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凤琴
- 作品数:10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多溴联苯醚对鲫鱼离体肝脏组织中CAT和GSH-Px的影响被引量:19
- 2009年
- 以鲫鱼(Carassius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离体条件下经不同质量浓度的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和2,2',3,3',4,4',5,5',6,6'-十溴联苯醚(BDE-209)暴露后,鲫鱼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采用质量浓度为0.10~10.00mg·L-1的BDE-47和5.6~100.00mg·L-1的BDE-209分别处理鲫鱼肝脏组织30min,0.10mg·L-1BDE-47和5.6mg·L-1BDE-209试验组鲫鱼肝脏组织中CAT和GSH-Px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试验组的CAT和GSH-Px活性随BDE-47及BDE-209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均与BDE-47及BDE-209的质量浓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这说明BDE-47和BDE-209对鲫鱼肝脏产生了氧化损伤,具有生化毒性影响。
- 吴伟聂凤琴瞿建宏
- 关键词:鲫鱼离体氧化胁迫
- 鲫鱼肝脏微粒体CYP450同工酶对多溴联苯醚胁迫的应答被引量:3
- 2009年
-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inn.)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的2,2',4,4'-四溴联苯醚(PBDE-47)和十溴联苯醚(PBDE-209)后鱼肝微粒体中CYP450同工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鲫鱼在0.10~5.00mg·L-1的PBDE-47和5.00~50.0mg·L-1的PBDE-209中暴露15d后,其肝脏微粒体中CYP450系的同工酶CYP1A1被诱导,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CYP1A1的活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续而上升,到试验第15d时达到最高,但上升速率最快的阶段为试验后的0~5d。而CYP450系的同工酶CYP1A2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即低浓度PBDEs试验组对CYP1A2无显著影响(P>0.05),但5.00mg·L-1PBDE-47、30.0和50.0mg·L-1PBDE-209浓度组的鱼肝微粒体CYP1A2活性受到了轻微的抑制,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48%、3.48%和7.23%。研究表明,鱼类肝脏微粒体中CYP450的同工酶可作为污染生物标志物来评价PBDEs的早期污染毒理效应。
- 瞿建宏陈家长孟顺龙聂凤琴吴伟
- 关键词:多溴联苯醚鲫鱼微粒体同工酶
- 多溴联苯醚对鲫鱼肝脏组织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的影响
- 2009年
-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经不同浓度的2,2’,4,4’-四溴联苯醚(PBDE-47)和十溴联苯醚(PBDE-209)连续暴露后,鲫鱼肝脏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其同工酶谱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采用质量浓度为0.10~5.00 mg/L的PBDE-47和质量浓度为10.0~50.0 mg/L的PBDE-209对鲫鱼进行水质接触染毒,在试验的10 d内,除了0.10 mg/L的PBDE-47试验组外,其余各组鲫鱼肝脏组织中的LDH活性都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变化(p<0.01),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试验的第4~6 d达到峰值,LDH活性与多溴联苯醚(PBDEs)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不显著;鲫鱼肝脏组织的LDH同工酶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同工酶的谱带数有所增加,而且着色明显加深。研究表明,LDH及其同工酶可作为污染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多溴联苯醚对鱼类肝脏组织的损伤及其生化毒性效应。
- 吴伟聂凤琴瞿建宏胡庚东
- 关键词:生态毒理学多溴联苯醚鲫鱼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 2,2′,4,4′-四溴联苯醚对鲫鱼离体肝脏组织的氧化胁迫被引量:17
- 2009年
-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通过鲫鱼离体肝脏组织的染毒试验,研究了在离体条件下经不同浓度的2,2′,4,4′-四溴联苯醚(PBDE-47)暴露后,鲫鱼肝脏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采用浓度为0.10-10.00mg·L^-1的PBDE-47处理鲫鱼肝脏组织30min,0.10mg·L^-1浓度组鲫鱼肝脏组织中T-AOC、MDA含量、XOD和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0.56mg·L^-1以上各浓度组的XOD活性和MDA含量随PBDE-47浓度增加逐渐上升,而T-AOC和SOD活性逐渐下降,均与PBDE-47浓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这说明PBDE-47对鲫鱼肝脏产生了氧化损伤,具有生化毒性影响。
- 吴伟聂凤琴瞿建宏杨光
- 关键词:鲫鱼肝脏离体氧化胁迫
- 低浓度阿维菌素对鲤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9年
- 研究了阿维菌素长期暴露下鲤鱼肝脏和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SOD活性具有较大影响.低浓度组(3.2μg·L-1)SOD活性随暴露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中浓度组(5.6μg·L-1和7.5μg·L-1)SOD活性先显著上升(p<0.05),随后又显著下降(p<0.05);高浓度组(10μg·L-1和18μg·L-1)SOD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48h后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解除污染胁迫10d,低浓度和中浓度组SOD活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但高浓度组SOD活性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低浓度阿维菌素对鲤鱼机体产生的损伤是可逆性的,而高浓度阿维菌素会对鲤鱼机体产生不可逆损伤.阿维菌素暴露浓度与其对鲤鱼肝脏和肌肉SOD活性抑制率之间具有显著剂量-效应关系,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水体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污染的生物标志物;同时,由于正常鲤鱼(对照组)肌肉中SOD活性和受污染胁迫时SOD活性变化的显著性远低于肝脏,因此在考虑用SOD作为生物标志物对水体中阿维菌素污染进行监测时,肝脏是比较理想的取样器官.
- 陈家长杨光马晓燕聂凤琴胡庚东
- 关键词:阿维菌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鲤鱼肝脏肌肉
- 太湖背角无齿蚌组织中8-羟基脱氧鸟苷的含量及在水体污染评价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3
- 2010年
- 对2003—2008年间采集自太湖不同水域的9个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样品组织中的DNA损伤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的水平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蚌体组织中重金属Cd2+和有机污染物PCBs的蓄积残留量,以探明水体污染和DNA损伤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9个样本中的8-OHdG的含量在1.021~8.886ng·g-1之间,尤其以无锡三山岛和宜兴大浦这2个水域的样本最为突出,差异显著,表明上述水域已受到较严重的污染。PCBs在9个样本中有7个检出,但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PCBs并非引起背角无齿蚌体内DNA损伤的主要污染因素。而背角无齿蚌组织中的Cd2+残留量与8-OHdG水平间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与实验室内的模拟试验相吻合,提示重金属Cd2+是引起水体中背角无齿蚌DNA受损的主要污染因素。研究显示,背角无齿蚌机体组织中的8-OHdG具有稳定性强、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实验室与野外分析相吻合等特点,因此可作为分子生物标志物来评价生物体受水环境持久性污染物污染而导致的DNA损伤效应。
- 吴伟杨健瞿建宏刘洪波聂凤琴
- 关键词:太湖背角无齿蚌8-羟基脱氧鸟苷DNA损伤水污染
- 多溴联苯醚对鲫鱼组织DNA损伤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经不同浓度的2,2’,4,4’-四溴联苯醚(PBDE-47)和十溴联苯醚(PBDE-209)暴露后,鲫鱼体内DNA损伤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及p53蛋白的水平。结果表明,采用浓度为0.10~5.00mg·L-1的PBDE-47和10.0~50.0mg·L-1的PBDE-209处理鲫鱼20d,除了0.10mg·L-1PBDE-47和10.0mg·L-1PBDE-209浓度组的8-OHdG和p53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浓度组的8-OHdG和p53蛋白含量均随PBDE-47和PBDE-209浓度增加而逐渐上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且8-OHdG和p53蛋白之间也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PBDE-47和PBDE-209对鲫鱼组织的DNA产生了损伤,具有遗传毒性影响。
- 吴伟瞿建宏陈家长聂凤琴
- 关键词:多溴联苯醚鲫鱼P53蛋白
- 多溴联苯醚胁迫下鲫鱼肝脏微粒体CYP3A1和GST的响应被引量:12
- 2009年
-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inn.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2,2’,4,4’-四溴联苯醚(PBDE-47)和十溴联苯醚(PBDE-209)后鱼肝微粒体中CYP3A1和GST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鲫鱼在0.10~5.00mg·L-1的PBDE.47和5.00~50.0mg·L0的PBDE-209中暴露15d后,除0.10mg·L-1 PBDE.47、5.00mg·L-1和10.0mg·L-1PBDE-209试验组外,其余各试验组的鱼肝微粒体中CYP3A1被诱导,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CYP3A1的活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续而上升,到试验第15天时达到最高,但上升速率最快的阶段为试验的第0-5天。而GST酶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经过15d试验,除0.10mg·L-1PBDE-47和5.00mg·L-1PBDE-209以外的各试验组鲫鱼肝脏微粒体中的GST活性仅为对照组的12.74%~85.35%,表明PBDEs已对鱼体肝脏GST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研究表明,鱼类肝脏微粒体中CYP3AI和GST酶可作为污染生物标志物来评价PBDEs的早期污染毒理效应。
- 吴伟瞿建宏聂凤琴孟顺龙
- 关键词:多溴联苯醚鲫鱼微粒体GST
- 多溴联苯醚对鲫鱼分子毒理效应的研究
- 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是一种持续性的有机污染物。应用广泛,已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本论文以鲫鱼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使用最广泛的低溴联苯醚-2,2′,...
- 聂凤琴
- 关键词:多溴联苯醚鲫鱼生态毒理效应
- 文献传递
- 离体条件下十溴联苯醚暴露对鲫鱼肝脏线粒体的氧化损伤被引量:9
- 2008年
-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离体条件下经不同质量浓度的十溴联苯醚(PBDE-209)暴露后,鲫鱼肝脏线粒体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采用质量浓度为5.6-100.0 mg/L的PBDE-209处理鲫鱼肝脏线粒体30 min,5.6 mg/L组鲫鱼肝脏线粒体中T-AOC、MDA含量、XOD和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的XOD活性和MDA含量随PBDE-209质量浓度增加逐渐上升,而T-AOC和SOD活性逐渐下降,均与PBDE-209质量浓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这说明PBDE-209对鲫鱼肝脏产生了氧化损伤,具有生化毒性。离体条件下鲫鱼肝脏线粒体中的T-AOC、MDA、XOD和SOD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多溴联苯醚的生化毒性。
- 聂凤琴瞿建宏杨光吴伟
- 关键词:生态毒理学十溴联苯醚鲫鱼线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