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淑莉

作品数:6 被引量:13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黄淮
  • 3篇黄淮海
  • 3篇黄淮海平原
  • 2篇土壤动物
  • 2篇免耕
  • 2篇保护性耕作
  • 1篇氮量
  • 1篇动物群落
  • 1篇养分
  • 1篇玉米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施氮
  • 1篇施氮方式
  • 1篇施氮量
  • 1篇土壤表层
  • 1篇土壤动物群落
  • 1篇土壤肥力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微生物量

机构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6篇杨淑莉
  • 4篇张佳宝
  • 4篇朱安宁
  • 4篇朱强根
  • 2篇张焕朝
  • 2篇陈效民
  • 1篇黄平
  • 1篇李辉信
  • 1篇田蕾
  • 1篇王意锟
  • 1篇胡淼
  • 1篇陈小云
  • 1篇胡锋

传媒

  • 2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5篇2010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群落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被引量:63
2010年
保护性耕作不仅能改善土壤特性,增加作物产量,也是缓解农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探讨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翻耕和免耕,副区为3种秸秆还田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弹尾目和蜱螨目,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免耕和秸秆还田的结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pH值下降;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全氮和速效磷;与初始条件相比,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下降,而尿酶活性有所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对土壤动物特别是弹尾目和蜱螨目有显著的正效应,土壤速效磷含量也与优势类群表现为正相关;鞘翅目、双尾目和唇足纲表现了能适应相对较高pH值的土壤环境。总之,保护性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碳库,缓解温室效应,同时也提高了土壤动物丰富度;土壤动物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表现其在作物对养分利用的有效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朱强根朱安宁张佳宝张焕朝杨淑莉王意锟
关键词:土壤养分保护性耕作土壤动物土壤肥力黄淮海平原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测定农田氨挥发的初步研究
20多年的实践表明,资源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新的制约粮食持续高产的因素。农田氨挥发损失不但造成了氮肥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但目前,在我国农田生态系统氨挥发的相关研究中,测定的方法和...
杨淑莉
文献传递
蚯蚓及蚓粪对白腐真菌降解土壤中菲的动态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通过接入白腐真菌、蚯蚓和蚓粪,研究了通过蚯蚓及蚓粪的作用来改善土壤环境,从而提高土壤原位生物修复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在30d的黑暗培养试验里,土壤中菲浓度随着时间逐渐减少,蚓粪和蚯蚓自身均能促进土壤中菲的降解,但蚓粪的促进作用要优于蚯蚓的作用;在100mg·kg-1菲处理浓度下,蚓粪处理中菲残留浓度在培养的第4d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试验结果还表明,在加入白腐真菌的土壤中,蚓粪和蚯蚓都能促进白腐真菌对菲的降解,且显著高于只接入白腐真菌的处理。同时加入蚯蚓和白腐真菌的处理中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nP)酶活性虽然在一直下降,但蚯蚓的加入减缓了酶活性的下降趋势,从而使得蚯蚓提高了处理中白腐真菌对菲的降解率。而同时加入蚓粪和白腐真菌的处理中的LiP和MnP酶活性变化则要相对复杂,在培养前、中期,两种酶的活性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而在培养后期,两种酶的活性均显著增高。因此,同时加入蚓粪和白腐真菌处理的菲浓度在培养后期才与只加入白腐真菌的处理产生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蚓粪和蚯蚓可能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条件、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来提高白腐真菌对菲的降解率。但是,其中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试验证实。
田蕾陈小云胡淼杨淑莉李辉信胡锋
关键词:蚯蚓蚓粪白腐真菌
黄淮海平原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短期动态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试验设置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处理,在2008年10月小麦播种后,分别在0天、1天、4天、8天、15天、30天和45天的7个取样时间调查了试验小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果表明:(1)土壤动物在0~8天处于耕作干扰阶段,其丰富度呈下降趋势。8天后土壤动物表现为恢复增长阶段,丰富度得到了显著的增加。(2)在耕作干扰阶段,大型土壤动物中鞘翅目和双翅目受耕作活动干扰较小,而膜翅目和大蚓类表现敏感。小型土壤动物中,双尾目和小蚓类对耕作活动干扰较小,而弹尾目和蜱螨目较为敏感。(3)通过多元典范冗余分析(RDA)建立基本响应曲线(PRC)得到,在恢复增长阶段,翻耕处理比免耕处理下有更高的土壤动物丰富度,而秸秆还田量越大,土壤动物丰富度越高。
朱强根朱安宁张佳宝张焕朝黄平杨淑莉
关键词:翻耕免耕秸秆还田土壤动物
免耕对小麦-玉米轮作下玉米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以夏玉米和冬小麦两季作物作为整体来研究保护性耕作对玉米季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设置5种耕作处理,分别为小麦、玉米每年均翻耕(CTWT),玉米免耕+小麦每年翻耕(CNTWT),玉米免耕+小麦每2年翻耕(CNTW2T),玉米免耕+小麦每4年翻耕(CNTW4T),小麦、玉米每年均免耕(CNTWNT),所有处理在作物收获后移出地上部分全部秸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SMB-C、SMB-N随作物的生育期表现出先上升,在玉米抽雄期达到最大,然后开始下降,在乳熟期出现低谷,随后缓慢回升的趋势。而在整个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SMB-C、SMB-N表现为CNTWNT>CTWT>CNTW2T>CNTWT。由于SMB-C、SMB-N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因此可以认为,玉米-小麦轮作保护性耕作体系下,免耕较传统耕作可以提高耕地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
杨淑莉朱安宁张佳宝陈效民朱强根
关键词:免耕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
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下田间氨挥发损失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3
2010年
为明确干旱、半干旱区农田氨挥发损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通气法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河南封丘国家农业生态实验站冬小麦季不同施氮量与不同施氮方式下基、追肥施用后的土壤氨挥发损失情况,同时测定了表层土壤(0~5cm)的NH4^+-N浓度、pH值和温度等氨挥发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肥料氮素的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1周内。不同施氮方式下土壤氨挥发速率、氨挥发累积量及其占施氮量的比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氮肥在土壤中的深度对氨挥发有显著影响,基肥时期除150kg/hm^2施N量外,氨挥发累积量沟施法明显大于传统施氮法;追肥期不同施氮量均为传统施氮法大于沟施法。传统施氮法在整个冬小麦季节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占施N量的4.78%-6.72%,沟施法为4.31%-11.24%。相关分析显示,施肥后表层土壤NH4^+-N浓度与氨挥发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pH值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另外,气温、降雨气候条件对氨挥发速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杨淑莉朱安宁张佳宝陈效民朱强根
关键词:土壤表层氨挥发施氮量施氮方式黄淮海平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