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
- 作品数:18 被引量:8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建筑科学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重力对锤砧固定型鼓室硬化手术疗效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李武姚文娟李晓青
- 关键词:鼓室硬化悬韧带镫骨肌锤砧手术疗效
- 连拱隧道典型裂缝、渗漏水病害调查与分析研究被引量:23
- 2006年
- 依据对云南老苍坡三号等十几座双连拱隧道裂缝的调查,分析了连拱隧道典型裂缝和渗漏水等病害的产生原因。并对部分工况利用商业软件AN SYS6.1进行了隧道裂缝仿真模拟,从理论上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分类。最后,给出了连拱隧道裂缝的防治措施,即以排为主,以堵为辅的治理方针。
- 李武朱合华
- 关键词:连拱隧道裂缝渗漏仿真模拟
- 自然单元法中的误差分析
- 2009年
- 自然单元法基于整个求解域内离散结点的Voronoi结构,在全域内构造近似函数和试函数。当采用标准伽辽金法建立系统的控制方程,在Voronoi图的对偶图Delaunay三角形内进行弱形式的积分,但由于自然邻接点插值函数的特性,自然单元法的积分存在明显误差。分析自然单元法积分产生误差的各种的原因,并找出新的积分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该通过分片试验和悬臂梁等算例验证新积分方法解决这些误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李武
- 关键词:自然单元法蒙特卡罗方法误差分析
- 钢管幕顶进控制技术被引量:6
- 2006年
- 管幕支护是浅埋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辅助工法。由于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对地表沉降控制极其严格,特别是在软弱地层管幕的施工中,管幕在顶进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而且会导致锁口角钢变形、脱焊,甚至会导致箱涵卡住,无法顶入。因此采取了高精度控制技术减小顶进时产生的偏差。把地表沉降控制在工程要求之内。
- 张吉兆李武
- 关键词:顶进浅埋暗挖法控制技术
- 人工听骨不同接入方式对耳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研究人工听骨接入方式对听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通过CT扫描技术,结合自编C++程序读取CT数据中体单元建立人耳结构几何模型,将几何模型导入PATRAN中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方法对耳结构模型进行流固耦合计算,同时分析人工听骨不同接入方式及接入位置对耳结构声音传导的影响。结果通过对正常人耳的动力响应分析,得到数值模型中计算出的鼓膜凸与镫骨底板振幅与试验数据吻合,验证本文模型的正确性。结论接在鼓膜凸的位置其动力响应最好,镫骨振幅高于其他连接方式。即人工听骨接在鼓膜凸的位置比较吻合人耳的生理功能,其重建听力效果更好。
- 姚文娟黄新生李武李晓青
- 关键词:有限元流固耦合动力响应人工听骨
- 无网格局部Petrov-Galerkin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被引量:1
- 2006年
- 重新审视、研究了无网格局部Petrov-Galerkin方法,在肯定方法优点的同时,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数值积分的改进方案.无网格局部Petrov-Galerkin方法的缺点在于刚度矩阵及荷载项的数值积分虽不需要在全局背景网格下进行,却需要在局部支撑域布置更为细致的网格.本文的改进方案摒弃了高斯数值积分,采用不需要背景网格的蒙特卡罗随机积分法.
- 姜勇于宁李武
- 关键词:蒙特卡罗方法数值积分
- 重力对锤砧固定型鼓室硬化手术疗效的影响研究
- <正>目的:研究锤骨上悬韧带和砧骨上悬韧带切除后,重力作用对耳膜、镫骨肌、镫骨足板位移及应力情况的影响。方法:基于CT扫描数据,通过自编C++程序读取CT数据中体单元并参考耳标本建立人中耳结构几何模型,将几何模型导入PA...
- 李武姚文娟李晓青
- 文献传递
- 钢管幕顶进控制技术被引量:1
- 2007年
- 管幕支护是浅埋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辅助工法。由于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对地表沉降控制要求极其严格,而管幕在顶进过程中又容易产生偏差,而且会导致锁口角钢变形,甚至会导致箱涵被卡而无法顶入,因此,在实际施工时采取了高精度控制技术,减小了顶进时产生的偏差,使地表沉降和管幕变形控制在工程要求之内。
- 张吉兆李武王立永
- 关键词:顶进浅埋暗挖法控制技术
- 大粒径高流态井壁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
- 2006年
- 大粒径高流态混凝土在矿井井壁施工中应用,不仅施工速度快,而且混凝土质量好,是煤矿系统值得广泛推广的技术。论文根据大粒径高流态井壁混凝土施工的要求,研制出了符合管道下料的大粒径高流态井壁混凝土;并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大粒径高流态井壁混凝土在矿井深达820多米的条件下的应用和不同强度等级的配合比设计。
- 李武朱合华
- 关键词:大粒径高流态井壁混凝土
- 超长桩荷载-沉降关系非线性迭代计算方法被引量:2
- 2008年
- 基于超长桩试验资料,提出桩侧广义双曲荷载传递模型以反映桩侧土弹塑性、软化与稳定三阶段工作特性,桩端采用双曲线荷载传递模型模拟土的非线性变形特性,并引入混凝土的Rusch模型来考虑高荷载水平作用下超长桩桩身混凝土的弹塑性性状,从而建立了与超长桩工作性状相适应的层状地基中超长桩荷载传递分析理论。该理论可用于计算多层地基中超长桩的沉降和极限承载力,也可用于分析层状地基中超长桩的荷载传递规律。计算得到的荷载-沉降曲线与实测的曲线较为吻合,可作为确定桩承载力的依据,经过对工程实例的计算与实测对比分析,证明该理论可靠、方法简单,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李武
- 关键词:超长桩层状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