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强
-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移植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修复的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联合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只,取股骨骨髓体外培养BMSCs。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单独移植BMSCs组、单独应用VEGF组、联合移植BMSCs与VEGF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的Feeny自由落体撞击方法建造中度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造模后1周,在立体定向仪下分别将等量BMSCs、VEGF、BMSCs加VEGF及PBS液注入相应大鼠的损伤脑组织周边。养育2周后处死取脑。采用HE及尼氏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应用Image pro-Plus6.0软件测量半暗带及健侧对称部位BDNF阳性表达区域的总和累积光密度,应用SPSS 11.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BMSCs组外,其余各组对称部位BDNF含量均较半暗带高(P<0.05);联合移植组半暗带的BDN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移植BMSCs与VEGF可有效抑制TBI大鼠半暗带中BDNF含量的降低,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 梁磊陈来照段虎斌郝强成睿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创伤性脑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独使用BMSC治疗组、单独使用VEGF治疗组、联合治疗组,4组均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方法造成中度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于脑损伤1周后,在立体定向仪下用微量注射器在脑损伤周边部位;单独使用BMSC治疗组注入BMSC,单独使用VEGF治疗组注入VEGF;且联合治疗组同时注入BMSC和VEGF;对照组注射PBS溶液。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NSS评分,于治疗1周后猝死取脑,并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测定bcl-2与bax蛋白的表达,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BMSC与VEGF联合治疗组中,bcl-2的表达明显多于单独治疗组及对照组,而bax的表达低于其余各组,联合治疗组中抑制细胞凋亡的蛋白高度表达,而促进细胞凋亡的蛋白低度表达。TUNEL法测定,在联合治疗组中,免疫组化呈棕色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单独治疗组及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大鼠中度创伤性脑损伤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联合运用的效果优于单独干细胞移植。
- 郝强段虎斌刘跃亭成睿皇甫斌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创伤性脑损伤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