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万平
- 作品数:6 被引量:177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被引量:99
- 2010年
- 针对传统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土壤质量指数法(SQI)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旨在为农业生产、农产品产地选址、农业环境保护等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将方法在北京市郊区7种土地利用方式(粮田、林地、湿地、荒地、果园、菜地、草地)上进行了应用,并与常规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隶属度模型评价土壤肥力,肥力高低顺序为:湿地>菜地>粮田>林地>果园>荒地>草地;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了重金属污染状况,污染程度高低顺序为:湿地>菜地>荒地>果园>林地>粮田>草地;采用SQI指数评价土壤综合质量,其综合质量的高低顺序为:湿地>粮田>菜地>果园>林地>荒地>草地。此外还对评价模型的适用范围、评价结果的划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SQI指数评价方法的应用及结果的划分涵盖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农用地,体现了各种土壤属性的差异和变异特性,评价结果可实现土壤综合质量定性和定量化,能够反映土壤的关键信息,符合农业生产需要。
- 张汪寿李晓秀黄文江李建辉任万平高中灵
- 关键词:重金属土壤测试环境保护肥力
- 北运河武清段水污染时空变异特征被引量:29
- 2012年
- 通过对北运河武清段水系(主河道——北运河和龙凤河,北运河支流——柳河、灌溉沟渠)的水质进行监测,采用灰色关联法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并利用多元统计法对污染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武清段水系17个观测点中有23.8%的观测点的水质为Ⅲ类水,12.7%为Ⅳ类水,63.5%为Ⅴ类水.水质存在时空变异,夏、冬季节各河道水质差异不显著,春、秋季节差异显著.沟渠水质最差,其总磷(TP)含量和BOD5值明显高于其他河道;TP、硝态氮(NO3--N)、COD、总有机碳(TOC)、温度(T)、溶解氧(DO)和总氮(TN)解释了全部的季节性变异,BOD5、pH、溶解性总固体(TDS)和叶绿素a(Chl-a)的季节变异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氧化还原电位(ORP)、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次之.NH4+-N和TN解释了51%的空间变异,主河道的氮污染是由上游工厂和企业排放污水造成的;北运河武清段的主要污染物依次为:有机污染物、氨氮、硝态氮、酸碱废水和磷,污染表现为复合污染,点源仍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 张汪寿李晓秀王晓燕于洋任万平李建辉
- 关键词:北运河水污染
- 北运河(北京段)底泥磷形态分析及其释放影响因素探讨
- 本文以北运河(北京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水质监测和室内分析实验,对北运河(北京段)的水质和底泥污染现状、底泥磷释放风险、底泥总磷和各结合态磷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测定;并尝试通过在模拟实验条件下,分析不同环境因索下底...
- 任万平
- 关键词:北运河底泥磷富营养化
- 文献传递
- 北运河(北京段)底泥磷含量及其对上覆水质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采用SMT和Psenner分级提取法分别测定了北运河(北京段)底泥总磷和各结合态磷的含量,结果表明,春季北运河底泥TP平均含量为1 086.29mg/kg,含量偏高,属严重污染;各结合态磷平均含量顺序为Ca-P>Al-P>Fe-P>NH4Cl-P>Res-P>Org-P,相同结合态磷的含量在不同采样点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各结合态磷与上覆水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北运河(北京段)底泥TP含量主要受NH4Cl-P、Fe-P、Al-P和Res-P影响,其中Al-P的影响最大;NH4Cl-P、Fe-P、Al-P和Res-P均与上覆水含磷量显著相关,其中BAP(BAP≈NH4Cl-P+Fe-P+Al-P)平均含量达到TP的48.63%,且与上覆水含磷量极显著相关,说明底泥磷特别是BAP的转化释放是引起上覆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 龚艳伟李晓秀王晓燕任万平
- 关键词:北运河底泥磷含量磷形态SMT
- 沉积物中磷形态及影响其释放的环境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31
- 2012年
- 磷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最关键的营养物质,在外源磷得到控制之后,内源磷通过各种复杂过程再次进入水体,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磷污染源。目前,国内外对底泥磷的相关研究已非常多,但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从底泥磷的形态和影响其释放的环境因素2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介绍了底泥磷的主要形态、释放机制,分析了环境因素对于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 任万平李晓秀张汪寿
- 关键词:底泥磷环境因素
- 北运河下游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非点源氮素输出规律被引量:13
- 2011年
- 通过对北运河下游灌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林地和村庄)进行降雨径流水质监测,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地表径流溶解态氮素的流失情况.结果表明,林地总氮浓度最低,为3.14mg·L-1;农田较高,为12.68mg·L-1;村庄最高,为17.81mg·L-1.氮主要以有机氮、铵氮、硝态氮这3种形态流失,流失比例分别为33.6%、28.9%、35.0%.其中,林地氮流失方式以有机氮和铵氮为主,农田和村庄以有机氮和硝态氮为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含氮化合物流失浓度随产流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为双峰型.对村庄而言,产流前期氮素流失以无机态氮为主,后期有机态氮流失比重上升,农田和林地由于受植被吸收、拦截等的影响,其规律表征不明显;此外,3种土地利用方式均存在初期冲刷效应,村庄最为显著,林地次之,农田不明显.该监测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氮素输出规律差异大,村庄输出浓度最高.
- 张汪寿李晓秀王晓燕任万平李建辉
- 关键词:土地利用径流非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