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仕雄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贵港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预后
  • 2篇慢性
  • 2篇恩替卡韦
  • 2篇肝炎
  • 2篇LOGIST...
  • 2篇LOGIST...
  • 1篇序贯
  • 1篇序贯联合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透明质酸
  • 1篇血糖
  • 1篇血糖水平
  • 1篇岩藻糖
  • 1篇岩藻糖苷酶
  • 1篇乙肝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预后模型
  • 1篇预后评价
  • 1篇预后因素

机构

  • 8篇贵港市人民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李仕雄
  • 6篇吕日英
  • 3篇许超宇
  • 2篇覃琼芬
  • 2篇朱宇佳
  • 2篇江波
  • 1篇付少萍
  • 1篇黄向华
  • 1篇陈茂伟
  • 1篇谭海涛
  • 1篇吴登强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现代医学
  • 1篇现代医院
  • 1篇环球中医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医院丙肝微消除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成效
2024年
目的建立医院丙肝微消除模式并分析其在丙肝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成效。方法以广西贵港市某三甲医院为例,通过部门分工、协调合作、能力建设多方面构建丙肝微消除模式,分析项目实施前(2021年)、项目实施后(2022年)两组抗-HCV筛查率、HCV RNA检测率、DAA治疗率、丙肝治愈人数的变化。结果2022年与2021年相比,抗-HCV筛查率由78.8%上升到81.2%,HCV RNA检测率由75.1%上升到97.8%,DAA治疗率由19.4%上升到57.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肝治愈人数由61人上升到231人,成效明显。结论在医院建立丙肝微消除模式可显著提高抗-HCV筛查率、HCV RNA检测率、DAA治疗率,促进更多丙肝患者的治愈,有助于加快中国丙肝消除战略的进程,值得推广应用。
陆彦盟李仕雄向文耀蒙梦兰黄少美吕日英
关键词:丙肝
FibroTouch联合ALB、ALP、AFU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价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评价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Touch)联合血清白蛋白(ALB)、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碱性磷酸酶(ALP)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价。方法:2017年1~6月本院诊治的肝硬化患者375例,使用FibroTouch测量其肝脏硬度值(LSM),检测患者血清ALB、ALP、AFU水平。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LSM及ALB、ALP、AFU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风险预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诊断试验的效能。结果:随着肝硬化患者疾病程度的加重,血清AFU和ALP含量显著升高,LSM显著增大,ALB水平显著降低(P<0.05)。通过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肝硬化患者LSM、AFU和AL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ALB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经ROC分析可知,LSM单独预测肝硬化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6(95%CI为0.79~0.94,P<0.001)。并联试验灵敏度为92.00%,串联试验特异度为95.00%,显著大于各单项生物学标志物检测(P<0.05)。结论:Fibro-Touch联合ALB、ALP、AFU对肝硬化的诊断及预测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吕日英李仕雄向文耀
关键词:肝硬化Α-L-岩藻糖苷酶
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
吕日英李仕雄付少萍江波朱宇佳谭海涛黄向华覃琼芬许超宇
《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是贵港市科技局2012年自筹项目,合同编号为1209029。属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重型肝炎以其发病急,并发症多,进展快,病死率高而受国内外临床工作者...
关键词:
关键词:重型肝炎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预后模型的构建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影响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后判断模型。方法对121例临床诊断TSM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成好转组与恶化组。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出预后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用独立的临床资料进行验证,评判模型判断能力。结果121例TSM患者中好转84例,恶化37例,好转率69.4%(84/12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流感染、血小板计数自然对数值(lnPLT)、用药疗程、尿素(UREA)、年龄是影响TS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所建立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模型预测的准确率为91.07%,敏感性为88.24%,特异性为92.31%。结论血流感染、lnPLT、用药疗程、UREA、年龄为影响TS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建立预后判断模型。本研究建立的预后判断模型对TSM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李仕雄许超宇吕日英陈茂伟
关键词:预后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模型
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及恩替卡韦对慢性乙肝所致肝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肝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于慢性乙肝所致肝性糖尿病患者机体血糖水平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2010年至2012年对44例慢性乙肝所致肝性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个体化控制血糖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治疗,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糖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对治疗4、8、12周时的血糖达标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各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除Fins及HOMA-IR外其他指标均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组间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除外HBA1c与对照组相似外,其他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除HBV DNA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4、8、12周的血糖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肝所致肝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帮助控制血糖,改善肝功能指标。
李仕雄
关键词:恩替卡韦肝性糖尿病血糖
艾滋病患者淋巴细胞总数与CD4+T淋巴细胞数及机会性感染相关性的研究
许超宇朱宇佳覃琼芬李仕雄江波吴登强
《艾滋病患者淋巴细胞总数与CD4+ T淋巴细胞数及机会性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课题组搜集了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HIV/AIDS病例210例。1、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总感染率与感染类型。2、统计分析不同淋巴细...
关键词:
关键词:艾滋病淋巴细胞机会性感染
CAP与血清透明质酸、血清 IV 胶原、III型前胶原肽的相关性及其联合诊断NAFLD的临床价值
2023年
分析瞬时弹性成像技术下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指标与受控衰减参数(CAP)的相关性及其联合诊断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NAFLD患者为观察组,另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选例时间及选例数分别为: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200例。将所有受检者HA、PCⅢ、Ⅳ-C指标进行检测。对不同组别的肝纤维化指数(HA、PCⅢ及IV- C)与CAP值的关系进行统计、比较。可按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CAP与HA、PCⅢ、Ⅳ-C指标联合诊断NAFLD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比对。结果 观察组临床指标中CAP及、HA、PCⅢ、Ⅳ-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三组NAFLD患者(轻度、中度、重度)CAP及HA、PCⅢ、Ⅳ-C呈逐渐升高趋势;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HA、PCⅢ、Ⅳ-C与CAP值均为正相关;CAP联合HA、PCⅢ、Ⅳ-C诊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与单项其他方式诊断相比,更高,纳入统计学中分析,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NAFLD患者的各项指标中,HA、PCⅢ、Ⅳ-C与CAP值均为正相关,且HA、PCⅢ、Ⅳ-C指标联合CAP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在临床中,可根据以上各项指标变化,对病情轻重进行判断,并对患者的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进而为临床上治疗NAFLD提供一定的参考。
向文耀李仕雄陆彦盟吕日英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恩替卡韦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患者序贯联合艾米替诺福韦治疗的效果研究
2024年
目的 探讨在恩替卡韦(ETV)治疗后出现低病毒血症(LLV)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采取序贯联合艾米替诺福韦(TM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经ETV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期间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组(64例)和LLV组(136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根据LLV组抗病毒治疗方案,分为3组:续用ETV为对照组(40例)、换用TMF为序贯组(45例)、ETV联合TMF为联合组(51例),持续治疗48周。比较3组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和肝硬度测定值(LSM)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完全病毒学应答组HBeAg阳性率、HBV DNA、PLT、LSM、ALT、AST均低于LLV组(P <0.05)。治疗24周后,完全病毒学应答组Cr、AST、HBeAg阳性率、HBV DNA、PLT均低于LLV组(P <0.05)。治疗48周后,联合组Cr低于对照组和序贯组(P <0.05),HBsAg高于对照组和序贯组(P <0.05);序贯组ALT、AST均低于对照组(P <0.05);序贯组和联合组HBe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PLT均高于对照组(P <0.05),LSM低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序贯组、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序贯或联合TMF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ETV治疗后LLV患者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并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向文耀李仕雄吕日英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肝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