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斌
- 作品数:21 被引量:136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裂腹鱼类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1年
- 裂腹鱼类是特产于亚洲高原地区的一群鲤科鱼类,其共同特征是腹部肛门附近具有特化形成裂隙的成排鳞片。裂腹鱼类为冷水性鱼类,其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寿命较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分布和生活史对策,裂腹鱼类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裂腹鱼类生物学(年龄、生长、食性和繁殖)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马宝珊谢从新霍斌杨学峰
- 关键词:裂腹鱼类生物学
- 拉萨裸裂尻鱼的食性被引量:20
- 2011年
- 分析了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在雅鲁藏布江逐季采集的149尾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younghusbandi)肠道内含物,对其食性和食物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拉萨裸裂尻鱼的摄食方式为刮食型,属于杂食性鱼类。全年摄食,但繁殖期间的亲鱼停止摄食。食物组成依照相对重要性(IRI%)依次为藻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其次是水生植物,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虫卵。使用Schoener重叠指数比较显示其在各季节之间、各不同体长组之间的食物组成有显著性的重叠(D>0.6)。
- 杨学峰谢从新马宝珊霍斌黄海平张惠娟许静
- 关键词:食性体长
- 东方红水库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2025年
- 东方红水库是叶尔羌河中段重要的生态功能性水库,探究东方红水库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关键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维护水库渔业生态功能、丰富叶尔羌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构建流域内水库生态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2019—2020年设置14个采样点位,对东方红水库鱼类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东方红水库鱼类分属3目8科16属16种,鲤形目鱼类占比最大;优势种以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鳙(Aristichthys nobilis)、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等外来种为主;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群落结构总体不稳定,数量-生物量曲线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处于中度干扰状态;综合营养评价指数表明水库呈中营养性;冗余分析表明电导率和矿化度是目前影响库区鱼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上述变化可能与渔业放养、外来鱼类引入等人为活动相关。
- 刘斐訾方泽王新月葛建民霍斌陈生熬
- 关键词:鱼类群落结构环境因子生物多样性东方红水库
- 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江段着生生物和底栖动物资源初步研究被引量:12
- 2012年
- 分别于2008年10月、12月和2009年3月、8月对西藏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江段的着生生物和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检出着生生物12门104属,底栖动物3门26属。着生生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分别为1 478 501.6ind./cm2和45 912.8×10-4 mg/cm2,夏季最低,分别为1 037.1ind./cm2和45.7×10-4 mg/cm2;而底栖动物的密度以秋季最高,为7 706.2ind./m2,但生物量却以春季最高,为12.8g/m2。着生生物和底栖动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均以夏季最高。其中,着生生物以硅藻最多,其优势属为等片藻和桥弯藻;底栖动物以摇蚊幼虫最多。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江段着生生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和现存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这可能主要与水位等环境因子有关。
- 马宝珊谢从新杨学峰霍斌
- 关键词:底栖动物生物量
- 雅鲁藏布江双须叶须鱼种群资源现状及其渔业管理对策被引量:4
- 2020年
-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生物入侵等因素,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2008年10月—2009年9月、2012年4月—7月和2013年3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拉孜至尼木江段共采集双须叶须鱼956尾,利用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种群资源利用现状及渔业管理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和雄性双须叶须鱼年总瞬时死亡率(Z)分别为0.52/年和0.70/年,雌雄种群自然死亡率(M)分别为0.10—0.17/年和0.14—0.24/年,雌雄鱼的当前捕捞死亡率(Fcur)分别为0.35—0.42/年和0.46—0.56/年。双须叶须鱼雌鱼种群繁殖潜力比范围为3.1%—6.7%,全部显著低于下限参考点(25%),雄鱼种群繁殖潜力比为9.8%—18.2%,全部显著低于下限参考点(25%)。这表明在现有的渔业管理政策下,双须叶须鱼种群处于过度利用状态。通过模拟14个不同的渔业管理政策评估起捕年龄和禁渔期对双须叶须鱼的保护效果表明,将其起捕年龄设置为不小于15龄或禁渔期至少设置为2—6月,可有效地对其资源进行养护。
- 杨鑫李大鹏李大鹏谢从新刘香江谢从新
- 尖裸鲤个体生物学和种群动态学研究
- 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间,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仁布县至谢通门江段共采集尖裸鲤(Oxygymnocyprisstewartii)712尾,通过对采集样本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尖裸鲤的生活史和种群动态学。此外,2008年至...
- 霍斌
- 关键词:年龄鉴定摄食强度种群动态死亡率
- 文献传递
- 雅鲁藏布江中游6种裂腹鱼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雅鲁藏布江中游6种裂腹鱼(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拉萨裂腹鱼S.waltoni、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和异齿裂腹鱼S.o'connori)的心肌、肌肉、肝脏、肾脏和晶状体5种组织的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LDH同工酶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和种间差异性。尖裸鲤、拉萨裸裂尻鱼和双须叶须鱼由LDH-A、LDH-B和LDH-B1基因编码,5种组织中分别检测到16、13和9条酶带;拉萨裂腹鱼和巨须裂腹鱼由LDH-A、LDH-B和LDH-C基因编码,5种组织中分别检测到9和6条酶带;异齿裂腹鱼由LDH-A和LDH-B基因编码,5种组织中检测到6条酶带。根据酶谱特征对其生物演化进行了探讨,发现尖裸鲤和拉萨裸裂尻鱼特化程度最高,其次是双须叶须鱼,巨须裂腹鱼、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特化程度最低,与形态学特征所划分的三个类群吻合。
- 魏玉众张桂蓉霍斌谢从新陈生熬
- 关键词:裂腹鱼LDH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辽宁浑太河流域水生食物网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为探究辽宁省浑太河流域水生生物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分别于2020年秋季(10月)和2021年春季(5月)对该流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依据主要消费者及饵料生物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5N),利用SIBER和MixSIAR模型分析渔获物群落营养结构的时空差异,并初步构建该流域的食物网。结果表明,主要渔获物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为–37.18‰—–19.28‰和7.98‰—16.51‰,且季节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δ13C值空间差异极显著(P<0.01)。浑太河流域渔获物的营养级为1.71—4.39,同种鱼类营养级具有极显著的时空差异(P<0.01)。与春季相比,鱼类在秋季摄食的食物资源更丰富、所占的生态位更宽,同时太子河的各项群落营养结构指标均优于浑河。基础食源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分别为浑太河两个季度的主要碳源,陆生植物和POM分别为浑河和太子河中鱼类的主要碳源。研究填补了对浑太河流域水生生物食物网及群落营养结构研究的空缺,为该流域后续的保护、修复及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 段元帅谢军刘璐霍斌李大鹏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营养结构
- 塔里木河下游流域生态输水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被引量:1
- 2023年
- 为了解塔里木河下游流域内在生态输水后的水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特征,于2019-2020年对塔里木河中下游干流、车尔臣河、台特玛湖3个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探讨其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塔里木河下游流域中大型底栖动物共97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4纲10目27科。水生昆虫为主要类群(82种),其中双翅目(47种)物种数最多,其次为鞘翅目(14种)、蜻蜓目(13种)。摇蚊科物种在不同区域均为优势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在5月份处于峰值,远高于8月和10月,多样性指数不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P>0.05)。塔里木河干流和车尔臣河功能摄食群主要以收集者为主(95.89%,91.86%),而台特玛湖则以收集者(50.68%)和捕食者(34.12%)为主。Mante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氨氮、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是影响底栖动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调查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组成较为单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继续开展并深化对该地区河流的生态修复和管理工作。
- 郑智文张葵霍斌沈建忠周琼王军
- 关键词:塔里木河底栖动物环境因子
- 雅鲁藏布江异齿裂腹鱼种群资源状况及其养护措施被引量:10
- 2020年
- 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oconnoriLloyd)为中国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生物入侵等因素,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拉孜至尼木江段共采集异齿裂腹鱼1126尾,利用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种群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养护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和雄性异齿裂腹鱼年总瞬时死亡率(Z)分别为0.11/a和0.16/a,雌、雄种群自然死亡率(M)范围分别为0.08/a^0.09/a和0.10/a^0.12/a,雌雄鱼的当前捕捞死亡率(Fcur)范围分别为0.02/a^0.03/a和0.04/a^0.06/a。异齿裂腹鱼雌鱼种群繁殖潜力比范围为61.7%~73.1%,全部高于目标参考点(40%),雄鱼种群繁殖潜力比范围为48.5%~63.3%,全部高于目标参考点(40%)。这表明在现有的资源养护措施下,异齿裂腹鱼种群的利用基本合理,但要防止长期持续利用对种群的不利影响。14种不同养护措施模拟结果表明,将异齿裂腹鱼的起捕年龄设置为不小于17龄或禁渔期至少设置为2-5月,可实现对其资源的有效养护。
- 马宝珊王思博邵俭李大鹏谢从新谢从新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