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冬冬

作品数:14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矿业工程
  • 3篇化学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巷道
  • 2篇导水
  • 2篇导水裂隙
  • 2篇神府煤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水处理
  • 2篇水煤浆
  • 2篇泥水
  • 2篇稳定性分析
  • 2篇响应面
  • 2篇响应面法
  • 2篇煤层
  • 2篇煤浆
  • 2篇煤矿
  • 2篇煤泥
  • 2篇煤泥水
  • 2篇甲基
  • 2篇甲基丙烯
  • 2篇甲基丙烯酸
  • 2篇丙烯酸

机构

  • 13篇西安科技大学
  • 7篇教育部
  • 2篇陕西能源职业...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黄陵矿业集团...
  • 1篇陕西省土地工...

作者

  • 14篇张冬冬
  • 8篇余学义
  • 4篇曲建林
  • 4篇宫铭
  • 4篇于伟
  • 2篇周安宁
  • 2篇宋成建
  • 1篇赵兵朝
  • 1篇郑仙荣
  • 1篇李军
  • 1篇樊保国
  • 1篇陈大阳
  • 1篇陈辉
  • 1篇张建兵
  • 1篇成飞
  • 1篇杨晓勇

传媒

  • 4篇煤炭工程
  • 2篇洁净煤技术
  • 2篇煤矿安全
  • 1篇中国煤炭
  • 1篇煤炭技术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山东煤炭科技
  • 1篇内蒙古煤炭经...
  • 1篇材料导报(纳...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沟壑区采动滑坡变形规律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针对矿区开采引起黄土沟壑区滑坡、地裂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问题,基于韩家湾煤矿采矿地质条件,整理了矿区地表观测点的监测数据,地表监测结果显示,工作面从开采到停止总体经历启动期、活跃期、衰退期,开采初始阶段,矿区地表移动变形不明显;当12106工作面推进距离介于13 m与109 m之间时,地表移动变形产生剧烈变化,且最大下沉量可达1 963 mm,容易引起滑坡灾害发生。同时选取了韩家湾煤矿坡体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运用FLAC^(3D)软件模拟矿区在不同边坡角度情况下地表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工作面开采导致上覆岩层结构被破坏,下沉盆地整体向中心偏移,坡体受到拉伸和压缩变形产生塑性破坏。研究结果表明,当边坡倾角大于60°时,坡体位移不均匀,位移大的部位岩层失去支撑,导致滑坡灾害发生;当坡角小于30°时,基岩面形成滑动面发育至地表,滑坡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
穆驰余学义张冬冬毛旭魏
关键词:黄土沟壑区覆岩破坏地表变形
王家沟煤矿条带充填开采导水裂隙发育规律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为探索陕北榆神矿区王家沟煤矿萨拉乌苏组含水层下保水开采方法,在分析该矿1301、1302综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的基础上,基于充填条带与关键层协调作用原理,分别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和FLAC3D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对比研究了综采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和条带充填两种开采方法开采后覆岩导水裂隙的发育规律。试验模拟结果表明,1301全部垮落法开采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达110.4m,1302条带充填开采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约55.4m;覆岩导水裂隙随直接顶、基本顶的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以及覆岩主关键层的破断失稳呈间歇性变速向上发育,应用条带充填可以起到支撑关键层的协调控制作用,能够有效控制覆岩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实现王家沟煤矿含水层下保水采煤的目的。
余学义刘樟荣赵兵朝张冬冬陈大阳
关键词:导水裂隙保水开采数值模拟
浅析巷道快速掘进方法
2014年
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从低瓦斯矿井变成了高瓦斯矿井。在掘进时需做掘前预抽工作,增加掘进工序,造成采面接续紧张。煤巷快速掘进技术成为解决采面接续紧张的有效方式。一号矿井采用快速掘进技术并加强管理,成功解决接续问题,保证矿井正常、高效生产。
成飞杨晓勇张冬冬
关键词:高瓦斯快速掘进
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在煤泥水处理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是一种具有丰富孔隙结构和巨大比表面积的碳质吸附材料,在污水净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将活性炭分散于壳聚糖和甲基丙烯酸溶液中聚合,制备改性活性炭材料,然后通过吸水率、红外、热重和SEM对其表征,并通过煤泥水的絮凝实验对其絮凝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将壳聚糖和甲基丙烯酸接枝聚合在活性炭表面,改善活性炭的亲水性。煤泥水的絮凝实验表明,改性活性炭AC-CS-MA18对煤泥水具有良好的絮凝能力。通过改善活性炭表面亲水性的方法可以提高对煤泥水的吸附净化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宫铭张冬冬宋成建曲建林于伟
关键词:活性炭壳聚糖甲基丙烯酸煤泥水
Mn-Cu吸附剂脱除模拟烟气中NO的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采用超声辅助加压浸渍法在半焦上负载金属组分锰和铜,研究锰铜吸附剂在模拟烟气中脱除NO的性能。重点考察了金属组分和锰铜摩尔比对Mn-Cu吸附剂脱除NO性能的影响。通过XRD,BET,XPS,AAS等表征手段对Mn-Cu吸附剂NO脱除机理进行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双金属锰铜吸附剂脱除NO的能力远高于单金属锰吸附剂和铜吸附剂,在锰吸附剂中添加适量铜可以使锰铜组分之间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显著提高吸附剂的脱硝性能;金属组分锰铜最佳浸渍摩尔比为3∶1,且实际负载量在1∶1时脱硝性能最佳,吸附剂M3C1在脱除效率为80%以上的穿透硝容高达10.07 mg/g,穿透时间长达300 min。在模拟烟气中含O_2气氛下,吸附剂中的Mn^(3+)是脱除NO的主体,碳骨架提供化学吸附的反应场所,组分Cu起到催化的作用。
李军郑仙荣廖俊杰樊保国张冬冬
关键词:模拟烟气脱硝
近距离房采煤柱下回采巷道失稳机理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近距离房采煤柱下长壁开采将受到工作面顶板动压和上覆煤柱集中应力的共同影响,导致工作面剧烈来压从而引发回采巷道失稳事故。针对神东矿区大柳塔矿22202工作面潜在的巷道失稳事故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房采煤柱下长壁开采顶板的应力演化及运动规律,分析了回采巷道围岩的应力和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进入房采煤柱下方后,支承应力峰值点超前工作面距离会显著减小,造成超前支承峰值和工作面的顶板力叠加,在顶板来压和叠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将引发巷道失稳事故;在房采煤柱采空区边缘前后20m范围内顶板运动和应力分布不稳定,巷道失稳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差;远离采空区边缘60m后,顶板来压周期性明显,巷道失稳事故会周期性地发生。
余学义张冬冬
关键词:长壁开采巷道失稳
孤岛工作面顶板矿压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为了解孤岛工作面在形成前及回采过程中顶板压力情况,以某矿2321工作面为例,应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其顶板在两侧工作面开采之后及在回采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当两侧工作面在未回采到测线处时,其顶板上的应力值大小近似于原岩应力;采过测线后,应力随之增大,最终保持稳定。此时顶板上方应力为1.3~2.0倍原岩应力,且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两侧。回采期间,当工作面开采130m时,超前压力最大值为43 MPa,出现在距煤壁11m处左右。
余学义尚轩张冬冬毛旭魏张建兵
关键词:孤岛工作面矿山压力
厚松散层大采高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被引量:9
2020年
针对神东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构建了上湾煤矿地表移动观测站,选取了该矿12401工作面近1年地表移动观测数据,根据解析法计算工作面岩层移动角值参数,并运用FLAC3D对地表下沉及水平移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表下沉量与覆岩岩性成正比,下沉速度与覆岩岩性成反比,在厚松散层工程地质条件下,基岩离层被压密,岩体结构被破坏,造成地表下沉量和下沉速度增大,地表移动变形对矿区建筑物造成影响和损坏,衍生为地质灾害的诱导因子,当开采综合边界角为60°时,可减少地表移动范围,降低矿区地质灾害发生。
余学义穆驰张冬冬
关键词:大采高厚松散层数值模拟
响应面优化法改善神府煤成浆性的试验研究
2015年
针对神府煤低灰、低硫、高内水,难以制备出高浓度、低黏度水煤浆的问题,以超细煤粉平均粒径12、6.5μm质量分数和复配分散剂用量为因素,采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得到水煤浆黏度的回归方程模型,利用响应面分析三因素对水煤浆黏度的影响,并优化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神府煤制备水煤浆的最优配方为:12μm煤粉质量分数为55%,6.5μm煤粉质量分数为35%,分散剂用量为1.04 g,预测水煤浆黏度为918.65 m Pa·s。在定浓条件下,按照最优配方进行试验验证,水煤浆黏度从1975 m Pa·s降至1066.67 m Pa·s,且优化后水煤浆的稳定性和流变性明显改善。
曲建林张冬冬周安宁宫铭于伟宋成建
关键词:神府煤水煤浆黏度粒度级配响应面法
响应面法提高神府煤制浆浓度的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针对神府煤丝质组含量高、高内水、高含氧量,难以制备出高浓度、低粘度的水煤浆的问题,以超细煤粉平均粒径d50=8μm煤粉百分含量,d50=6.5μm、4.5μm含量比和分散剂复配比为三因素,采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在粘度不变时,建立浓度的回归方程模型并进行方差分析。响应面分析三因素对水煤浆定粘浓度的影响,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配方为:8μm煤粉百分含量为70%,6.5μm:4.5μm为1.44,分散剂复配比为0.33,预测浓度为59.09%。按照最优配方进行试验验证,当粘度为580m Pa·s时,水煤浆浓度为60.29%,与理论预测值相近,且优化后的浆体稳定性和流变性也明显改善。
曲建林张冬冬宫铭于伟皎海舰周安宁
关键词:神府煤水煤浆响应面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