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珊珊

作品数:14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刑事
  • 4篇刑事诉讼
  • 4篇诉讼
  • 2篇刑事诉讼法
  • 2篇证人
  • 2篇诉讼法
  • 2篇作证
  • 2篇禁止
  • 2篇禁止酷刑
  • 2篇酷刑
  • 2篇监狱
  • 2篇法庭
  • 2篇出庭
  • 2篇出庭作证
  • 1篇刑事错案
  • 1篇刑事诉讼法修...
  • 1篇刑事再审
  • 1篇刑事再审制度
  • 1篇刑事证人
  • 1篇刑事证人出庭

机构

  • 10篇中国政法大学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4篇赵珊珊
  • 2篇杨宇冠

传媒

  • 4篇中国政法大学...
  • 3篇政法论坛
  • 2篇证据科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比较法研究
  • 1篇中国法学教育...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监狱适用羁押巡视制度研究——以美洲国家经验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中国是以监禁刑为主要刑罚的国家,因此,监狱制度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尽管监狱制度历经了种种改革,但是,这些改革还都是局限在中国监狱制度的传统架构中,与世界监狱制度的发展相去甚远。例如对监狱的监督一直囿于检察监督的内部监督模式,难以达到监督的预期效果,侵犯被羁押人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羁押巡视制度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模式,主体是中立的"社会公众",这种监督模式更能有效实现监督目的,促进被羁押人权利保障。目前美洲一些国家已经建立并实施了羁押巡视制度,这对在中国监狱这一重要羁押场所适用羁押巡视制度可提供有益经验。
赵珊珊
关键词:羁押场所监狱
司法鉴定主体格局的中国模式——以刑事诉讼法为范本的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对司法鉴定制度作出修改。司法鉴定制度改革选择了一种新路径,即初步确立了司法鉴定主体格局的中国模式:选择了一种以鉴定人为主、专家辅助人为辅的司法鉴定主体格局,由二者共同为案件中涉及的专门知识问题服务。然而,配套制度的缺憾可能造成这种模式选择希冀凸显的立法理念不能完全表达,期盼达到的目标不能完全实现。
赵珊珊
关键词: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中国模式
制度建构的进步与立法技术的缺憾——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证人制度”评述被引量:11
2011年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证人制度"作出大幅修改:完善强制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确立强制警察出庭作证制度;构建证人权利体系。刑事证人作证制度初步建立,"证人制度"建构取得重大进步。然而,立法技术的缺憾造成这种制度建构希冀凸显的立法理念并未被完全表达,期盼达到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证人制度"在具体规则设计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证人、鉴定人、警察出庭作证的案件范围界定不清,书面证言的证据能力未作规定等。刑事诉讼法修改应转变立法技术思维模式,使立法向"精细化"方向迈进。
赵珊珊
关键词: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证人权利
对《共产党宣言》中文本两处表述的思考被引量:4
2008年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有些表达需要修改,如"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可改为"一种思想,共产主义的思想,在欧洲传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改为"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改动后的表达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原因在于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马克思逝世之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完善的,中文译文应当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终的真实意思表达;《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当选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原文。
杨宇冠赵珊珊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幽灵无产者
中德刑事再审制度比较研究
再审程序是对错误的生效判决进行纠正的程序,是一种特殊的法律救济程序。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都证明,不管一个国家的刑事诉讼程序设计得如何完善,还是会出现错误的生效判决。所以,刑事再审程序虽然不象其它普通程序一样具有普遍适用性,...
赵珊珊
关键词:审判监督
文献传递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虚化防范被引量:12
2015年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对于保障被告人的对质权、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刑事证人不出庭、仅提供书面证言成为我国司法实践的一大顽疾。为解决这一问题,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并完善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但是,如不直面我国司法体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依然摆脱不了被虚化的命运。
赵珊珊
关键词: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虚化
模拟法庭教学对刑事诉讼法学教学的促进——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为视角被引量:1
2014年
引言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高速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与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它将市场化、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种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了同一个历史时代。[1]社会转型必然带来压力与代价,具体到法治问题上,就是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对法治的需求空前高涨,呈现出很多新特征,从而对法治建设提出了重大挑战和考验。在同一阶段,国际形势发生着剧烈变化,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使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时间表大幅提前。
赵珊珊
关键词:教学社会转型
从惩罚走向预防——中国政府加入《禁止酷刑公约任择议定书》相关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禁止酷刑公约任择议定书是联合国制定的一个重要国际人权文件,是通过建立一个由独立的国际机构和国家机构对存在被剥夺自由者的地点进行查访的制度来促进禁止酷刑公约的实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从惩罚酷刑行为向预防酷刑发生的重大转变。中国迄今还没有加入该任择议定书。中国政府是非常有必要加入这一任择议定书的,同时加入该任择议定书目前在中国也是具备可行性的。当然,中国政府如加入该任择议定书,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挑战。但是,中国政府加入该任择议定书标志着中国对酷刑的遏制从惩罚开始走向预防,也是中国人权、法治、民主进步的重大机遇。
赵珊珊
关键词:惩罚
国际视野下的绝对禁止酷刑理论被引量:3
2013年
酷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中西方都曾经合法存在过。随着社会不断演进,民主与法治不断发展,酷刑越来越为全人类所诟病和抨击。反酷刑、禁止酷刑已成为全世界发出的发聩振聋的呼声。1984年,联合国通过了《禁止酷刑公约》。这是一个对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的预防和惩治作出了明确规定的专门性国际公约,是世界禁止酷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标志着世界反酷刑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禁止酷刑公约》明确规定了禁止酷刑是不可克减的义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禁止使用酷刑,即便是在当前国际社会反对恐怖主义的新形势下,该义务也不得被克减。
赵珊珊
关键词:禁止酷刑克减
监狱羁押巡视制度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完善的刑罚执行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应有之义。刑罚执行制度的完善与否取决于是否实现了事后惩罚改造与事前威慑预防的双重功能。监狱在行使国家刑罚权,实现刑罚双重功能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制约,否则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因此监狱羁押巡视制度作为"利益无涉"的外部监督制度应当是为监狱行使刑罚权划定界限的最优方式之一。
赵珊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