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琳

作品数:7 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省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活性
  • 5篇活性成分
  • 3篇丹参
  • 3篇连作
  • 3篇连作障碍
  • 3篇白花丹
  • 2篇药用
  • 2篇药用植物
  • 2篇植物
  • 2篇生育
  • 2篇生育期
  • 2篇黄芩
  • 2篇活性成分含量
  • 2篇白花
  • 2篇白花丹参
  • 1篇丹参活性成分
  • 1篇地膜
  • 1篇地膜覆盖
  • 1篇栽培
  • 1篇中药

机构

  • 6篇山东省科学院
  • 4篇山东省分析测...
  • 3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山东中医药高...

作者

  • 7篇周洁
  • 7篇王晓
  • 7篇张琳
  • 6篇刘伟
  • 4篇刘伟
  • 3篇史国玉
  • 3篇刘建华
  • 3篇耿岩玲
  • 2篇章云云
  • 1篇朱端卫
  • 1篇张钦德
  • 1篇段文娟
  • 1篇刘峰
  • 1篇孙庆雷
  • 1篇魏莹莹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中药材
  • 1篇现代中药研究...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地膜覆盖垄式栽培对白花丹参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垄式栽培技术对山东白花丹参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为丹参规范化栽培及质量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白花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田间统计,采用HPLC测定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地膜覆盖垄式栽培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丹参地下部鲜重及干重,分别比传统栽培模式提高18.20%,48.62%;地膜覆盖垄式栽培下的丹参地下部折干率比传统模式提高23.08%,地上部折干率降低6.13%;地膜覆盖垄式栽培下丹参脂溶性总成分含量为5.11 mg·g-1,比传统栽培模式下的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3.23 mg·g-1)高58.20%。地膜覆盖垄式栽培明显提高丹参中丹酚酸B的含量,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提高16.06%。结论:地膜覆盖垄式栽培技术能有效促进白花丹参生长,显著提高白花丹参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对丹参传统种植区域的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刘伟张琳周洁刘建华耿岩玲王晓李奉胜
关键词:白花丹参活性成分
不同生育期黄芩各部位活性成分动态变化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山东产黄芩各部位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测定山东莱芜和平阴两地2年生黄芩不同生育期地上和地下部分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两地黄芩地上部位的野黄芩苷含量最高,分别为15.46,11.83 mg·g-1。地下部分,莱芜黄芩所含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在整个生育期呈下降趋势,最高含量在展叶期,分别为173.60,34.31 mg·g-1,平阴黄芩所含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则出现2个最高含量,分别为176.40,212.94 mg·g-1和28.93,34.21 mg·g-1。两地黄芩的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分别有2个高峰期,莱芜黄芩所含黄芩素在始花期和采收期达到高峰,分别为8.05,9.49 mg·g-1;汉黄芩素含量分别在始花期和采收期达到高峰,分别为1.94,3.75 mg·g-1。平阴黄芩所含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在展叶期和成熟期达到高峰,分别是12.80,8.27 mg·g-1和2.70,1.48 mg·g-1。结论:野黄芩苷以地上部位较高,而黄芩苷则以地下部位为高;地下部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含量(从展叶期到采收期)基本呈"M"型变化趋势,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基本呈倒"N"型变化趋势。
张琳刘伟刘伟王晓段文娟周洁刘峰
关键词:黄芩生育期活性成分
不同连作年限对白花丹参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7
2013年
对白花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田间统计,采用HPLC测定不同连作年限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表明,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地下部鲜重下降80.47%,干重下降79.42%;正常生长条件下的白花丹参根粗为0.3~0.5cm,而连作2年后的丹参根粗为0.2~0.4cm,表明根粗是造成白花丹参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Ⅱ小丹参新酮、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平均降幅分别为35.26%,32.26%,19.35%,3.39%,64.40%,66.93%。结果表明连作障碍对白花丹参生长和质量的最大影响期为连作第2年。
刘伟张琳章云云周洁孙庆雷王晓李奉胜
关键词:白花丹参连作障碍活性成分
不同生长年限黄芩根部活性成分分布及微观结构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对不同生长年限黄芩根皮层和木质部的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野黄芩苷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同时对黄芩根部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比较,研究不同生长年限黄芩根部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1~4年生黄芩根横断面的微观结构特征;利用HPLC进行活性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不同生长年限的黄芩根木质部导管的排列方式不同,1年生呈径向排列,2年生呈团状排列,3年生呈切向和团状排列,4年生呈切向排列,可以根据年轮的有无和多少区别黄芩根的生长年限;5种活性成分总含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逐年增加,皮层的活性成分含量比木质部的高。结论:不同生长年限的黄芩根在微观结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具有鉴别意义。木质部活性成分的含量以4年生黄芩最高,其次是3年生,2年生最低;皮层活性成分的含量以4年生最高,其次是2年生,1年生最低。1~4年生黄芩根5种活性成分中苷和苷元的比例分别为15.7∶1、16.4∶1、13.9∶1和14.5∶1,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的黄芩根中苷和苷元的转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魏莹莹王晓张琳周洁耿岩玲刘伟
关键词:黄芩微观结构活性成分
中药连作障碍形成及其时空效应理论探讨被引量:22
2014年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目前药用植物约有11146种,涵盖植物资源中的383科2309属。在这些药用植物中,临床常用的植物药材有700多种,已进行人工栽培的有490多种,其中大面积栽培的230多种。各地在生产中将药用植物栽培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栽培习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北药、南药、怀药、浙药、川药、云药等道地药材,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也均得到相应的提高。
张琳王晓史国玉周洁耿岩玲刘建华刘伟
关键词:药用植物连作障碍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及其与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关系被引量:9
2014年
植物根系分泌物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经其根系分泌到环境介质中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多种代谢物质,其中次生代谢物质主要包括有机酸类、酚酸及其衍生物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在一定条件下此类物质对植物自身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会造成植物发育不良、品质降低、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等危害,是导致药用植物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阐述了根系分泌物的种类、释放以及与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了药用植物发生连作障碍与其根系分泌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预防药用植物连作障碍和建立科学的栽培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章云云朱端卫王晓张琳史国玉周洁刘伟
关键词:根系分泌物连作障碍药用植物
白花丹参与丹参活性成分积累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研究了山东产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白花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f.alba)不同生育阶段脂溶性与水溶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对活性成分积累过程进行数学模拟。结果表明:白花丹参脂溶性成分积累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月底和10月底,丹参脂溶性成分的积累高峰在7月底;白花丹参和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积累高峰期均出现在6-7月份。两年生白花丹参活性成分高于丹参;两种丹参的迷迭香酸含量均以地上部为高,其他活性成分均以地下部为高;白花丹参与丹参根中丹酚酸B的含量积累方程分别为Y=-8.105X+81.047和Y=-13.777X+117.917,即随着植株的不断发育,丹参根部丹酚酸B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丹参栽培及其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刘伟刘伟张琳周洁史国玉刘建华
关键词:丹参生育期活性成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