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梓

作品数:12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隐喻
  • 4篇英汉
  • 2篇英汉对比
  • 2篇英汉语
  • 2篇英语
  • 2篇英语专业
  • 2篇写作
  • 2篇空间隐喻
  • 2篇汉语
  • 1篇动物隐喻
  • 1篇对文
  • 1篇学生课堂
  • 1篇学生写作
  • 1篇研究方法
  • 1篇译学
  • 1篇英汉对比研究
  • 1篇英文摘要
  • 1篇英语专业学生
  • 1篇语料
  • 1篇语言

机构

  • 11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广西民族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作者

  • 11篇李梓
  • 1篇李晓玲

传媒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上海翻译(中...
  • 1篇齐齐哈尔师范...
  • 1篇魅力中国
  • 1篇新校园(上旬...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 1篇科技视界
  • 1篇新西部(中旬...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2013年
本文介绍了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强调了论文写作的规范,对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术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李梓
关键词:中英文摘要
工作记忆在隐喻产生和理解中的作用
2009年
隐喻在人类知识形成和彼此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语言学领域对隐喻的形成和理解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投射理论、ACME、SME、属性特点模型,谓词模型等其他模型。本文对这些理论的内容与形成过程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阐述这些研究所呈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李梓
关键词:工作记忆隐喻
泛在学习环境构建--英语专业学生课堂外活动设计与实施被引量:4
2021年
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倡导人人、时时、处处要学习、能学习的泛在学习模式,但关于具体如何有效地实现,相关研究成果目前较少。本研究旨在培养大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正确的泛在学习意识、探索自主学习路径,促使外语学习资源与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推进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构建,使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最终实现与英语专业服务中国文化传播等。
李梓李晓玲
关键词:泛在学习
中外教师合作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模式初探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为例,从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分配、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协调、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价等环节,对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培养英语专业写作能力的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期推动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置的优化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李梓
关键词:合作办学中外教师合作学生写作
从名词“数量”表征看汉英民族语言世界观差异
2024年
语言结构(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特征。从名词的数量表征来看,汉语是量词标记型语言,而英语是数标记型语言。量词的使用反映汉语民族的“物、事”合一观,数标记的使用反映英语民族的“物、事”分立观。由此可以推论,汉语的语法研究应将名词、动词、形容词打通,放到民族世界观这一更大的格局上思考,以便更好地描述及理解汉语。
李梓李梓
关键词:语言世界观
理论时代的理论思考——对“文章翻译学”的东张西望
2024年
任何理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理论本身却并不关心其存在的价值,这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假设与逻辑。经由大浪淘沙,有的理论会成为经典,有的理论会消匿,这是不证自明的客观事实,也是不同理论话语经历对抗之后必然面临的结果。文章翻译学面世已历经十余年,它试图跳出西方相关理论的束缚,回归中国语境来思考翻译问题,通过挖掘我国本土资源来寻求建构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话语,提升中国翻译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其本身具有旗帜鲜明的学术立场和理论旨归,但目前在国内外影响甚微。有鉴于此,本文通过透视文章翻译学的内容与功能,从学理上探讨其理论价值及其现实意义,回应当下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话语的质疑。
孙晓蓉李梓
关键词:翻译研究
“嚼”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
2010年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了英汉语中"嚼"概念隐喻及其理据。研究表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嚼"的隐喻投射范围基本相当,呈现出"同异并存",共性大于个性的特点。隐喻投射主要以"嚼"概念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为基础,分别是"嚼"的动作、结果和功能/目的等。汉语中尤以从功能/目的方面进行语义引申。
李梓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汉对比
英汉语“深”的空间隐喻被引量:1
2012年
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域是空间域,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构建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考察和对比了英汉语中"深"的概念隐喻。研究发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深"的隐喻投射范围基本相当,呈现出"同异并存"、共性大于个性的特点。隐喻投射主要源于"深"概念的四个特点,目标域主要集中在七个方面。"深"概念具有五个性质。
李梓
关键词:空间隐喻英汉对比
成语中的动物隐喻——基于词典的英汉认知对比研究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和形成概念的基本认知方式,具有普遍性。同时,存在于思维层面的概念隐喻决定和控制着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表达...
李梓
关键词:成语动物隐喻民族思维语义引申
文献传递
英汉语“深”的空间隐喻
<正>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域是空间域,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构建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考察和对比了英汉语中"深"的概念隐喻。研究发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深"的隐喻投射范围基本相当,呈现出"同异并存"、共性...
李梓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