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
- 作品数:28 被引量:119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全生命周期视阈下责任式创新的演化博弈及扩散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构建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来探究利益相关者在责任式创新全生命周期中的行为策略演化和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不同响应手段对责任式创新扩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责任式创新全生命周期的新生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内化阶段中,政府分别扮演着“倡导人”、“推广人”和“守夜人”的角色,且其在新生阶段对责任式创新的倡导推广直接影响了其后续的扩散状态;在成长阶段和成熟内化阶段中,高额惩罚、低治理成本和公众参与能正向促进企业责任式创新,而适当的激励补贴会避免企业产生“骗补”行为;政府和公众的适当响应手段共同促进责任式创新由共生向全扩散状态演化,而政府的过度倡导推广会导致扩散效率下降。
- 杨坤汪万胡斌
-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演化博弈LOTKA-VOLTERRA模型
- 共享经济的挑战与美国政府管制变革研究
-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业态,促进了供需匹配,释放了经济活力,但对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现有政府管制的冲突也日益凸显。本次研究在梳理共享经济新挑战的基础上,从政府规制理论出发分析美国联邦政府、地方政府管制行为的特征...
- 赵程程黄炜宋燕飞杨坤
- 关键词:共享经济政府管制
- 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系统模型及运行载体探析被引量:6
- 2017年
- 在对分布式创新、协同创新、知识协同、信息共享空间等理论进行整合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平台基础、核心过程机制及运行目标的系统逻辑,总结梳理并构建理论模型,并分别对其要素系统、过程系统及效能系统的构成展开理论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对分布式创新网络核心功能及目标机制的分析,构建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运行载体及其与知识协同过程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分别对其机制载体和技术载体的构成及功能展开初步探讨。
- 杨坤
- 关键词:分布式创新创新网络知识协同
- 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知识协同风险的评价模型及对策研究
- 2016年
- 在分布式创新网络环境下,从两个方面四种维度分析导致知识协同风险产生的要素。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知识协同风险评估模型并采用ABC分类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归类,最后针对四个维度的要素可能导致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建立有效的网络沟通和协调机制开展形式各异的组织文化活动防范系统性平台要素引发的风险,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防范系统性过程要素引发的风险,通过加强组织内部知识集成管理、选择合适的协同主体及选聘知识型员工防范非系统性平台要素引发的风险,非系统性过程要素所引发的风险则通过提高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能力、在遵循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实现组织"完全开放"和大力宣传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加以解决。
- 齐文静杨坤胡斌
- 关键词:知识协同
-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 张娜娜胡斌杨坤
-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 生态位视角下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竞争力演化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被引量:2
- 2020年
- 从生态位视角切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竞争力评价及障碍诊断模型,通过分析长三角4省(市)科技成果转化竞争力综合生态位、生态位宽度及障碍因子的时序变化来研究其竞争力状况。由核心—边缘理论划分上海为核心,江苏和浙江为次核心,安徽为边缘。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生态位值和生态位宽度值具有显著层次性,核心区最大却呈现下降态势,边缘区最小而呈现上升态势,次核心区保持相对平稳态势。主要障碍因子既有普遍性,也有差异性,核心区人才成本高及科技服务支撑与现实发展脱节,而次核心区和边缘区资金和成果投入不足,且转化效益较低。最后核心区和次核心区与边缘区应分别采取生态位扩散策略与生态位错位竞争策略,且共同采取虚拟生态位策略。
- 汪万杨坤
-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宽度
- 基于创新价值网的区域知识承载力评价——以“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南亚国家为例
- 2018年
- 区域知识承载力是区域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从创新价值网视角对区域知识承载力进行评价。首先从主体资源系统、科技创新系统、创新环境系统三方面构建创新价值网,基于创新价值网的构造建立区域知识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AHPDEMATEL)对各个指标设置权重,将各个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融入到权重中,降低单由专家打分评价的局限性;最后对"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区域知识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 张娜娜胡斌杨坤
- “S-A-C”视角下分布式创新及其知识共享的理论探析被引量:13
- 2013年
- 在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分布式创新的"S-A-C"(即"Situation-Action-Cognition"首字母缩写)的理论视角,在此视角下展开对分布式创新及其粘滞知识的分析探讨,构建了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知识共享的概念模型,剖析了粘滞知识形成的层次及因素,进而针对各个粘滞层次及因素提出削弱对策模型。
- 杨坤
- 关键词:分布式创新知识共享
- 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流动的一个理论框架——基于理性经济节点的研究假设
- 2016年
- 回顾已有文献,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分布式创新、创新网络、知识共享及知识管理的相关机理及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亦成为本文的重要借鉴。但是对分布式创新中节点间的知识流动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梳理与研究框架构建,使得进一步的深化研究缺乏相关理论支撑。在参考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先界定研究对象的内涵、范围以及研究假设,进而探析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的多种关系机制,并分析讨论节点间知识分布与流动的特征及其转化机制,以期探索形成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流动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供后续理论及实证研究参考。
- 杨坤胡斌石明虹
- 关键词:分布式创新创新网络知识流动知识共享
- 面向多维意义创新的知识协同:系统模型与整合框架被引量:1
- 2020年
- 在进一步明确中国情境下多维创新意义的内涵及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将知识协同过程中多维创新意义的正向演化及逆向反馈机理作为核心科学问题,系统探讨多维创新意义在知识协同过程中的引领与代理机制,从而形成面向有意义创新的知识协同研究的系统模型和整合框架,以期为更好地引导具有多维意义的创新、管控具有重大意义风险的创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参考。
- 杨坤桂宁潇胡斌
- 关键词:知识协同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