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日华
- 作品数:65 被引量:115H指数:6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京津冀区域立法协调机制的构建
- 区域规划与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区域法治的实现首先要通过区域立法来推进,区域性立法又需要彼此的合作。然而,合作就必然伴随协调,设计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对于区域立法,乃至执法和司法都势在必行。宏观上,区域立法需要建立京津...
- 孙日华陈光
- 关键词:京津冀
- 文献传递
- 行政法解释中的经济学逻辑
- 2013年
- 转型中国背景下,行政法解释在规范法学内部不断遭遇解释困境,借助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运用最优执法经济学的理论,对行政法解释做出有深度的学术回应。转轨国家要求在执法投入、执法方式等方面依情势而变化,以期获得灵活性,而行政法解释也需要回应政治国家对于灵活性的诉求。案件所带来的净成本或者净收益是不同的,在直接成本和损失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行政法解释会在间接损失更大的案件上加以格外的关注。
- 孙日华戴彦艳
- 关键词:行政法解释经济学
- 转型司法的多重困境与能动走向
- 2012年
- 转型司法在规范法学视野下出现了难以克服的困境。社会的变迁造成了司法目标的多元,司法不仅追求法律效果,还需要满足社会效果。司法的职业化与民主化在理论界与司法实务过程中不断地争论与纠缠;二元分化的社会又将规范的缝隙再次放大。从自治型法治的视角,克制的司法似乎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平复社会矛盾,能动的司法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法官需要超越传统规范法学的司法视野,建立更广泛的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实现协商性司法与和谐司法。
- 孙日华刘明君
- 关键词:转型社会司法职业化司法民主化能动司法大调解
- 不确定法律语言的救济被引量:3
- 2012年
- 法律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法律离不开语言。有些语言天生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增强。法律语言的不确定主要是因为语言的模糊和歧义造成的。法律语言的抽象范式与具体案件发生的实然形态具有天然的距离,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法律规则适用的弹性,但是也在消解着法律的确定含义。消除法律语言的不确定,维护法律的确定性,需要从多种途径入手。需要依靠语言探究法律的确定性,通过各种法律解释方法维护法律的确定性,规范使用法律语言保障法律的确定性。
- 孙日华任晓刚
- 关键词:法律语言救济
- 见义勇为认定的法理反思与制度建构被引量:9
- 2013年
- 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应该将范围限定在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之后,不能对见义不为者进行法律的制裁,否则将导致更多的道德风险。准见义勇为者和被救助者相对于国家机关具有信息优势,但是,二者之间又缺乏未来反复合作的机会。如果排除道德因素,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基础。要解决信息、信任造成的见义勇为的尴尬局面,可以通过法律进行调整:利用现行的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诈骗罪等法律规定进行规制;重新界定见义勇为的范围、申报和调查程序、公益基金运作、免责条款等,最终实现见义勇为行为的法治化。
- 孙日华
- 关键词:见义勇为信任道德法律
- 诉讼调解的边界
- 2013年
- 诉讼调解是在形式理性遭遇困难后的选择,目的是通过实质正义有效降低形式正义带来的误差。通过判决彰显的形式正义可以降低信息费用,而通过诉讼调解期望的实质正义是为了减少法律决策的误差,但各种措施会消耗以信息费用为主要构成的制度成本。实践中,由于诉讼调解的灵活,经常会超越边界,造成大量调解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这就宣告部分调解案件并没有实现零误差。此时,程序正义可以最小化信息费用和误差损失之和。从法官和当事人两个角度,为法官的诉讼调解设定边界,通过程序规制诉讼调解行为。需要抑制法官的父爱主义情结,引导当事人走出囚徒困境。这样既保障了调解的灵活性,又不失诉讼的规范性,共同塑造完善的诉讼调解制度。
- 孙日华
- 关键词:诉讼调解父爱主义囚徒困境
- 网络时代司法的选择性视界
- 2013年
-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网民以道德性产出为原则选择性关注某些案件,为了维护道德直觉和公共认知,不计社会成本地将"案件事件化"。司法机关在多重效用函数指引下,努力降低社会成本,力图"事件案件化"。由于网络媒体的信息扩散能力强大,造成的间接损失难以估量,司法机关通过选择性司法被迫回应公共舆论,网民的选择性关注与司法机关的选择性司法刹那间出现了交集。这些影响性诉讼对个案的冲击力较大,却对制度改造力甚微。司法机关仅仅化解了个案带来的麻烦,却无法拯救制度性危机。对此,需要引导公共舆论的制度性进入,提升司法公信力形象,努力实现公共执法与私人执法的良性互动。
- 孙日华胡育仁
- 关键词:网络时代司法选择性法治
- 转型时期司法中的民意现状与策略设计被引量:5
- 2010年
- 中国转型时期,法官对司法中的民意采取了比较模糊的回应手法,缺乏对民意精细化和程序化的分析与运用,导致了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因此,法官需要对民意进行灵活的识别,有针对性地回应。民意的回应策略需要坚持论辩主义精神,建立在程序主义基础之上。对法律方面的民意须保持警惕,并充分地解释;运用事实方面的民意还原事实真相,节约司法成本;思考结论性民意背后的推理逻辑,但不直接采纳结论性的意见;将制度建设的民意作为日后司法改革的参考资料。建立科学合理的媒体交流平台,需要媒体在民意与司法之间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与姿态,避免媒体的不当报道加剧司法与民意的矛盾。改善司法的运作模式和法官选任机制,降低日后回应民意的司法成本。
- 孙日华
- 关键词:民意回应
- PM2.5治理的制度选择与方法探究
- 2013年
- 一、PM2.5治理的制度建构与完善
在现代社会,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寻求制度的保障,只有制度上获得了优势,才能更好地规约社会发展的走向,制度可以保障人心向善和社会趋良。
- 孙日华
- 关键词:现代社会社会问题
- 双重博弈结构中的群体性涉法闹访及其执法优化
-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出现群体性涉法闹访事件。原本应由司法机关或法定行政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群体聚集的方式向党政机关抗议以图解决,将案件演变为事件。党政机关的主政官员在社会稳定效用函数的制约之下,借助其综合协调能力和...
- 孙日华
- 关键词:博弈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