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作品数:28 被引量:84 H指数:6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基于报告基因试验的饮用水雌激素内分泌干扰活性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这些人类新型产物中的一部分可能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生殖内分泌系统肿瘤、不孕不育,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繁衍,它们属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 丁新良 张洁 张琦 黄春华 周伟杰关键词:雌激素 饮用水 报告基因 芳香烃受体介导双酚A致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 被引量:3 2021年 [背景]双酚A(BPA)在生命早期暴露会导致发育毒性,芳香烃受体(AhR)能够调控各种发育和生理功能,研究发现BPA可使其激活。[目的]以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研究AhR在BPA所致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中的作用。[方法]将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8组进行染毒,分别为DMSO对照组、AhR抑制剂CH223191(CH)对照组、BPA暴露组(1、5、25μmol·L^(-1))、CH+BPA(1、5、25μmol·L^(-1))组。染毒时间为受精后2 h(2 hpf)至受精后96 h(96 hpf),分别观察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孵化率、畸形率、心率、体长及运动能力。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hR相关基因(ahr2、cyp1a1、cyp1b1)、心脏发育关键基因(nkx2.5、sox9b)、神经发育关键基因(elavl3、gfap、mbp、syn2a)、氧化应激相关基因(nrf2、sod1/2、ho1、nqo1)的表达。[结果]与DMSO对照组相比,25μmol·L^(-1) BPA暴露组斑马鱼胚胎出现孵化延迟、心率下降、畸形率升高,5μmol·L^(-1)和25μmol·L^(-1) BPA暴露组出现死亡率增加、体长缩短以及运动距离下降的现象(P<0.05)。与相应BPA暴露组相比,CH+25μmol·L^(-1) BPA组斑马鱼的心率、畸形率、运动能力和CH+5μmol·L^(-1) BPA组及CH+25μmol·L^(-1) BPA组的体长均有所恢复(P<0.05)。但孵化率和死亡率并未受CH影响。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BPA组AhR相关基因(ahr2、cyp1a1和cyp1b1)的表达上调(P<0.05);CH联合处理后能降低各BPA组ahr2、cyp1a1基因的过表达及25μmol·L^(-1) BPA组cyp1b1的过表达(P<0.05)。心脏发育相关基因(nkx2.5和sox9b)的表达分别在25μmol·L^(-1)和5、25μmol·L^(-1) BPA组出现下调(P<0.05);CH联合处理后上述基因的低表达恢复(P<0.05)。神经发育相关基因elavl3在25μmol·L^(-1) BPA组出现下调,gfap和syn2a在5、25μmol·L^(-1) BPA组出现下调,mbp在各BPA组均出现下调(P<0.05);CH联合处理后上述基因的低表达恢复(P<0.05)。BPA暴露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也出现改变,其中nrf2在25μmol·L^(-1) BPA组出� 王伟 何梦婷 许洁 张洁关键词:双酚A 芳香烃受体 斑马鱼 发育毒性 BPA致斑马鱼胚胎运动神经毒性敏感期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本研究结合转录组学和神经发育毒性分析,全面研究BPA暴露在斑马鱼胚胎发育期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我们研究了BPA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神经毒性,以揭示BPA暴露对胚胎发育可能的敏感期,并探讨BPA神经发育毒性的潜在生... 刘健俊 孔闻宇 刘昱辰 马琪瑶 邵琪 曾丽雯 晁昱 宋肖垚 张洁关键词:斑马鱼 双酚A 神经毒性 鸟嘌呤脱氨酶 氧化应激参与溴乙酰胺致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毒性 被引量:3 2021年 [背景]溴乙酰胺是一种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研究证实其具有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但对于神经发育的毒性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探究溴乙酰胺在斑马鱼胚胎期暴露所致神经发育毒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将野生型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6组(每组n=30)进行染毒,分别为:对照组、溴乙酰胺各质量浓度(后称:浓度)(0.625、1.25、2.5、5、10 mg·L^(-1))染毒组。染毒时间为受精后2 h(2 hpf)至96 hpf。每天观察斑马鱼胚胎的死亡情况并更换培养液,最终统计72 hpf的孵化率和96 hpf的死亡率、畸形率、体长。于120 hpf时检测斑马鱼幼鱼的运动行为能力,并进行结果统计。用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为探针检测斑马鱼体内活性氧(ROS)水平。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神经发育相关基因(dlx2、ngn1、elavl3、shha、mbp、syn2a)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Cu/Zn sod、gpx、cat、nrf2、ho-1)的表达情况。[结果]72 hpf时,10 mg·L^(-1)溴乙酰胺染毒组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为88.40%,较对照组(100%)降低(P <0.05)。96 hpf时,5、10 mg·L^(-1)溴乙酰胺染毒组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为48.10%和96.06%,较对照组(15.92%)升高(P <0.05);2.5、5 mg·L^(-1)溴乙酰胺染毒组胚胎畸形率为21.38%和43.43%,也较对照组(1.94%)升高(P <0.05);2.5、5 mg·L^(-1)溴乙酰胺染毒组胚胎体长分别为5.21、4.94 mm,较对照组(5.40 mm)下降(P <0.05)。运动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溴乙酰胺染毒组均出现运动距离下降和运动时间缩短的现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S染色发现,1.25、2.5、5 mg·L^(-1)溴乙酰胺染毒组斑马鱼胚胎头部区域ROS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神经发育相关基因dlx2在2.5、5 mg·L^(-1)染毒组表达下调,ngn1在5 mg·L^(-1)1染毒组下调,elavl3、shha在1.25、2.5和5 mg·L^(-1)染毒组下调,mbp在1.25、5 mg·L^(-1)染毒组下调,syn2a在各染毒� 何梦婷 王伟 许洁 张洁关键词:饮用水消毒副产物 溴乙酰胺 斑马鱼 氧化应激 神经发育 CLOCK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男性不育相关性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CLOCK)多态性与原发性男性不育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05—2010年就诊于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男性不育门诊的478例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择就诊于其他门诊的有正常生育史的194名男性为对照组。取5 m L外周血检测血清睾酮(T)和促卵泡激素(FSH)水平,PCR检测CLOCK的rs1801260、rs3817444和rs3749474位点。结果在rs3749474位点携带TT基因型和TC+CC基因型的受试者中病例组血清FSH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66),携带CC基因型的受试者中病例组血清T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66);在rs1801260位点携带AA基因型的受试者中病例组血清FSH和T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16、0.0451);在rs3817444位点携带CC基因型和CA+AA基因型的受试者中病例组血清FSH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16、0.0430)。结论 CLOCK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男性不育存在关联。 王旭 路珊珊 童建 张洁关键词:CLOCK 基因突变 长期低剂量亚砷酸钠对永生化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1.0μmol/L亚砷酸钠(NaAsO2)长期作用于永生化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时,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动态变化。方法用1.0μmol/LNaAsO2长期作用HaCaT细胞成功建立恶性转化模型,收集细胞恶性转化模型建立过程中0、1、7、14、21、28、35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包括活化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8(cleaved—caspase-3、8)、转录因子C/EBP的同源蛋白(Chop)、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结果随着染砷代数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各代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770,P〈0.05),其中染砷第7、14、21、28、35代细胞的凋亡率(0.307±0.049、0.213±0.055、0.163±0.057、0.147±0.035、0.053±0.012)低于对照组0代(0.393±0.021,P均〈0.05)。染砷组促凋亡的cleaved—caspase-3、Chop、Bax蛋白和抗凋亡的Bcl-2蛋白表达各代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leaved—caspase-3:1.000±0.000、1.030±0.027、1.104±0.069、1.016±0.087、0.838±0.075、0.753±0.082、0.677±0.073;Chop:1.000±0.000、1.059±0.018、0.934±0.095、0.976±0.216、0.793±0.136、0.651±0.042、0.564±0.056;Bax:1.000±0.000、1.069±0.037、1.028±0.042、0.954±0.118、0.641±0.135、0.531±0.132、0.429±0.085;Bcl-2:1.000±0.000、1.072±0.023、1.249±0.134、1.334±0.143、1.633±0.221、1.507±0.152、1.461±0.145.F=7.730、7.355、27.802、12.438,P均〈0.05),且21代及以后与对照组0代(1.000±0.000)和同代对照组(1.00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leaved.caspase-8蛋白各代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2,P〉0.05)。结论低剂量NaAsO:可能通 李春春 邓晗依 倪一平 马园 刘纪廷 严锐 王大朋 王庆陵 张洁 安艳关键词:亚砷酸盐类 HACAT细胞 凋亡 氰戊菊酯对雄性大鼠的时间生殖毒性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氰戊菊酯(Fen)对雄性大鼠的时间生殖毒性。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按给药时间分为日间染毒(9am)和夜间染毒(9pm)2类,每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剂量(12mg/kg)、低剂量(2.4mg/kg)染毒组。对大鼠灌胃染毒30d,对照组给予等体积食用油。染毒前、后对大鼠体重进行称量,计算增长量;并在第31d分别取6个时间点(1am,5am,9am,1pm,5pm,9pm)的大鼠血清,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睾酮(T)和雌二醇(E2)。结果氰戊菊酯染毒可使大鼠体重增长减慢,其血清中T和E2水平上升,与剂量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染毒时间点对体重、血清中T和E2水平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常大鼠血清T分泌具有昼夜节律(P<0.05),E2分泌无昼夜节律(P>0.05)。9am染毒的高、低剂量组大鼠T分泌的节律性均消失(P>0.05)。结论 Fen对雄性大鼠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与剂量呈正相关;白天暴露较夜间暴露更敏感。 路珊珊 王旭 沈欧玺 郭依晨 韩静静 张雅雯 童建 张洁关键词:氰戊菊酯 生殖激素 氰戊菊酯对雄性大鼠激素昼夜节律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氰戊菊酯对雄性大鼠激素昼夜节律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分为处理组(氰戊菊酯60 mg/kg·bw)和对照组(食用油)各6只,持续灌胃染毒30 d后,分别在不同昼夜时间点(Circadian Time, CT)CT9∶00、CT13∶00、CT17∶00、CT21∶00、CT1∶00和CT5∶00对大鼠进行眼眶静脉取血,随后检测血清褪黑素(MLT)、睾酮(T)、雌激素(E2)、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水平。结果氰戊菊酯作用后,大鼠血清中MLT水平在CT9∶00、CT17∶00、CT21∶00、CT1∶00和CT5∶00表达降低,分别下降了8.51%、16.00%、18.69%、16.81%和13.97%;T水平在CT9∶00、CT13∶00、CT17∶00、CT21∶00和CT1∶00表达降低,分别下降了19.79%、23.96%、18.80%、15.31%和13.20%;E2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分别升高了59.34%、39.17%、52.73%、68.76%、32.80%和31.97%;FSH在各时间点分别升高了34.50%、24.44%、107.07%、38.40%、37.33%和27.86%;LH水平在CT9:00、CT21:00和CT1:00表达明显升高,分别升高了27.55%、28.43%和47.63%;GnRH水平在CT9∶00、CT13∶00、CT21∶00和CT1∶00表达明显升高,分别升高了40.92%、19.64%、19.12%和22.75%。MLT、T、LH、GnRH在血清中含量呈现24 h的昼夜节律性,峰值时间分别为23∶52、16∶58、17∶16和19∶57;氰戊菊酯暴露后,大鼠血清中MLT、TLH和GnRH的昼夜节律性消失。结论氰戊菊酯不仅可以影响雄性大鼠血清中激素的水平,而且能干扰激素的昼夜节律性。 严锐 何梦婷 王伟 张洁关键词:氰戊菊酯 激素 昼夜节律 灵芝胶囊对小鼠免疫功能和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灵芝胶囊对小鼠免疫功能和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用低(50 mg·kg-1·d-1)、中(100 mg·kg-1·d-1)和高(200 mg·kg-1·d-1)剂量的灵芝胶囊给小鼠连续灌胃35 d,观察对小鼠外周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以及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指数、ConA诱导的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的活性及血清IL-2和IFN-γ含量影响。结果: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灵芝胶囊可提高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提高血清IFN-γ含量,3个剂量的灵芝胶囊均对ConA诱导的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率、NK细胞活性及血清IL-2含量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灵芝胶囊对小鼠胸腺和脾脏重量指数无明显影响。结论:灵芝胶囊对小鼠免疫功能及外周血细胞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蒋定文 张洁 何颖 刘玉明 陈伟 刘琼 王庆蓉 沈先荣关键词:灵芝胶囊 免疫调节 外周血细胞 低砷饮水人群血管内皮损伤早期效应标志物的观察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低砷饮水人群血管内皮损伤早期效应标志物的改变。方法在江苏省盱眙县沿河村,选择90名当地居住10年以上的居民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家庭饮水含砷量将其分为3组,即〈10、10~50、〉50ug/L组,分别为32、28、30人。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比色法、比浊法、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观察对象血浆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01)和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氧化氮(NO)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中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s)数量。结果〈10、10~50、〉50μg/L组间血浆MDA(几何均数分别为61.1、65.5、67.5μmoL/kg)、O2(几何均数分别为4774.6、5143.3、4736.0U/kg)、CRP[(5.92±2.44)、(5.11±2.40)、(5.55±2.96)mg/L]、N0.水平[(659.8±387.5)、(667.44-486.6)、(762.1±763.2)μmol/k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0、0.46、0.80、0.47,P均〉0.05)。各组CEPCs数量(中位数分别为0.96×10^-5、0.77×10^-5、1.59×1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P〈0.05),其中〈10、10—50μg/L组明显低于〉50μg/L组(g值分别为4.58、6.65,P均〈0.05)。结论低砷暴露人群在尚未出现明显的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改变情况下,体内CEPCs水平随水砷明显变化,提示低砷暴露人群可能存在血管内皮损伤。 纪春艳 傅春玲 向全永 许松 朱明清 刘建 王大朋 张洁 安艳关键词:砷 内皮 血管 循环内皮祖细胞 效应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