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8H指数:6
-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蝙蝠葛酚性碱及其单体成分对BxPC-3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蝙蝠葛酚性碱(PAMD)、蝙蝠葛碱(Dau)、蝙蝠葛苏林碱(DS)及比例组(Dau与DS按3∶1混合)药物对体外胰腺癌细胞BxPC-3增殖的影响。方法:BxPC-3细胞传代培养,分别加入高、中、低三个剂量的PAMD、DS、Dau及比例组溶液,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作用72h,以MTT比色法检测吸光度(OD值),计算各组对BxPC-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结果:PAMD高、中、低剂量组的抑制率分别为93.27%、24.64%、15.45%;Dau高、中、低剂量组的抑制率分别为67.18%、24.09%、12.00%;DS高、中、低剂量组的抑制率分别为20.18%、15.64%、6.27%;比例组高、中、低剂量组的抑制率分别为30.18%、41.27%、17.36%。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Dau和DS低剂量组外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AMD及其单体成分Dau和DS对BxPC-3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但是Dau、DS及比例组药物对Bx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弱于PAMD组,说明PAMD对Bx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还可能与PAMD内其他成分有关系。
- 白云李洋张英博贾博宇周忠光
- 关键词:蝙蝠葛酚性碱蝙蝠葛碱BXPC-3增殖抑制
- 白芥子对蛇床子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被引量:8
- 2014年
- 探讨白芥子促透皮吸收的物质基础.以蛇床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Wistar大鼠背部皮肤为透皮模型,考察白芥子中白芥子碱、白芥子苷和黄酮、白芥子多糖、白芥子脂肪油、白芥子挥发油及不同促渗剂对蛇床子中蛇床子素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芥子中挥发油和不同促渗剂均能促进蛇床子素经皮吸收,其作用强弱依次为5%薄荷油(17.842 9μg·cm-2·h-1)>5%冰片(17.004 2μg·cm-2·h-1)>5%氮酮(16.656 0μg·cm-2·h-1)>0.5%白芥子挥发油(16.610 1μg·cm-2·h-1).白芥子中挥发油对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具有促透皮吸收作用,百分含量以0.5%为最佳.
- 李洋杨丹赵永伟王艳宏
- 关键词:蛇床子经皮渗透白芥子促透剂
- 活血熄风方对MCAO模型大鼠脑皮质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观察活血熄风方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皮质中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神经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线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O),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活血熄风方对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24h、48h和72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对上述时间点大鼠脑皮质中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活血熄风方能降低MCAO模型大鼠脑皮质中c-fos蛋白的表达。结论:活血熄风方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MCAO模型大鼠脑皮质c-fos蛋白的表达有关。
- 白云李洋章艳
- 关键词:活血熄风方MCAO
- 阿尔茨海默病与微小脱氧核糖核酸的研究进展
- 2014年
- 一、微小脱氧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概述 miRNA是一类编码长度为20 ~ 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于1993年首次被发现[1],具有高度保守性、组织特异性和阶段特异性等特点,在不同组织中及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miRNA表达.例如,miR-1720位于Hela细胞同一基因簇内并在斑马鱼细胞中表达,但在鼠肾和蛙卵巢细胞中未检测到;miR-1专一地表达于人类的心肌组织,在其他组织中检测不到,同时miR-1的表达只在小鼠胚胎形成阶段可以检测到其存在.故miRNA的这些生物学特性,意味着其在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具有更广泛且重要的作用.
- 白云潘思文李洋卢芳刘树民
- 关键词:脱氧核糖核酸阿尔茨海默病HELA细胞组织特异性小分子RNA基因表达调控
- 三子养亲汤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对三子养亲汤活性成分进行化学研究。方法 :以各种柱色谱法对三子养亲汤的 95 %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 ,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共分离出四个单体化合物 ,鉴定其中两个化合物分别为芦丁和木犀草素。结论 :在三子养亲汤中首次分离出芦丁和木犀草素。
- 赵红张志强李洋胡爽姚望匡海学
- 关键词:三子养亲汤化学成分波谱技术芦丁
- 知柏地黄丸中知母对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大鼠膜性肾炎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知柏地黄丸中知母对大鼠膜性肾炎慢性肾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知柏地黄丸组和无知母知柏地黄丸组,采用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大鼠膜性肾炎模型,观察大鼠尿蛋白、血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生化指标,及肾脏病理切片HE染色后的病理形态。结果:知柏地黄丸组在给药4周后,大鼠尿蛋白、血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组织形态的改善效果与模型组比有极显著性差异,并优于无知母知柏地黄丸组。结论:知柏地黄丸中知母有治疗大鼠慢性膜性肾炎的作用,方剂中配伍知母,提高治疗效果,知母发挥其滋阴补肾作用。
- 明继阳丁彦李洋王知斌匡海学王秋红
- 关键词:知母知柏地黄丸
- 静电纺丝技术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4年
- 静电纺丝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制备微米及纳米尺度纤维的技术。由于具有较高的表面积-体积比、多孔性和可调的多孔性等特点,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在药物传递系统、组织工程支架、创伤敷料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静电纺丝的原理、过程和类型,载体和溶剂、影响静电纺丝的各种参数、性质表征及其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内容进行综述。
- 王艳宏姜继宗李洋赵永伟
- 关键词: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药物传递系统溶剂
- 马钱子总生物碱树脂复合物的制备及结合机制被引量:2
- 2013年
- 确定制备马钱子总生物碱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复合物的最佳工艺并确定总生物碱与树脂结合机制.采用静态交换法,用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药物载体,马钱子总生物碱为模型药物,以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为指标成分,通过对树脂类型、树脂粒径大小、溶解总生物碱溶液的离子强度、总生物碱与树脂用量比例和反应温度的研究,考察不同条件下指标性成分进行离子交换反应的速率和平衡问题.静态交换法制备马钱子总生物碱-树脂复合物的最佳工艺为:用0.1 mol/L HCl溶液溶解总生物碱,配制成质量浓度为2 mg/mL的马钱子总生物碱溶液,与粒径在160~180目(0.080~0.096mm)的H+型离子交换树脂在50℃反应,经差示扫描检测马钱子总生物碱与离子交换树脂是通过离子键结合而非简单的物理吸附.
- 李伟男于鑫王莹莹曹欢张智慧李洋王艳宏
- 关键词:马钱子总生物碱马钱子碱离子交换树脂
- 车前子不同炮制品抗大鼠膜性肾病的比较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比较车前子生品和盐炙品水煎液抗大鼠膜性肾病的活性。方法:热回流法提取车前子不同炮制品;选用改良的Border法应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建立大鼠膜性肾病模型,在给药的第6周末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UTP)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总蛋白(TP),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采用电镜和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尿蛋白、肾指数、血清生化指标、肾脏免疫调节因子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肾脏病理形态变化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贝那普利组、盐炙品3个剂量组和生品高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尿蛋白、肾指数(P〈0.05,P〈0.01),使血清生化指标呈显著差异(P〈0.05,P〈0.01),病理形态结果显示,大鼠肾脏病变有明显的改善,4种细胞因子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与生品高剂量组比较,贝那普利组和盐炙品高、中剂量组尿蛋白量显著降低(P〈0.05,P〈0.01),贝那普利组和盐炙品高剂量组肾指数显著降低(P〈0.05),贝那普利组、盐炙品高、中剂量组血清中BUN,SCr,TC,TG的含量显著低于生品高剂量组(P〈0.05,P〈0.01),低剂量组仅BUN显著低于生品高剂量组(P〈0.05),贝那普利组、盐炙品高、中剂量组血清中TP显著升高(P〈0.05),贝那普利组对肾脏4种免疫调节因子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盐炙品3个剂量组中TNF-α,IL-1β的积分吸光度(IA)显著降低(P〈0.01),盐炙品高剂量组TGF-β1,NF-κB p65的IA表达显著低于生品高剂量组(P〈0.05,P〈0.01)。结论:车前子盐炙品对膜性肾病大鼠的肾保护作用和对肾脏中免疫调节因子的调节作用均优于生品,
- 赵宏李洋柴桂芳刘颖斐管勇舟匡海学
- 关键词:不同炮制品膜性肾病免疫组化染色
- 叉分蓼活性成分体内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研究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活性成分的毒理学安全性。方法采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30d喂养试验对叉分蓼活性成分的体内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中,小鼠未出现死亡,叉分蓼活性成分的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12000mg/kg.bw;30d喂养试验表明,叉分蓼活性成分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叉分蓼活性成分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是安全的,为叉分蓼药材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
- 李洋段超慧马英丽
- 关键词:毒理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