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劲松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急性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介入
  • 3篇梗死
  • 2篇蛋白
  • 2篇卒中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介入治疗
  • 2篇急性脑梗死
  • 1篇蛋白水平
  • 1篇蛋白原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溶栓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9篇湘南学院附属...
  • 1篇郴州市第一人...

作者

  • 9篇何劲松
  • 3篇谭湘明
  • 2篇华力明
  • 2篇颜建辉
  • 2篇张超成
  • 1篇罗红缨
  • 1篇李莉
  • 1篇何正初
  • 1篇雷勇前
  • 1篇左勤学
  • 1篇龙亮

传媒

  • 1篇智慧健康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湘南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微创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GF、NTF、VEGF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微创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NTF)、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给予微创介入治疗的观察组和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对照组,检测治疗后血清中NGF、NTF、VEGF细胞因子的含量、评估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结果治疗后3 d和7 d时观察组血清中NGF、NTF、VEGF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CSS评分、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创介入治疗能够促进NGF、NTF、VEGF的表达,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何劲松
关键词:脑梗死介入治疗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内皮生长因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影像学改变及预后,防止误诊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①10例均为未经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中6例为糖尿病非酮症高血糖症,4例为酮症高血糖症。②临床表现;7例为突发起病并以一侧肢体为主的持续性舞蹈样运动,3例为发作性口角抽动伴单肢不自主舞动起病。症状均清醒时出现,睡眠时消失。肌力均为5级,肌张力均正常。③影像学表现:早期CT表现为舞蹈症状对侧的尾状核、壳核和(或)苍白球,丘脑的高密度影像,内囊未受累,并在1个月左右减弱或消失;磁共振(MRI) T_1像为病灶部位的片状高信号,在持续数月后信号减低,T_2则表现为稍低信号或病灶部位区域中心混杂信号而周边高信号,边界清晰,无明显水肿征象。④本组患者均给予氟哌啶醇及氯硝安定等药物治疗并控制血糖,症状均在短期内迅速改善。结论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多见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结合特定部位的变化性磁共振成像及肢体舞蹈样动作可以做出诊断。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氟哌啶醇和氯硝安定治疗效果较好。
张超成何劲松谭湘明华力明何正初
关键词:糖尿病偏侧舞蹈症高血糖症MRICT
基于血管新生与神经发生探讨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作用与机制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新生和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组、依达拉奉低剂量、高剂量组;后3组构建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然后各组持续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依达拉奉,持续21 d,结束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取脑组织并进行2,3,5-氯化三苯四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1)依达拉奉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评分(P<0.05);(2)依达拉奉显著增加半影区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与齿状回区域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 BrdU)表达(P<0.05);(3)依达拉奉显著提高半影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与海马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表达水平(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能通过介导血管新生与神经发生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
龙亮何劲松雷勇前何尚峰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新生神经发生依达拉奉
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对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从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动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后2周和3个月的NIHSS评分。结果经对比,观察组的再通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3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患者使用动脉溶栓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血管的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何劲松
关键词:动脉溶栓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及对不稳定斑块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对16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行血浆FIB检测,按FIB值分4个水平组,用Ordinal回归分析观察不同水平组发生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度。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浆FIB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浆FIB水平异常者比例也高于其他两组。随着FIB值的升高,发生不稳斑定块的危险度逐渐加大(4个等级内OR值分别为1.00、1.78、3.26和3.38)。结论: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FIB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FIB升高与CAS及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其作用可能强于其他传统危险因素。
何劲松罗红缨雷勇前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纤维蛋白原超声检查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LAA组)7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CI组)36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血清CRP含量,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LAA组CRP含量高于LCI组,LCI组高于对照组(P<0.05);LAA组中,CRP异常率高于LCI组(P<0.05),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者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预后有密切关系。
何劲松李莉谭湘明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
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相关措施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资料进行评定分析,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分别设定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机给予规综合性治疗与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治疗结束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判定,并统计两组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9%,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效果安全可靠。
康敬源颜建辉何劲松
关键词:有效性安全性
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介入治疗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72例,时间为2018年5月—2020年5月,行DSA下介入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指征。结果在72例患者中,血管正常13例,异常59例,异常中存在大脑动脉闭塞7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大脑动脉狭窄40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临床上针对狭窄或闭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干预后狭窄面积及直径均显著减小,47例闭塞或狭窄患者中未通1例,部分再通22例,完全再通24例,有不同程度肌力程度提升患者44例(93.61%),在手术之后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6.38%)。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DSA下介入治疗,可加快康复速度,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康敬源颜建辉何劲松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DSA
多发性硬化症临床表现与MRI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症(MS)的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关系,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0例临床确诊为MS患者的MRI资料,总结了该病的临床和MRI特点。结果MS病灶颅内好发部位依次为侧脑室周围(49.0%),半卵圆中心(25.4%),胼胝体(11.2%).脑干(7.80%),小脑(6.20%);脊髓好发节段为颈胸段。90例MS,颅内病灶有381个/73例,其中有232个病灶无临床对应体征,占60.9%;脊髓病灶有51个/47例,其中只有10个无临床对应体征,占19.6%;病灶多呈斑片状,在T1加权像上可为低、稍低或等信号,在T2加权像多为高信号;病灶多为斑片状或斑点状强化MRI特点。结论MS病灶以两侧脑室旁最多见,且病灶数目与临床表现之间无明确关系,而病灶部位与临床关系更密切。
张超成左勤学何劲松谭湘明华力明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症MRI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