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佶

作品数:16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沉积物
  • 3篇营养盐
  • 3篇表层沉积物
  • 2篇重金
  • 2篇钴结壳
  • 2篇微化石
  • 2篇联合毒性
  • 2篇纳米颗粒物
  • 2篇结壳
  • 2篇近海
  • 2篇颗粒物
  • 2篇化石
  • 2篇海沟
  • 2篇富钴结壳
  • 2篇钙质超微化石
  • 2篇超微化石
  • 2篇赤潮
  • 2篇春季
  • 1篇大洋
  • 1篇底栖生物

机构

  • 10篇国家海洋局第...
  • 7篇国家海洋局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16篇胡佶
  • 9篇潘建明
  • 6篇于培松
  • 5篇张海峰
  • 5篇韩正兵
  • 4篇张海生
  • 4篇赵军
  • 3篇刘小涯
  • 3篇王江涛
  • 3篇蔡小霞
  • 2篇刘诚刚
  • 2篇李栋
  • 2篇雷吉江
  • 2篇孙承君
  • 2篇陈建芳
  • 2篇卢冰
  • 1篇张传松
  • 1篇谭丽菊
  • 1篇杨庶
  • 1篇王修林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钙质超微化石变化与E/O界限的地质记录被引量:2
2015年
选择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和麦哲伦海山区的2块壳结纹层记录,进行生物地层学的精细研究,并利用钙质超微化石的生物印痕分出时代:马尔库斯-威克海山CM1D03年代为晚古新世到更新世,而麦哲伦海山CM3D06结壳年代则更久远些——白垩纪晚期(约大于70.0 Ma),这表明不同海山的富钴结壳最初形成年代和富集特征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而不同海山结壳层内部的古微体化石组合面貌、分布特征上的差别表明有关属种对大洋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差异所致.本文还利用结壳纹层中所保存的钙质超微化石种群数进行生态学研究,寻找钙质超微化石变化与古新世末至渐新世初(E/O)界限地质事件的联系,研究发现在E/O界线之交(对应CM1D03结壳的25 mm和CM3D06结壳的58mm附近)生物群落发生明显演替和重组,这些生物群落在E/O界限上下的改变所形成独特的生态结构,无疑反映了西太平洋古生物群落对全球冷事件存在明显响应,也说明结壳生长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张海生胡佶赵军韩正兵于培松武光海雷吉江卢冰PULYAEVA Irina A
关键词:富钴结壳超微化石
海水中纳米颗粒物与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共同影响以及对生态风险评价的启示
近年来,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被大量的应用于高新产业生产的同时也广泛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在工业生产及人类生活过程中,纳米颗粒物不可避免的进入到水体中,最终通过污水排放等途径汇入海洋.浮游植物作为海洋生...
章哲超胡佶潘建明叶陈军刘小涯
关键词:海洋生态系统纳米颗粒物浮游植物联合毒性
纳米二氧化硅与汞(Hg^2+)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联合毒性效应被引量:6
2018年
随着纳米材料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部分纳米颗粒物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废弃物排放等途径进入海洋.当纳米颗粒物与海洋中的污染物(如与重金属)共存时,因其独特的物化特性往往会成为污染物的良好载体并在生物体内累积,从而增加已有污染物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对海洋环境构成潜在的生态风险.已有的研究更多关注单一纳米材料的生态毒性效应,有关纳米颗粒物与污染物的复合生物效应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研究了已广泛应用的纳米Si O2与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Hg^(2+)对东海常见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Hg^(2+)会抑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24 h-EC50、48 h-EC50和72 h-EC50值分别为56.3μg·L^(-1)、58.6μg·L^(-1)和36.8μg·L^(-1);低浓度的纳米Si O2(1 mg·L^(-1)和5 mg·L^(-1))未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而较高浓度的纳米Si O2(≥10 mg·L^(-1))会显著(P<0.05)抑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并且提升微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影响微藻的抗氧化系统.添加1 mg·L^(-1)纳米Si O2会增强Hg^(2+)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抑制作用,Hg^(2+)的24 h-EC50和48 h-EC50分别下降至41μg·L^(-1)和43μg·L^(-1),虽然1 mg·L^(-1)纳米Si O2本身没有对中肋骨条藻产生生长抑制作用,但是能够明显增强Hg^(2+)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纳米Si O2对Hg^(2+)有着较强的吸附能力,在60 min时,100 mg·L^(-1)纳米Si O2对100μg·L^(-1)的Hg^(2+)的吸附率为90.08%,最大吸附量为5.92 mg·g^(-1).吸附了Hg^(2+)的纳米Si O2在中肋骨条藻内的累积可能是造成这种协同毒性的主要原因.
章哲超胡佶刘淑霞张偲刘小涯叶陈军潘建明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中肋骨条藻联合毒性
四环素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被引量:14
2010年
研究了四环素在不同pH、盐度、温度下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吸附行为都可以用线性等温式进行描述.通过一种包含四环素3种形态与沉积物界面相互作用的模型对不同pH下的吸附常数进行拟合,发现四环素正价态的吸附常数Kd+远大于中性态的K0d与负价态的Kd-.随着盐度的减小四环素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增强,而温度的升高则不利于吸附的进行.热力学计算结果得出,ΔGφ=-9.746^-9.713 kJ/mol;ΔHφ=-10.056 kJ/mol;ΔSφ<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熵减过程.
胡佶王江涛
关键词:四环素海洋沉积物吸附热力学
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对海水酸化与营养盐胁迫的复合响应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选取了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作为实验对象,通过CO_2加富实验模拟海水酸化环境,分析了氮充足和氮相对不足条件下海洋颗石藻对海水酸化的生理响应。结果发现在两种营养盐状态下,CO_2加富均能一定程度促进大洋桥石藻种群增长与Chl a浓度的增加。对比两种营养盐状态,氮相对不足条件下的大洋桥石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最显著的提高,表明低营养盐浓度和低的氮磷比可能更有利于大洋桥石藻的生长繁殖。电镜观测结果显示酸化对大洋桥石藻的钙化作用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并且在氮相对不足条件下,大洋桥石藻的细胞个体变小及比表面积升高。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寡营养的大洋上层水体,大气CO_2浓度升高会对大洋桥石藻的生理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但可能刺激大洋桥石藻的生长。
蔡小霞于培松张海峰胡佶张海娜潘建明
关键词:CO2加富营养盐颗石藻
沉积环境对雅浦海沟沉积颗粒物组成和分布的影响
2018年
通过对西太平洋雅浦海沟不同水深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稳定同位素(δ^(13)C)、粒度组成和比表面积(SSA)等参数的分析,探讨了雅浦海沟不同水深沉积颗粒物来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异同。结果表明,雅浦海沟沉积物TOC含量和δ^(13)C平均值分别为(0.34%±0.14%)和(-20.8‰±0.7‰),其中海洋浮游植物、陆源土壤和维管植物来源有机碳(OC)的贡献分别为(70%±3%)、(22%±3%)和(8%±2%),且不同水深差异不大,海沟内沉积物的横向输运可能是深部沉积OC的重要输入途径。由于水深更深站位沉积颗粒物中具有更强的微生物活动和在水柱中更长的保留时间,导致其TOC和TN含量较低,但δ^(13)C无明显差异。水深较浅站位TN含量、SSA、粒径组成和中值粒径等参数垂向变化波动较更深站位更为显著,表明海沟沟壁水深较浅处物源输入和沉积环境的不稳定。同时,由于低OC含量、低SSA以及高密度的海底火山喷出岩在海沟水深较浅的沟壁坡折处的广泛分布,导致该区域粒径组成与T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较深站位中TOC含量与粉砂呈正相关,与砂和黏土含量呈负相关。整体而言,雅浦海沟沉积物中粉砂粒级颗粒物是OC的主要载体,而SSA是影响海沟沉积OC剖面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吴彬李栋赵军刘诚刚孙承君陈建芳潘建明韩正兵胡佶
关键词:比表面积粒度
雅浦海沟沉积有机碳垂向分布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采集了西太平洋雅浦海沟沉积柱样,分析了总有机碳(TOC)、δ^(13)C、粒度和比表面积(SSA)等参数,结合端元混合模型、降解模型及主成分分析(PCA),探讨不同来源有机碳(OC)垂向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估算了TOC降解速率、累积速率及通量.结果表明,雅浦海沟TOC%均值为(0.31%±0.10%),与浅海环境相当.由于外源OC主要赋存于粉砂等大粒径颗粒物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TOC%与粉砂%正相关,与SSA值及粘土比例负相关.微生物来源OC是TOC的主要贡献者(52%±21%),其次为海源(37%±19%)和陆源(11%±4%)OC,3种来源OC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PCA结果指出,微生物来源与外源OC相对贡献间不耦合,表明海底地下水输送的OC可能是海沟微生物的重要营养源.主导沉积物中TOC垂向分布的难降解OC降解速率约为0.0012a^(-1),略高于普通大洋环境,但较浅海环境更低.雅浦海沟TOC累积速率为1.8×10^(-5)gC/(cm^2·a),沉降通量为2.2×10~9g C/a.
吴彬李栋赵军刘诚刚孙承君陈建芳潘建明韩正兵胡佶
关键词:垂向分布降解
浙江近海春季赤潮前后营养盐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速率的研究
本研究于2005-03-27~2005-03-31和2005-04-27~2005-05-09分2个航次在浙江近海赤潮高发区使用沉积物多管采样器采集赤潮爆发前期和后期的海底柱状沉积物进行现场培养。于2006-04-23和...
胡佶
关键词:沉积物营养盐赤潮底栖生物
文献传递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组合与分布特征
2019年
对普里兹湾1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全属种鉴定和分析,共检出放射虫2目66属107种,其中罩笼虫目40属71种,泡沫虫目26属36种,前者的属种多样性和个体数量都显著高于后者。研究结果显示:普里兹湾放射虫多样性程度较低,但丰度较高,平均可达3.36万枚/g,呈现出陆架区>湾口区>冰架前缘的趋势,且湾西部高于东部,可能主要受研究区表层生产力、环流结构、沉积物类型和冷水团分布等海洋环境要素的影响。以Antarctissa strelkovi、Antarctissa denticulata为代表的Antarctissa group是该区最典型的优势种组合,平均百分含量高达42.43%,其分布主要受控于水体温度,其高含量具有指示冷水团分布的潜力,而该组合丰度的分布主要受环流和地形的影响;由Phormacantha hystrix、Plectacantha oikiskos和Rhizoplegmaboreale组成的特征种组合平均百分含量为12.54%,其丰度和含量的分布模式主要表征的是与环流结构有关的水团混合作用的强弱,对水深或离岸距离的指示作用并不明显。
朱林林张海峰潘建明胡佶朱秋红张海生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放射虫
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及生长过程被引量:3
2014年
正确判断富钴结壳生长年代及过程有助于研究结壳形成地质历史和重建古海洋环境.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生物遗留印痕)对太平洋不同海山结壳样品进行生长时代和阶段研究,发现麦哲伦海山CM3D06结壳和中太平洋海山CB14结壳最初形成年代和富集特征差异显著:前者为白垩纪(或更古老)、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晚始新世、中-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等5个阶段;后者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晚始新世、中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等4个阶段.两座海山结壳层内部超微化石组合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特征,反映了大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结壳层间的不整合和结构构造的变化指示在渐新世其生长存在间断期,与成矿作用的间断有关.
张海生韩正兵雷吉江赵军于培松胡佶卢冰Pulyaev I.A.
关键词:富钴结壳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地质年代地球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