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化学工程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复合材料
  • 7篇复合材
  • 6篇树脂
  • 5篇环氧
  • 5篇环氧树脂
  • 4篇湿法
  • 4篇湿法缠绕
  • 4篇碳纤维
  • 2篇碳纳米管
  • 2篇碳纤维增强
  • 2篇纤维复合
  • 2篇纤维复合材料
  • 2篇纤维增强
  • 2篇纳米
  • 2篇纳米管
  • 1篇多壁碳纳米管
  • 1篇性能研究
  • 1篇压力容器
  • 1篇乙烯
  • 1篇预浸

机构

  • 10篇中国兵器工业...

作者

  • 10篇陈艳
  • 10篇郑志才
  • 10篇王尚
  • 9篇孟祥武
  • 9篇王强
  • 6篇孙士祥
  • 3篇常燕
  • 2篇安运成
  • 2篇魏化震
  • 1篇王启芬
  • 1篇葛林海
  • 1篇刘原栋
  • 1篇王存铎
  • 1篇韩军慧
  • 1篇徐晓媛

传媒

  • 8篇工程塑料应用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炭纤维复合材料及与钢内衬复合管状件轴向压缩性能研究
研究了不同材料体系、不同工艺条件制备的炭纤维复合材料管状件轴向压缩性能以及钢内衬外加炭纤维复合材料复合管状件的动态和静态压缩性能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单向预浸料纵向(或轴向)铺层与纤维缠绕相结合的成型工艺较纤维缠绕工艺制备...
郑志才葛林海陈艳孙士祥王强王尚
关键词:炭纤维复合材料纤维缠绕预浸料
碳纳米管改性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被引量:12
2020年
采用碳纳米管对环氧树脂体系以及碳纤维进行改性处理,得到四种试样,即CNTs-00(不添加碳纳米管)、CNTs-01(碳纳米管与活性分子预反应)、CNTs-02(碳纳米管与树脂体系直接混合)、CNTs-03(碳纤维表面生长碳纳米管)。采用视频接触角测量仪以及界面性能测试仪对树脂浸渍国产T800S碳纤维单丝形成的微球形态、微球与纤维的界面接触角及界面剪切强度(IFSS)等进行了分析表征;同时采用模压法制备了复合材料单向板,从宏观尺度表征了其层间剪切强度(ILSS)。结果表明,与CNTs-00相比,CNTs-01的树脂界面浸润性以及复合材料IFSS有了较大提高,接触角减小了3.1°,IFSS提高了12.7%,ILSS提高了9%;CNTs-02的树脂界面浸润性略有降低,接触角增大了0.9°,IFSS降低了8.6%,ILSS与CNT–00基本相同;CNTs-03的界面浸润性降低,浸润角增大了4.5°,IFSS降低了5.7%,ILSS降低了11.5%。
郑志才肖亚超孟祥武王尚陈艳王强王明魏化震王启芬
关键词:环氧树脂碳纤维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浸润性界面剪切强度层间剪切强度
湿法缠绕成型工艺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9年
湿法缠绕成型工艺是获得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的重要工艺之一,并且可以实现低成本制造。简要介绍了增强材料以及成型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湿法缠绕成型所用树脂体系的黏度特性以及相关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肖亚超郑志才陈艳王尚孟祥武
关键词:湿法缠绕树脂基体工艺参数
多壁碳纳米管在国产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应用被引量:3
2018年
研究了一种简易有效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s)分散入环氧树脂的方法,对树脂的工艺性进行试验研究;使用碳纤维复丝的力学性能来表征纤维/树脂界面性能和纤维强度转化效果,制备了含MWNTs的环氧树脂/碳纤维预浸料,并对使用此预浸料制备的复合材料单向板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MWNTs的用量为E–51的0.5%时,二者混合球磨8 h后配制的树脂溶液适用期大于24 h,黏度小于0.8 Pa·s,树脂浇铸体拉伸强度78 MPa,弯曲强度106 MPa,断裂伸长率4.3%;添加MWNTs之后纤维/树脂结合良好,复合材料单向板拉伸强度提升了7.2%,弯曲强度提升了9.73%,压缩强度提升了6.82%,层剪强度提升了11.54%。
郑志才王尚田雅萍陈艳孙士祥王强孟祥武韩军慧
关键词:多壁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湿法缠绕苯并噁嗪/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被引量:5
2019年
分析了3种环氧树脂改性苯并噁嗪(BZ)树脂固化体系的黏温特性、凝胶时间、浇铸体力学性能等,从而优选出一种适用于湿法缠绕且具有优异性能的树脂体系,其由100份BZ树脂预聚体,10份混合环氧树脂,5份芳香胺类固化剂组成。以该树脂体系为基体,利用湿法缠绕工艺制备了NOL环,探究了缠绕张力对NOL环力学性能的影响;在较优缠绕张力下,制备了内径150mm标准压力容器,并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优选的树脂体系具有优异的黏温特性,适用期超过8h,浇铸体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达到78MPa,拉伸弹性模量达到4.56GPa),拉伸断裂面出现些许韧窝;随着缠绕张力的增大,NOL环的拉伸及层间剪切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缠绕张力为10N时,拉伸强度达到2 680MPa,层间剪切强度达到66MPa,且高温条件下(160℃),拉伸与层间剪切强度保持率均超过85%;在较优缠绕张力(10N)下,压力容器的特征系数为41.3km,纤维强度转化率达到89.1%,基本发挥了碳纤维的力学性能。
肖亚超陈艳郑志才孟祥武王明王尚王强
关键词:湿法缠绕苯并噁嗪碳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双阿累尼乌斯方程在湿法缠绕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2015年
为解决双阿累尼乌斯方程在模拟湿法缠绕用酸酐固化环氧树脂和芳香胺固化环氧树脂黏-温特性时出现较大误差的问题,对方程频率因子4和活化能因子M进行了探讨,在其表达式中增加时间变量t,得到新的双阿累尼乌斯方程表达式,并模拟实际固化温度下两种树脂的黏-温特性,对所建立的方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时间变量的加入是合理的,新方程可准确模拟两种树脂的黏-温特性,预报不同工艺条件下树脂的黏度,确定酸酐固化环氧树脂在40-50℃符合湿法缠绕的要求,最佳缠绕温度为45℃;芳香胺固化环氧树脂在40℃和45℃符合湿法缠绕的要求,最佳缠绕温度为45℃。
王尚郑志才陈艳孙士祥王强孟祥武
关键词:湿法缠绕
一种回转体类构件用中低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采用等温黏度实验和浇铸体力学性能测试来优选自制改性固化剂CUR–1的配比,通过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固化过程差示扫描量热并对固化物进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体系的固化制度,研制出一种适用于发动机壳体或结构复杂的回转体类结构件的碳纤维湿法缠绕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中低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用湿法缠绕工艺制作单向纤维缠绕成型复合材料环(NOL环)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CUR–1的含量为15份时,树脂体系具有适于湿法缠绕工艺的黏度和使用期,树脂可在80℃完全固化,同时浇铸体拉伸强度为84 MPa,拉伸弹性模量为3.8 GPa,断裂伸长率为5.4%,热变形温度为131℃。该树脂体系与纤维粘结性好,NOL环力学性能高,NOL环拉伸强度为2 451 MPa,拉伸弹性模量为146 GPa,层剪切强度为55 MPa。
陈艳郑志才王尚王强孙士祥刘原栋孟祥武徐晓媛
关键词:环氧树脂湿法缠绕
水溶性砂芯模材料在成型复合材料壳体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6年
以聚乙烯醇(PVAL)水溶液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水溶液的混合溶液作为基体材料,以石英砂为增强材料,经过高温烘干工艺制作了一种水溶性砂芯模材料,分析了影响其水溶性的因素并对各因素设置不同的水平,通过正交试验发现,PVP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8%且占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0%、胶砂质量比为0.08时,制作的砂芯模水溶性最好,在室温条件下经过水的冲刷可快速溃散。为解决金属模具成型小开口、大长径比复合材料壳体造成的脱模困难、模具设计复杂的缺点,将研制的水溶性砂芯模材料应用于某复合材料壳体的成型,成型后的壳体其爆破强度、环向应变、容器特性指数与金属模具成型的复合材料壳体相差不大,符合使用要求。
孟祥武郑志才孙士祥陈艳王强王尚常燕安运成王存铎
国产T700S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成型工艺被引量:6
2018年
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国产T700S碳纤维表面形貌及表面涂层进行了表征,通过NOL环实验对两种树脂体系进行优选,找到了一种与国产T700S碳纤维匹配性较好的树脂体系,然后设计正交试验,对影响?150 mm复合材料压力容器成型的因素设置了不同的水平,通过正交试验比较,最终确定缠绕张力为40~50 N﹑封头补强方式为碳布补强环补强﹑胶槽温度55~60℃、刮胶板和滚胶筒间隙0.15~0.20 mm、缠绕后处理方式为玻璃布带环向/螺旋向各缠绕1层时,制作的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特性指数最高(37.5 km),可作为国产T700S碳纤维进一步工程化应用的参考。
孟祥武郑志才孙士祥陈艳王强王尚常燕安运成肖亚超
关键词:复合材料压力容器
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成型工艺被引量:3
2020年
研制一种湿法缠绕环氧树脂体系,并对其与国产T700S碳纤维浸润性、界面性能进行了考察。经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纤维/树脂界面剪切强度仪测试证明,该树脂体系能够很好浸润纤维,界面性能优良;通过黏–温关系、适用期的研究,证明其能满足湿法缠绕的要求。然后通过设计正交实验,对影响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成型的工艺因素设置不同水平进行实验,比较结果确定:缠绕张力为30 N﹑补强封头方法为纤维织物补强﹑应力平衡系数为0.7、挤胶辊间隙为0.20 mm、缠绕纱片带宽为3 mm时制作的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特性指数(PV/W值)最高(39 km),可为国产T700S碳纤维在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上应用提供参考。
孟祥武郑志才肖亚超魏化震陈艳王强王明王尚常燕
关键词:碳纤维树脂体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