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辉
-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数据插值法重构东中国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场被引量:5
- 2013年
-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数据插值法(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重构由MODIS-Aqua卫星提供的三级产品叶绿素a质量浓度,得到了从2003—2009年东中国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月平均场。东中国海近岸叶绿素a质量浓度7a平均值明显高于外海。对叶绿素a质量浓度季节平均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中国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主要受长江径流、海表水温和季风的影响。对叶绿素a质量浓度异常场进行EOF分析表明,第一模态方差贡献为37.8%,空间分布显示,在长江口东北部出现叶绿素a质量浓度异常高值区,时间变化以半年和半年以下周期为主;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21.4%,空间分布显示,在长江口东部出现叶绿素a质量浓度异常高值区,时间系数主要表现为年际变化。
- 何海伦李熠王渊宋迅殊刘晓辉
- 关键词:东中国海
- 河口近岸正交非结构网格三维数值模型研究
- 本文的目的是在Casulli(2000,2005)数值方法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河口近岸的非结构网格三维斜压水动力数值模型。目前已有的基于此数值方法的数值模型有UnTRIM模型(Unstructured TRIM Model...
- 刘晓辉
- 关键词:结构网格航道整治动力结构
- 文献传递
- 印度洋南赤道流区水体叶绿素a的分布及粒级结构被引量:5
- 2011年
- 根据2010年4—5月印度洋南赤道流区的综合环境调查资料,对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叶绿素a浓度分布和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层化明显,表层水温较高,营养盐浓度较低。调查海区东部测站的数据显示该区域可能受到来自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和南爪哇流的影响,有高温低盐的特点。叶绿素a浓度在该海区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表层叶绿素a浓度在整个调查海区虽然普遍较低(平均为(0.122±0.052)mg/m3),但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化特征:印度洋南赤道流区中部,叶绿素a浓度较低,站位间分布均匀;东部叶绿素a浓度相对较高,不同测站叶绿素a浓度差异明显。(2)整个调查区域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结构,其最大值分布在60—80m水层,位于营养盐跃层内。(3)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pico级份的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平均为75%,nano级份的贡献平均为20%,net级份对叶绿素a的贡献最小,平均仅有5%。对比调查和在其它海区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属于典型的低纬度寡营养海区,低的营养盐浓度(特别是NO-3浓度)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 周亚东王春生王小谷刘镇盛卢勇刘晓辉
- 关键词:叶绿素A粒级结构
- 利用拉格朗日方法研究台湾东北黑潮路径变化被引量:6
- 2015年
- 利用海表漂流浮标观测和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的示踪粒子试验,研究了黑潮在台湾东北入侵东海的路径及其季节变化规律.通过分析1989~2013年的海表漂流浮标数据,发现黑潮在台湾东北的表层入侵存在两条明显的路径:一条为沿台湾岛北岸的西北向入侵,另一条为陆坡转折附近的直接入侵;前者主要在冬季出现,而后者则全年都存在.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的示踪粒子试验印证了表面漂流浮标观测的结果,同时揭示了黑潮入侵的三维结构,给出了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路径、特征和可能成因.
- 刘晓辉陈大可董昌明何海伦
- 关键词:拉格朗日方法
- 三维正交非结构网格数值模型中物理流场的定义方法与改进被引量:2
- 2010年
- 使用Casulli等(2000)的数值方法建立了基于正交非结构网格的U型渠道的三维近岸正压水动力数值模型,检验了模型使用ELM(Eulerian-Lagrangian Method)方法处理平流项时,物理流场的定义对模拟结果的作用。数值试验和结果分析说明,使用ELM方法计算平流项所需的物理流场对计算结果影响明显,而目前常用的两种物理流场定义方法都存在一定不足——水位计算值对流速变化的反映不灵敏或者会产生小扰动等。针对常用物理流场定义方法的不足之处,作者在Casulli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对多边形切向流速分量进行平均的方法改进了物理流场定义,抑制了小扰动。
- 刘晓辉董礼先Ralph T.Cheng
- 关键词:非结构网格
- 台湾东北海域夏季冷穹及上升流的数值模拟
- 2017年
- 夏季,黑潮在台湾东北向东海陆架的入侵表现为黑潮次表层水的强烈涌升,并在陆架上形成明显的冷穹。本研究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式,模拟了夏季黑潮入侵所形成的冷穹及上升流的三维结构,并讨论了上升流形成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冷穹中心在50m以上的深度位于25.5°N,122.5°E附近,最大降温5℃以上;在50m以下的深度,冷穹的中心位于台湾岛北缘。表层黑潮在台湾北缘不存在明显入侵,在陆坡东向转向附近则以气旋式环流入侵至陆架以上。此外,上升流主要位于陆坡坡度最大的区域,且黑潮次表层水的涌升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路径,分别位于台湾岛以北的100m与200m等深线之间以及东向转向的陆坡区域。在上层,平流作用是上升流产生的主要机制;而在近底层,平流作用与底摩擦都对上升流有贡献。
- 刘晓辉连涛
- 关键词:上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