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晋强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组构
  • 5篇磁组构
  • 4篇组构特征
  • 4篇磁组构特征
  • 2篇断裂带
  • 2篇岩体
  • 2篇西秦岭
  • 2篇鲜水河断裂
  • 2篇鲜水河断裂带
  • 2篇裂带
  • 2篇陆内
  • 2篇陆内造山
  • 1篇运动学
  • 1篇推覆
  • 1篇推覆构造
  • 1篇碰撞造山
  • 1篇前陆
  • 1篇侵位
  • 1篇侵位机制
  • 1篇青藏高原

机构

  • 6篇西北大学

作者

  • 6篇谢晋强
  • 5篇张国伟
  • 5篇鲁如魁
  • 5篇陈应涛
  • 3篇梁文天
  • 1篇郭秀峰
  • 1篇程斌
  • 1篇郭泱泱
  • 1篇申怡博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第五届构造地...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西秦岭温泉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其侵位机制意义被引量:11
2010年
结合岩石磁学、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与区域构造分析了西秦岭温泉岩体的侵位机制及意义.温泉岩体的样品的平均磁化率k_m值总体很大,岩石磁学表明对于磁化率较低的样品,顺磁性矿物(如黑云母等)对磁化率的贡献较大,而少量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等)可能作为剩磁载体.对于磁化率较高的样品,其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花岗岩样品的校正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_J总体小于1.2,显示了岩体为流动磁组构的特征,磁化率椭球体形态参数T总体大于0,扁率E总体大于1,以压扁椭球体为主;岩体的磁面理同磁线理相比更为发育,样品的磁面理普遍表现出围绕岩体边界分布的特点,且倾角较陡;而在岩体内部磁线理与磁面理分布相对散乱,定向性差,这一特征说明温泉岩体的磁组构主要由侵位时的侧向挤压作用形成的;虽然岩体的磁组构特征总体显示了N-NEE和SW向的挤压作用,但岩体侵位时由商丹缝合带闭合所产生的垂直于缝合带方向的挤压作用已相对较弱.本文认为,温泉岩体侵位时是一种弱挤压环境,或者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甚至可能是一种相对引张的背景,这与温泉岩体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秦岭造山带已演化至后碰撞拆沉作用发生的伸展阶段所反映的区域构造背景是一致的.
谢晋强张国伟鲁如魁郭秀峰程斌梁文天陈应涛
关键词:磁组构岩体侵位西秦岭
西秦岭温泉岩体的磁组构研究及其应用新进展
谢晋强张国伟鲁如魁梁文天陈应涛
北大巴山推覆构造形成时代及其复合演化
论文以板块构造、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最新进展为学术指导思想,以现有的地质资料、野外观察与实验结果为基础,以重点研究北大巴山构造带主导构造、巨型巴山推覆构造形成时代及其两者的复合演化特征为目标,通过对北大巴山内部各主干断裂...
谢晋强
关键词:碰撞造山陆内造山
文献传递
鲜水河断裂带磁组构特征及其对几何学、运动学的制约
陈应涛张国伟鲁如魁谢晋强
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带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被引量:9
2013年
为了探究鲜水河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在野外构造、显微构造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296块构造岩定向样品的磁组构特征和热磁特征,结果显示样品的平均磁化率km值总体较小,属微弱磁性到弱磁性;热磁实验及其显微构造表明顺磁性的页硅酸盐(如黑云母)等矿物对糜棱岩类样品磁化率贡献较大;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J总体较大,表明鲜水河断裂带构造变形强烈;磁化率椭球体形状参数T总体大于0,扁率E总体在1附近分布,说明鲜水河断裂带磁化率椭球体以扁圆形为主,整体上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进一步显示出鲜水河断裂带构造变形样式以剪切、压扁为主,伴有拉伸的构造变形,同时也反映出鲜水河断裂带多次变形的综合特征;最小磁化率主轴Kmin方位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北段和南段分别受近EW向和NE-SW向主压应力控制;同时Kmin方位及其倾伏角特征显示鲜水河断裂带总体以左行走滑剪切为主,北段两侧块体在鲜水河断裂带两次不同的构造活动时期,各自有一定的相对抬升,但抬升幅度均不大;南段则是SW块体相对NE块体抬升,抬升幅度较大;整个断裂带特征显示出鲜水河断裂带在向南发展逐渐转化为挤压构造,这可能与青藏高原物质的向东逃逸受阻以及鲜水河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带在此交接的地质背景不无关系。
陈应涛张国伟鲁如魁谢晋强郭泱泱
关键词:磁组构鲜水河断裂带青藏高原东缘
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荆竹坝——石窝剖面磁组构特征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制约被引量:5
2014年
通过野外构造观测、岩石磁学与磁组构综合分析,本文研究了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荆竹坝—石窝剖面的叠加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从北东向南西,剖面构造变形总体呈减弱趋势,褶皱轴面总体倾向北东,大尺度褶皱枢纽均以小角度向北西倾伏.古应力分析显示最大主压应力为北东—南西向,反映以南大巴山的推覆为主.剖面J3之前的采样层位主要表现为变形组构,而J3-K1的采样层位则表现为初始弱变形组构.磁线理呈NW-SE向的优势方位,与剖面主构造线基本平行,主要反映来自南大巴山的推覆挤压.剖面发育特殊磁组构:①磁面理与地层面斜交,主要与褶皱作用中的平行层简单剪切相关;②磁线理均不同程度斜交于地层走向,指示构造叠加背景.沿剖面北东向南西区段Kmin的倾伏角随构造变形强度减弱而增大,据此相关性可将Kmin的倾伏角作为判别弱变形沉积岩变形强度的标志.本文认为,在晚侏罗世以南大巴山的推覆为主而米仓山短轴背斜与川东褶皱带挤压次之的联合作用使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具有构造叠加特征,之后的早白垩世仍主要表现为南大巴山的推覆,而其他两个方向的挤压较之前相对较弱.该结果也反映了秦岭J3-K1陆内造山作用及燕山期雪峰陆内构造变形的影响,为探索陆内构造与陆内造山的大陆动力学提供了佐证.
谢晋强张国伟郭秀峰鲁如魁梁文天陈应涛申怡博
关键词:磁组构古应力南大巴山陆内造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