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骁

作品数:19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文学
  • 4篇视觉
  • 3篇新批评
  • 3篇语言
  • 3篇细读
  • 3篇描写
  • 3篇成像
  • 2篇艺术
  • 2篇如画
  • 2篇图像
  • 2篇文学批评
  • 2篇戏剧
  • 2篇国诗
  • 2篇国文
  • 2篇符号学
  • 1篇当代中国文论
  • 1篇断章
  • 1篇心理
  • 1篇心理距离
  • 1篇形式主义

机构

  • 7篇沈阳师范大学
  • 6篇西南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8篇付骁

传媒

  • 1篇重庆教育学院...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华文文学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 1篇重庆邮电大学...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 1篇时代文学(下...
  • 1篇重庆第二师范...
  • 1篇文学评论丛刊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语义悬置:强制阐释的符号学理据——兼谈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201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的确是西方文论家在阐释文学作品意义上的总体特征,有其合理性。综观中西文学批评史,"强制阐释"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作家故意"悬置"语言符号的所指,从而造成意义的难解。根据"阐释学循环"原理,批评家阐发作品意义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语境折射"找到一个"二度指称"的所指,而这个所指往往是批评家预设的意义。第二种是由于时间距离某个词汇的意义古今有别,后人以今度古,对作品整体意义的阐释有可能严重偏离作者原意,这不单是"强制阐释",更是一种错读、错释。前者是不可避免的,后者是必须加以禁止的。文学阐释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主流,但不是唯一的范式,更不是文学研究的理想状态。当代中国文论研究者并没有看到西方文论的全貌,应继续译介,同时在夯实文学语言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会通中西的"文学问题",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是次要问题。
付骁
关键词:符号学当代中国文论
重释“心理距离”
2018年
英国心理学家布洛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距离"一词,指我与事物固有的实用性之间的距离,是"嵌入"我身体里的意识对象,并非真实空间内的物理间距。布洛用空间经验"距离"来界定和阐明不涉利害的审美态度这一"非身体经验",是"心理距离"隐喻建立的学理依据。从"距离太近"和"距离太远"是艺术通病可知,具有实用性质的对象才能激活接受者的审美态度,而接受者要主动"屏蔽"实用态度才是艺术欣赏的正道。美感经验中的实用和审美两要素呈现出"二律背反"的关系。空间距离是"心理距离"产生的主要前提条件,因此美感和视觉有关,自然美和绘画艺术美是美的两大类型。在其他四种感觉行为中,由于主客体不存在空间距离,可以明确触觉、味觉、嗅觉和美感无关,而听觉与美感的关系尚无法得到阐明。"心理距离"是一个比较纯粹的美学命题,可以有效解释美学史上诸多基本问题。
付骁
关键词:心理距离隐喻美感视觉
论时间语象的图像化
2016年
“文学成像”即“文学的图像化”是中外常见的一种艺术现象,而“文学语象是文学图像的生成之源,而‘文学的图像化’ 说到底是‘语象的图像化”。
付骁
关键词:图像化语象艺术现象文学
克林斯·布鲁克斯的细读实践研究——以小说、戏剧为对象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细读”(Close Reading)是后辈研究者总结的美国“新批评派”的核心批评方法。考其英语原文,英国批评家瑞恰兹首先提出“Closeness of Reading”,美国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的...
付骁
关键词:西方文学批评思维方式艺术结构英国文学
文献传递
论叙事图像的戏剧性被引量:1
2016年
在"文学成像"的研究框架内,探讨画家对众多人物空间位置关系的处理是一个重要内容。人物以侧面成像、呈线性排列的形式使叙事图像获得舞台效果,具有戏剧性。画家像导演一样操纵着叙事过程,让观者置身事外"看到"故事的发生。画家必须以"肯定规则"作为视觉再现的策略,不必站在固定视点观看,观者可以看到在现实中不可能这样看到的场景,这样才能尽量完整地讲述故事。戏剧性的观看对象是舞台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共同要素,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需求。
付骁
关键词:戏剧性
透视描写:文学意境的形式基础被引量:2
2017年
从纪昀和王国维对"意境"的使用来看,意境源于诗人的眼前实景。诗人用语言符号将眼前的"难状之景"再现出来,读者由此想象出具有景深效果的视觉景观。意境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描写,景是其摹仿对象,"阔远"和"如画"是其美学特征。诗人运用的透视描写是文学意境生成的形式基础,相反,议论和叙述等语言表达方式达不到这种效果。意境可分为"视错觉"式、"门窗借景"式和"平面重叠"式三种类型。意境和"不隔""诗要显"等诗歌理论的核心均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中原战乱催生了中国山水诗,南方"如画"的山水景观是意境生成的现实基础。中国现代学者对艺术品形式的轻视和对"形似"的恐惧导致了意境的泛化,虽然这能使读者远离偶像崇拜,但同时也使后者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直观体验。现代读者没有必要在意义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体验到在语言中栖居的乐趣就是审美活动的理想境界。
付骁
关键词:意境如画偶像崇拜
《拉奥孔》之后:文学研究的视觉维度被引量:3
2016年
莱辛出版《拉奥孔》之后,众多中西学者转而探索文学的"内部形式",开拓了文学作品的视觉再现这一新问题域。文学作品能够再现人类视觉经验的学理原因在于,视觉是语言之源,由于语言符号最基本的功能是代替眼之所见,语言艺术就能再现目之所及。语言行为和视觉经验的结合物是描写,作者可将观看世界获得的印象用语言文字"复印"出来,诱导读者的视觉经验参与在脑海中虚构一幅"文学图画",使其成为文学作品的"目击者"。这幅虚构"图画"的形式特征是具有空间纵深感或视错觉感。从"摹仿论"和"再现说"的内容可推论,视觉经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来源,"反常化"和"意境"等理论建立的是文学批评的视觉标准。由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视觉再现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的事实可促使研究者辨析"文学是可视的艺术"这一命题是否具有合理性。
付骁
关键词:《拉奥孔》描写
“细读”溯源被引量:1
2014年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细读"(Close Reading)是后辈研究者总结的美国"新批评派"的核心批评方法。考其英语原文,英国批评家瑞恰兹首先提出"Closeness of Reading",美国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的表述则是"Careful Reading"。"Close Reading"可能是前两者的转述或再转述。"细读"的创造者是布鲁克斯的老师兰色姆,在美国梵特比尔大学英语系任教时,他即以此法分析文学作品。细读过程需要不停向学生提问,其主要性质是一种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方法,和英语系传统的传记研究方法相对应。布鲁克斯在梵特比尔大学和牛津大学求学期间,以细读为特色的文学教学理念和文学批评方法开始成型。
付骁
关键词:细读新批评布鲁克斯
论“细读”中国化的不可能与可能
2017年
以布鲁克斯和沃伦为代表的美国新批评家有细读的事实,但没有明确建构或提倡一种名为"细读"的文学批评新方法。细读的主要对象是内含戏剧结构的英国玄学诗,对英语抒情诗尚缺乏解释的有效性,与以"如画"和"如说"为主要特征的中国诗歌更存在严重龃龉。细读法的对立面是象征批评,而现代中国学者也不会把穿凿附会的经学解释视为文学批评。中国诗话有以文本为中心的评点和批评的传统,与细读著作在体例与内在精神上暗合。细读难以中国化的最重要原因是,美国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教材编写体例与受苏联影响极深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新中国"文学概论"教科书背道而驰。由于中国学界对细读有强烈需求,秉持新批评家的"细读精神",即直面文学作品,从中推衍出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观点,是实现细读中国化的唯一可能路径。
付骁
关键词:细读玄学诗中国诗话
重审兰色姆的文学批评理论被引量:2
2011年
美国新批评家兰色姆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教育权力的话语产物。他反对传统学者脱离文本的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重视历史研究的前提下回归文本,是非形式主义的"回归文本论",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学教育理论。他把文本分为"结构"和"肌质",两者彼此依存、交互影响,著名的"本体论批评"就是在结构之中进行肌质批评,找出诗歌言说。当下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严重脱离文本,实质上正处于美国新批评之前的历史阶段,因此补上兰色姆以及新批评这一课应是当务之急。
付骁
关键词:新批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