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军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3篇凝固
  • 3篇纳米化
  • 3篇不锈
  • 3篇不锈钢
  • 2篇等温凝固
  • 2篇中间层
  • 2篇双相
  • 2篇双相不锈钢
  • 2篇瞬间液相
  • 2篇瞬间液相连接
  • 2篇纳米
  • 2篇
  • 2篇0CR18N...
  • 1篇等温
  • 1篇数对
  • 1篇凝固模拟
  • 1篇钎料
  • 1篇微观结构
  • 1篇连接接头
  • 1篇脉冲加压

机构

  • 7篇重庆大学

作者

  • 7篇罗军
  • 5篇盛光敏
  • 4篇袁新建
  • 3篇李佳
  • 2篇黄利
  • 1篇薛昊飞
  • 1篇唐昆仑
  • 1篇赵国际

传媒

  • 3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焊接学报
  • 1篇热加工工艺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Transa...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表面纳米化0Cr18Ni9Ti/TA17加镍中间层扩散连接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高能喷丸(HESP)对TA17钛合金与0Cr18Ni9Ti不锈钢棒材端面表面进行自纳米化(SSNC)处理;采用镍箔作为中间层,在不同温度(800~875℃)下对处理后的钛合金/不锈钢进行脉冲加压扩散连接(PPDB)。对接头剖面组织进行金相观察;在拉伸试验机上测试接头拉伸强度,对断面进行SEM,EDS和XRD结构物相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850℃时接头拉伸强度达到最高,为322.8MPa;连接后接头界面处纳米晶粒没有完全长大,存在细晶粒区;镍箔有效地阻止了Fe-Ti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在接头处形成β-Ti,(Fe,Ni)固溶体和Ti-Ni金属间化合物(Ti2Ni,TiNi,TiNi3);断裂发生在Ni层与Ti-Ni金属间化合物界面处。
黄利盛光敏罗军薛昊飞
关键词:中间层纳米化
工艺参数对双相不锈钢瞬间液相连接组织结构和等温凝固的影响
2012年
采用3种非晶态镍合金作中间层,对双相不锈钢进行瞬间液相连接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MBF-30作中间层在1 060℃和300 s进行连接时,等温凝固完成,连接中间区以γ-Ni相为主,BN出现在基体与中间层的界面处。但是,MBF-35作中间层在1 060℃和300 s进行连接时,等温凝固未能完成,连接中心部含有Ni3Si;采用MBF-50作中间层在1175℃和300 s进行连接时,BN和(Cr,Ni)3Si相出现在连接中间区,等温凝固仍未能完成(等温凝固完成时间大于14400 s),而采用溶质分布模型计算结果仅为71 s。微观结构及等温凝固的差异归因于在较高温度下存在Si,N和Cr等合金元素并在连接中心处富集。
袁新建罗军李佳KANG Chung-yun
关键词:双相不锈钢瞬间液相连接工艺参数
快速凝固对Sn-6.5Zn钎料合金特性及钎料/Cu焊点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单棍快淬工艺制备快速凝固态Sn-6.5Zn合金薄带,对比分析快速凝固制各工艺对钎料微观结构、熔化与铺展特性的影响,并利用拉伸一剪切试验对比研究了钎料/Cu焊点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快速凝固能够显著细化Sn-6.5Zn合金微观组织,初生β-Sn相快速分枝并形成网状枝晶结构,Zn相呈尺寸为0.5-2μm的细小颗粒分布于β-Sn基体中;经快速凝固后,Sn-6.5Zn合金熔化区间减小了约3.7℃;快速凝固态Sn-6.5Zn合金具有优于常态钎料的钎焊工艺性能,能够促进钎料/Cu焊点形成均匀界面并改善力学性能。
赵国际盛光敏罗军
关键词:快速凝固焊点微观结构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joint region during diffusion-brazing of magnesium alloy and stainless steel using pure copper interlayer被引量:6
2013年
A novel joining method,double-stage diffusion-brazing of an AZ31 magnesium alloy and a 304L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was carried out using a pure copper interlayer.The solid-state diffusion bonding of 304L to copper was conducted at 850 ℃ for 20 min followed by brazing to AZ31 at 520 ℃ and 495 ℃ for various time.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usion-brazed joi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A defect free interface of Fe-Cu diffusion area appeared between the Cu alloy and the 304L steel.Cu-Mg reaction products were formed between AZ31 and Cu alloys.A layered structure including AZ31/Cu-Mg compounds/Cu/Fe-Cu diffusion layer/304L was present in the joint.With time prolonging,the reduction in the width of Cu layer was balanced by the increase in the width of Cu-Mg compounds zone.Microhardness peaks in the zone between AZ31 and Cu layer wer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Mg-Cu compounds in this zone.
袁新建盛光敏罗军李佳
关键词:BRAZING
双相不锈钢瞬时液相连接接头的组织结构及等温凝固模拟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镍基非晶态合金作中间层,对双相不锈钢进行了瞬间液相连接试验研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连接接头组织进行了观察;利用能谱仪(EDS)和波谱仪(WDS)对接头处微区成分进行了分析,使用X射线衍射仪对连接接头物相组成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在等温凝固完成前,在中间层和基材的结合处第二相析出物主要是BN,在中间层区域主要物相是γ-Ni固溶体,Ni3B和Cr-borides.此外采用三种扩散模型对等温凝固完成时间进行了计算,对比试验结果,溶质分布模型所得数值更接近真实值,更适合该连接过程.
袁新建罗军唐昆仑李佳Chung Yun Kang
关键词:双相不锈钢瞬间液相连接等温凝固
表面自纳米化304L不锈钢/T2铜扩散连接被引量:7
2013年
采用高能喷丸(HESP)对304L不锈钢棒端面进行表面自纳米化(SSNC)处理,在850℃下将不锈钢与铜棒进行600 s脉冲加压扩散连接(PPDB)。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仪对不锈钢棒喷丸端面进行表征,测试接头拉伸强度,对断口和接头剖面进行SEM和EDS分析,并计算Cu原子在不锈钢中的扩散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经SSNC处理在不锈钢表层获得大约60μm的剧烈塑性变形层。铜与经SSNC处理的不锈钢的接头平均抗拉强度达到228.2MPa,达到铜基体的83%,比铜与未经SSNC处理的不锈钢的接头的抗拉强度提高20%;铜原子在经SSNC处理的不锈钢中的扩散系数达到8.5×10 14m2/s,比在未经SSNC处理的不锈钢中高5倍。
罗军盛光敏袁新建
关键词:表面自纳米化不锈钢
纳米化对加镍中间层的0Cr18Ni9Ti/TA17扩散连接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镍箔作中间层,在850℃下对经过高能喷丸表面自纳米化处理的TA17钛合金与0Cr18Ni9Ti不锈钢棒材进行了脉冲加压扩散连接,用SEM、EDS分析了接头微观组织与接头界面处Ni、Ti和Fe元素的分布特征,并根据菲克第二定律计算了Ni原子在钛合金中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在短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纳米化处理后Ni原子在钛基体中扩散系数是在常规粗晶钛基体中扩散系数的两倍,纳米化有利于原子间冶金结合。
黄利盛光敏罗军
关键词:纳米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