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颖
- 作品数:21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潜水胶囊内镜的临床初步应用被引量:2
- 2017年
- 胶囊内镜是目前检查小肠疾病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以及可疑克罗恩病等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检查具有无创、痛苦小的优点,但由于其在体内运行无法干预,肠道准备的好坏对最终获得的图片质量影响极大,故而影响阅片医师的诊断。目前国内外对于胶囊内镜检查的肠道准备方案尚无定论,多选用检查前一日服用聚乙二醇1~2L,当日检查前服用祛泡剂的方案进行准备。我科在传统肠道准备的基础上采用潜水胶囊内镜法改良肠道准备,现比较其与传统胶囊内镜的肠道准备质量以及病变检出率等情况,报道如下。
- 张玮张以洋吴寒陈宇轩刘文佳黄淑玲谢颖邹晓平
- 关键词:胶囊内镜检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肠道准备病变检出率小肠疾病
- 英夫利西单抗药物浓度及抗药物抗体检测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克罗恩病(CD)的14周药物谷浓度和抗IFX抗体浓度(ATI)与内镜黏膜愈合和输液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启动IFX治疗的119例CD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内镜评分、实验室检查、14周IFX谷浓度和ATI,以及随访过程中的内镜复查和临床应答情况。根据(32±4)周内镜复查情况分为黏膜愈合组和未黏膜愈合组,比较两组的14周IFX谷浓度和ATI情况,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32±4)周黏膜愈合的相关因素,以(32±4)周黏膜愈合为分类变量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选择最佳的14周IFX谷浓度临界值。结果黏膜愈合组(n=70例)的14周IFX谷浓度和基线白蛋白均显著高于未黏膜愈合组(n=49例),分别是5.0(2.8,8.7)μg/ml比2.2(0.3,4.3)μg/ml,(38.7±3.5)g/L比(36.6±3.8)g/L。(32±4)周黏膜愈合的14周IFX有效谷浓度是2.9μg/ml,AUC值为0.7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14周IFX谷浓度≥2.9μg/ml(OR=5.369,95%CI 2.42~11.92)和基线白蛋白≥35 g/L(OR=7.378,95%CI 2.18~24.99)与黏膜愈合显著相关。14周ATI阳性率为15.1%,中高浓度ATI患者(n=21例次)的IFX谷浓度均为<0.4μg/ml。12例(10.1%)患者发生输液反应,53例(44.5%)患者已停用IFX。结论14周IFX谷浓度与(32±4)周内镜下黏膜愈合密切相关,极低的IFX谷浓度与急性输液反应和产生中高浓度ATI密切相关。
- 谢颖周帆彭春艳张晓琦
- 关键词:CROHN病英夫利昔单抗黏膜
-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药物监测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治疗的克罗恩病(CD)患者诱导治疗后和维持期的两次治疗药物监测(TDM),与随访中原发无应答(PNR)、继发失应答(SLR)、内镜黏膜愈合(MH)、急性输液反应以及停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9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治疗的中重度CD患者47例,均为生物制剂初治。诱导治疗后第14周时行首次TDM,检测IFX谷浓度和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抗体(ATI)的滴度,IFX谷浓度≥3μg/mL判断为达标,根据检测结果允许药物调整优化,维持期第二次行TDM。分析14周IFX谷浓度达标(n=25)和不达标组(n=22)组间及维持期IFX谷浓度不同亚组间的PNR、SLR、MH、急性输液反应和停药的差别,并分析不同IFX谷浓度与ATI阳性率的关系。结果14周达标组和不达标组在(32±4)周时的MH率分别是80.0%和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3,P<0.01)。14周达标组中,二次达标和不达标组亚组间的ATI率、输液反应率、停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周不达标组中,二次谷浓度达标和不达标组亚组间的ATI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低IFX谷浓度亚组(<1.0μg/mL)的ATI阳性率高达53.9%,显著高于其他浓度亚组(P<0.05)。结论14周IFX谷浓度与CD患者治疗后首次内镜复查MH有密切关系,维持期IFX谷浓度与ATI产生、输液反应、停药均有关,期待经济、便捷的主动TDM以保持药物疗效。
- 谢颖周帆钟文其彭春艳张晓琦
- 关键词:克罗恩病英夫利西单抗谷浓度治疗药物监测黏膜愈合
- 溃疡性结肠炎对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继发性失应答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时出现继发性失应答(SLR)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启动VDZ治疗的中度UC患者,均采用VDZ治疗4次及以上,在(22±4)周时达到临床应答。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SLR,将患者分为失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SLR的影响因素。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持续临床应答情况。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9例;用药年龄为(43.8±15.5)岁;病程3.3(2.0,8.0)年;以E3全结肠型为主(62.5%);改良Mayo评分为7(6,8)分;启动VDZ时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者17例(42.5%),合并5-氨基水杨酸者35例(87.5%)。29例患者在(22±4)周时完成内镜评估,内镜缓解率为75.9%(22/29)。共有12例(30%)发生SLR,设为失应答组,余28例为持续应答组。启动用药后发生SLR的平均时间为(11.9±5.9)个月。29例完成内镜评估患者中,失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22±4)周的内镜缓解率分别为42.9%(3/7)和86.4%(19/2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89,P=0.038)。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2±4)周内镜缓解是避免SLR的独立保护因素(HR=2.71,95%CI:1.30~5.62,P=0.008)。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22±4)周内镜未缓解者较缓解者更易出现SLR(OR=2.71,95%CI:1.30~5.62,P=0.042)。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的17例患者中,16例(94.1%)达到无激素缓解。12例失应答患者通过优化治疗和联用糖皮质激素后重获应答率为41.7%(5/12)。共8例(20%)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采用VDZ治疗的中度UC患者,(22±4)周时内镜缓解率越高,发生SLR的可能性越小。
- 谢颖周帆彭春艳张晓琦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 克罗恩病合并腹腔脓肿和瘘管的治疗
- 2011年
- 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是一种胃肠道慢性透壁性炎症性疾病,常伴发穿透性外科并发症。这些并发症通常以脓肿或瘘的形式发生于腹腔或肛周,处理原则主要是通过微创引流清除感染,并联合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多数病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择期确定性手术,手术方式和时机以及药物治疗适应证的选择是治疗成败的关键。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生物治疗的普及,CD的手术适应证已发生改变,脓肿和瘘管的治疗也是如此。
- 朱维铭谢颖
- 关键词:克罗恩病合并症
- 18例克罗恩病并发肠管膀胱瘘的诊疗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克罗恩病并发肠管膀胱瘘尚无统一的诊疗规范。文中总结分析克罗恩病并发肠管膀胱瘘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8例克罗恩病并发肠管膀胱瘘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克罗恩病并发膀胱内瘘的症状以气尿(83.33%)、粪尿(61.11%)和尿路感染(66.67%)为主。其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一期单纯行病变肠管切除吻合8例(44.44%),一期病变肠管切除吻合+膀胱修补3例(16.67%),单纯行肠造口6例(33.33%),1例末端回肠-直肠-膀胱瘘,行末端回肠造口、膀胱修补,同时修补直肠。所有患者均留置导尿管至膀胱瘘症状消失且影像学证实瘘口闭合,平均留置时间为2周。随访2年,除6例于肠造口3个月时行肠造口还纳术外,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再出现肠管膀胱瘘、吻合口瘘。结论气尿、粪尿是克罗恩病并发肠管膀胱瘘的主要症状,CT检查及经导尿管泛影葡胺膀胱造影是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病变肠管切除、留置导尿管或行膀胱修补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徐晓帆谢颖龚剑峰朱维铭李宁
- 关键词:克罗恩病内瘘
- 胃十二指肠克罗恩病的治疗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胃十二指肠克罗恩病(CD)病人的病情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0例CD病人,其中病变累及胃十二指肠的有15例(3.7%)。幽门或球部梗阻者12例,球部溃疡者1例,十二指肠-结肠内瘘2例。结果:除1例术中发现内瘘并修补的病人,其余病人均给予抑酸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治疗,3个月后6例病人症状缓解,1例给予类克(英夫利西单抗)诱导治疗后缓解,3例行内镜下球囊扩张,4例行手术治疗。结论:对于无急诊手术指征的胃十二指肠CD,首选肠内营养联合抑酸治疗,对于有轻度狭窄者,可行内镜下球囊扩张,若最终仍需手术,可行毕Ⅰ式胃部分切除术。
- 谢颖朱维铭李宁黎介寿
- 关键词:肠内营养手术类克内镜下扩张
- 克罗恩病并发不全性肠梗阻的肠内营养治疗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应用肠内营养(EN)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CD)并发不全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9月接受EN治疗的37例活动期CD并发不全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CD活动度评分(CDAI)均介于150分和450分之间.通过鼻饲管或经皮内镜下胃(或空肠)造口予以EN,每日总热量125 kJ/kg.CDAI下降超过70分定义为临床有效,CDAI小于150分定义临床缓解.分别于开始治疗时、治疗后4周和12周对患者疾病活动度、营养学指标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患者病变位于回肠8例,回结肠19例,结肠4例,空回肠5例,十二指肠1例.治疗4周后,CDAI评分为(112.0±39.6)分,临床有效率43.2%(16/37),临床缓解率72.9%(27/37),与治疗前的(174.6±34.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CDAI评分为(70.2±32.9)分,临床有效率70.2%(26/37),临床缓解率78.4%(29/37);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疾病活动度指标(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和营养学指标(BMI、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亦呈现同样趋势.治疗期间有7例患者出现肠梗阻加重,予以手术切除病变肠管.11例患者因家庭EN输注不当引起腹胀或腹泻,遵医嘱后改善.结论 EN用于治疗并发不全性梗阻的活动期CD 可有效控制疾病活动度,并可减轻炎性反应以缓解梗阻,同时有助于改善营养状态,不良作用甚小,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 谢颖朱维铭李宁黎介寿
-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内营养不全性肠梗阻
- 染色质重塑因子ARID1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染色质重塑因子ARID1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胃癌石蜡病理标本103例及癌旁组织41例,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RID1A在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较,ARID1A在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ID1A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相关。ARID1A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子,其表达越低,预后越差。结论 ARID1A在胃癌中表达降低,它的表达对评估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 窦晓坛李丽谢颖邹晓平
- 关键词:胃癌免疫组织化学
- 潜水胶囊内镜的初步临床应用
- 张玮张以洋吴寒陈宇轩刘文佳黄淑玲谢颖邹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