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芮旸

作品数:67 被引量:648H指数:17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经济管理
  • 13篇建筑科学
  • 10篇历史地理
  • 6篇社会学
  • 5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政治法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2篇乡村
  • 8篇影响因素
  • 7篇农业
  • 6篇城市
  • 5篇地理
  • 5篇农户
  • 5篇村庄
  • 4篇园林
  • 4篇人口
  • 4篇探测器
  • 4篇农户行为
  • 4篇旅游
  • 4篇国家园林
  • 4篇传统村落
  • 4篇村落
  • 3篇地理加权回归
  • 3篇园林城市
  • 3篇气候
  • 3篇猕猴桃
  • 3篇文化

机构

  • 62篇西北大学
  • 9篇西安建筑科技...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财经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冶地集团西...

作者

  • 65篇芮旸
  • 24篇李同昇
  • 14篇刘晓琼
  • 11篇赵新正
  • 6篇张健
  • 5篇于正松
  • 5篇刘彦随
  • 4篇贺建雄
  • 3篇赵思敏
  • 3篇王玲
  • 3篇焦林喜
  • 2篇孟欢欢
  • 2篇张新红
  • 2篇龙冬平
  • 2篇李梦雪
  • 2篇李秋平
  • 1篇李楠楠
  • 1篇黄晓军
  • 1篇杨新军
  • 1篇王健麟

传媒

  • 7篇地理研究
  • 6篇地理科学进展
  • 6篇西北大学学报...
  • 4篇人文地理
  • 4篇经济地理
  • 3篇地理与地理信...
  • 2篇地理学报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资源科学
  • 1篇规划师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8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7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74—2012年陕西省榆林市气候变化统计特征被引量:20
2017年
利用1974—2012年榆林市年均气温、年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市39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趋势,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序列的变化周期,还综合累积距平分析、Mann-Kendall检验以及不同子序列尺度的Yamamoto分析、滑动t检验等多种方法以准确判断气温、降水量序列的突变点。结果表明:39年间榆林市升温幅度高于减湿幅度,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呈负相关,2006年以来出现弱度的减温增湿;气温、降水量变化分别存在冷暖与干湿位交替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其主周期分别为13、8~9、30、5年和3年、8~9年;39年间榆林市气温和降水量序列突变点不一,而且降水量序列突变不明显;判断气候序列突变点时,宜采用多种诊断方法以提高判断结果的准确性。
刘晓琼陈云莎刘彦随李同昇雷敏芮旸陈静
关键词:气候变化小波分析统计特征
干旱区城镇化发展的适宜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以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为例
城市是一个开放程度极高、依赖性很强的系统,它与周边环境和区域经济发生着相互作用。城镇化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人口迁移、景观变化、产业集聚、生态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城镇发展进程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
芮旸
关键词:干旱区城镇化发展
文献传递
西安市书院门古文化街地方特性的调查与评析
本文对地方特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不定期的现场走访和问卷调查,对西安市书院门古文化街的地方特性进行了调查和阐述。并利用 SD 法和语义差别法等数据分析法,着重对西安市书院门古文化街的实体环境、人口构成、行为模式、空间文...
李欣芮旸王健麟
文献传递
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基于开发区联系的视角被引量:19
2019年
城市网络研究是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基于开发区数据,借助引力模型构建了中国城市关联网络,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①城市网络中心度呈现为少数城市占主导的金字塔结构,网络覆盖城市具有沿海、沿江和地方中心三个指向。高新区城市关联网络由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城市共同主导,经开区城市关联网络由长三角地区城市主导。②城市网络从城市群内部开始向其他区域扩展,并从团簇结构逐步向鸟巢结构转变。高新区和经开区城市关联网络在哈尔滨-成都-深圳(广州)-福州-上海围合成的网络密集区内分别呈现北密南疏和东密西疏的非对称格局。③基于国家级开发区所形成的两类城市网络均表现出极弱的多中心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类网络的多中心趋势均在增强。④板块经济的运行以及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对城市网络联系具有积极的影响。基于国家级开发区数据,测度了城市间的关联网络,结果反映了开发区政策对于中国城市网络体系重构的重要作用,不仅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关联网络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
赵新正冯长安冯长安李同昇芮旸
关键词:引力模型开发区多中心
陕西省城乡关联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动态关系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以陕西省为例,在对近20年城乡关联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测度的基础上,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其城乡关联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显示:①1990年以来,陕西省城乡关联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经历了同步发展到拮抗的演变过程;②陕西省道路、邮电通信、环保和教育卫生设施建设水平变化与城乡关联度变化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城乡关联度变化仅是能源给水设施建设水平变化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③陕西省城乡关联度变化一直受到自身及道路、邮电通信、环保和教育卫生设施建设水平的影响,且后者的方差贡献逐渐增大,其中道路设施建设水平的方差贡献率在第5期(即1994年)超过了其自身的贡献率。
吴涛李同昇芮旸李献波
关键词:城乡关联发展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国家园林城市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理被引量:29
2018年
"树典型"的国家治理方式生产出诸多针对特定类型地域的评选项目,将此类项目评定结果抽象为点状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析是值得探究的方向。以国家园林城市为例,基于对其政策演进、发展历程及特色模式的宏微观结合分析,选择2003年、2009年、2015年3个时点,采用网格维数、集中度系数、核密度估计、ESDA及叠置分析、矩阵分析、PPCC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变的多维特征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国家园林城市在时间演化上,历经建设探索、生态化发展和宜居性提升3个阶段;(2)在结构特征上,表现出分形状况较复杂的特征和分布集聚程度不断上升的趋势;(3)在分布格局上,与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高度耦合、与"胡焕庸线"显著相关,呈现为"东南密西北疏"的特征且变化不大;(4)在关联格局上,一直存在全局自相关性,冷热点区域的变动明显;(5)在影响机理上,水热气候条件、历史园林资源、城市发育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异和部门评审管理权力、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其演变的动力。
芮旸唐蓓佩王兴马滕刘晓琼
关键词:国家园林城市
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WR模型的中国重点镇布局定量归因被引量:26
2020年
重点镇是小城镇发展的龙头,形成科学合理的重点镇布局对优化中国城市化战略格局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04年和2014年分别公布的1887个和3675个全国重点镇为样本,对其分布及效应的变动特征进行探究,进而在地级尺度对重点镇布局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进行地理探测和局部空间回归。结果表明:①经增补调整,中国重点镇布局及建设效应的均衡性增强,主要集聚区西移北扩,冷热点的分布突破"胡焕庸线",经济辐射效应的分化程度减弱,体现出政策因素的有力影响。除县际均衡和区域倾斜政策外,重点镇的分布还受到海拔高度、公路网密度、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因子的显著作用。②因子探测器、GWR模型和交互作用探测器的结合能更精准地刻画影响因子的作用方式、方向、路径和强度。中国重点镇的布局不是5个显著性因子均匀、独立、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影响均具空间异质性的各因子两两交互作用后增效的产物。③县际均衡政策与其他因子的协同作用是形成现有重点镇分布格局的主导力量;区域倾斜政策的效果总体较好,但目标区域还需更准确。
韩静芮旸杨坤刘薇马滕
关键词:地理加权回归
协同学视角下的村域贫困风险耐受度诊断——以陕西省平利县为例被引量:3
2020年
以陕西省平利县79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理论,建立贫困风险耐受度评价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辨识平利县村域贫困风险因子,评测贫困村风险耐受度,并与贫困发生率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自然本底、区位—生产资料、内外助力和生产生活保障等四个贫困风险因子作用方向有所差别;全县贫困风险耐受度处于中下水平;比对贫困风险耐受指数模型与贫困发生率现状,发现二者分布趋势相似性特征明显,未出现异常现象。后续应建立针对性的风险预测和防范机制,适量减少直接性福利供给,激发农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风险抵御力和恢复力,构建持续稳定的脱贫—振兴的扶贫新模式,持续监测县域贫困村贫困风险耐受度的时序变动特征。
张健张健芮旸芮旸李同昇刘晓琼
关键词:贫困风险
中国乡土文化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3年
推进乡土文化整体性认知是修复我国文化空间基因、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鉴于此,选取表征乡土文化的名录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geographic detector,GD)、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 weighted regression,GWR)等方法,定量探究乡土文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乡土文化全国尺度下呈现聚集分布格局,省际分布不均衡特征突出;②乡土文化空间分布上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核心-边缘”特征,核心区集聚于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沿海带;③乡土文化空间分异的经济、社会因素比自然因素解释更强,人的能动性是乡土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④乡土文化空间分异是多种因子复杂耦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和社会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最强;⑤5个最佳作用因子构建的GWR模型能解释乡土文化34.9%的空间分异特征,不同因子在空间上作用强度及方向差异显著。
杨玉欢贺建雄张新红张新红
关键词:乡土文化影响因素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场的空间识别与形成机制——基于第四、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初探被引量:2
2023年
振兴中国乡村关键在人,乡村人口流失现象亟待研究。本文以422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样本人口外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源区,识别和界定中国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场,并从地方性视角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理论构建。结果表明:①中国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现象普遍且严重,78.74%的村落人口净流出,33.34%的村落人口重度外流,70.09%的村落面临空心化问题,11.93%的村落有衰退趋势。②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的空间依赖性、集聚性、指向性和中心性显著,在浙闽粤3省的13市内形成了唯一一个大范围、连绵分布且具物理场属性的强辐散源区即外流场。③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场的地方性表现为自然、生计、组织和文化“四层一体”的结构,其富于流动性,直接产生流动人口,并通过降低流动的地理门槛、中间阻力和提高流入地的吸引力,间接引致流出行为持续发生。④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场的形成是地方性驱动机制和流动自增强机制双重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地方的历史层累本质及与流动的辩证关系。发掘和利用传统村落地方性,促进形成人才环流,是政府施策的可行方向。
芮旸金淘林静怡杨坤李宜峰
关键词:传统村落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