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营养化
  • 2篇湖泊
  • 2篇反演
  • 2篇富营养化
  • 2篇富营养化湖泊
  • 2篇GOCI
  • 1篇悬浮物
  • 1篇悬浮物浓度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反演
  • 1篇影像
  • 1篇有机碳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内陆湖泊
  • 1篇颗粒有机碳
  • 1篇反演模型

机构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李云梅
  • 2篇张杰
  • 2篇吕恒
  • 2篇潘洪洲
  • 2篇冯驰
  • 2篇赵丽娜
  • 1篇王艳楠
  • 1篇金琦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内陆湖泊颗粒有机碳反演及日变化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以太湖及洞庭湖为例,检验海洋一类水体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浓度遥感估算方法在内陆湖泊二类水体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一类水体POC反演模型并不适用于二类水体。针对二类水体建立了以近红外波段(834nm)为因子的单波段POC反演模型以563及834nm波段组合为因子的两种双波段反演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单波段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1.12mg/L,平均相对误差(MAPE)为35.8%,两个双波段反演模型的RMSE分别为1.09mg/L及1.11mg/L,MAPE分别为37.3%及37.8%,三种模型均可用于太湖及洞庭湖水体的POC浓度遥感估算。在此基础上,以太湖为例,建立了基于静止轨道卫星海洋水色(GOCI)卫星数据的太湖POC反演模型,反演模型的MAPE为35%。利用5月13日8景GOCI影像,研究了太湖POC浓度日变化,发现POC浓度日变化存在两个阶段:上午至中午的递减阶段和中午至傍晚的递增阶段。
张杰吕恒潘洪洲冯驰赵丽娜李云梅
关键词:富营养化湖泊颗粒有机碳反演模型
基于GOCI影像的湖泊悬浮物浓度分类反演被引量:13
2015年
悬浮物直接影响到光在水体中的传播,进而影响着水生生态环境,最终决定了湖泊的初级生产力。传统的遥感反演估算模型大多是针对某一湖区进行统一建模,忽视了不同区域水体光学性质的复杂差异性,并且传统的传感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受到一定限制。针对太湖、巢湖、滇池、洞庭湖4个湖区利用两步聚类法将高光谱模拟到GOCI影像上的波段进行分类,将水体类型分为三类,第一类水体为悬浮物主导的水体,第二类水体为悬浮物和叶绿素a共同主导的水体,第三类水体为叶绿素a主导的水体。针对不同类型水体的光学特征,分别构建了悬浮物浓度反演模型,结果表明第一类水体可以利用B7/B4,第二和第三类水体可以利用B7/(B8+B4)作为波段组合因子对悬浮物浓度进行模型构建。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分类建模后第一类和第三类水体悬浮物浓度估算精度都得到了较明显提高,第一类水体RMSE降低了9.19mg/L,MAPE降低了3%,第三类水体RMSE降低了5.63 mg/L,MAPE降低了13.97%,第二类水体精度稍有降低。最后将反演模型应用于2013年5月13日的GOCI影像,可知整体而言太湖西南部地区悬浮物浓度较高,东北部地区悬浮物浓度较低,并且从9:00到15:00,太湖南部悬浮物浓度较高的区域在逐渐缩小。
赵丽娜王艳楠金琦冯驰潘洪洲张杰吕恒李云梅
关键词:富营养化湖泊悬浮物遥感反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