亡"在《离骚》中各见一例。"溘死"今者释义多为"忽然死亡";而"流亡"释为何义,古今学者莫衷一是。然观文章前后之意,联接"溘死"、"流亡"的"而"应作顺接连词。"溘死"与"流亡"应为逻辑顺序关系,不宜为并列之序;且屈赋另亦三次出现类似句式,"流亡"皆为同义。联系屈子人生理想及其诗句,"流亡"应释为"随流水消逝"。
方胜刁玲
关键词:《离骚》流亡辨析
《汉书·苏武传》词语辨释
2010年
《汉书·苏武传》被众多大学、中学教材收录,文章展现了苏武的坚强个性和民族气节。但教材对于其中的一些词语注释不够准确,甚至不予注解,影响读者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书中的"壹"、"蹈"、"辈"进行考释,以究其大意。
方胜
关键词:词语辨释
从《琵琶行》的“青衫”诠释唐代官员品阶特点被引量:2
2012年
关于《琵琶行》的"青衫"引起唐代官服的争论,时断时续,似无结束之意。其实这是唐代官制中官秩与品服错位的结果,评判的核心依据在于"唐制,服色不视职事官,而视阶官之品。"近代学者已有定论,理据翔实可靠。
方胜
关键词:《琵琶行》青衫唐代官员
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和重新建构被引量:2
2013年
面对如何提高当前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的总体素质问题,学界研究成果颇多,其中构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模式已得到广泛共识,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应与高职教育方向、院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自身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方胜
关键词:高职文秘教学模式
试论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被引量:2
2012年
近年来高考录取率虽然不断攀升,但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在校新生却逐年萎缩,这看似不太合理的现象已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既有教育政策原因,也有专业在新形势下面临挑战的因素。
方胜
关键词:高职专科文秘专业
“梦里乡关云满路,钗压绿鬟蝉半亸”——试析清代徐灿词的乡关情思
2010年
徐灿在明末清初词坛上具有突出的地位,是继李清照之后又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文章通过穷尽式研究发现,在徐灿词作中将"故国之思"作为创作主题之一,并将对家乡的思念自然渗透在词意之中,使人感受到痛彻骨髓的黍离之悲。
方胜
关键词:女词人乡思
《左传》“寤生”释义考论被引量:2
2012年
《左传》"寤生"一词,历代学者考证颇多,但多从义理和音韵着手探究"寤"字本源,所得皆难自圆其说。考论"寤生"词义应结合当时社会状况和人们认识社会的水平。姜氏何故厌恶庄公,并非庄公出生给姜氏带来痛苦,而古时封建迷信所致。"寤生"乃古时婴儿忌养民俗,应与"五月五日生"关联甚密。
方胜
关键词:左传释义考论
试论嵇康玄言诗的历史地位
2011年
分析了玄学在魏晋时期兴起的时代原因及玄学思想与玄言诗的关系,阐述了嵇康所作玄言诗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认为嵇康的52首诗歌中有21首属于玄言诗歌,嵇康的玄言诗是以玄言为载体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他写游仙诗的真正目的也在于表达自己与虚伪的名教和黑暗的社会不妥协的心灵志趣。
方胜叶当前
关键词:魏晋玄学玄言诗游仙诗
“子卿壹听陵言”中的“壹”何意?
2009年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人教社2006年版新课标《语文》必修四《苏武传》)教材未对其中的“壹”单独作注,而只笼统将这一句译为“听一听我的话”.这样就使人容易将“壹”与“一”等同起来,作数词用。“壹”同“一”.这是“壹”的基本含义。
方胜
关键词:《苏武传》《语文》人教社数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