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雨声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3篇艺术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艺术
  • 5篇现象学
  • 4篇通感
  • 2篇现象学阐释
  • 2篇美学
  • 2篇抽象艺术
  • 1篇当代艺术
  • 1篇读解
  • 1篇叙事
  • 1篇序言
  • 1篇研究基金
  • 1篇仪式
  • 1篇艺术理论
  • 1篇艺术美
  • 1篇艺术美学
  • 1篇艺术批评
  • 1篇艺术通感
  • 1篇艺术真理
  • 1篇艺术终结
  • 1篇艺术终结论

机构

  • 4篇苏州科技学院
  • 3篇浙江大学
  • 3篇苏州科技大学

作者

  • 9篇廖雨声
  • 2篇苏宏斌

传媒

  • 1篇艺术生活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美与时代(美...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 1篇陕西学前师范...
  • 1篇苏州科技大学...

年份

  • 3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作为原初感觉的通感——艺术通感的现象学解释
2015年
无论是在身体经验还是文学艺术表达中,通感一般都被看作是一个非常规的现象。但是现象学研究发现,原初的感知都是通感,因而它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身体在进行感知的时候各个器官并非决然独立,而是协同运作的,身体经验是艺术通感的重要来源和依据。艺术通感展现的是艺术家的一种原初感觉。对艺术通感的现象学阐释有助于揭开它被科学和功利所遮蔽的特性,恢复其完整感知能力的真实面目。
廖雨声
关键词:通感现象学
审美直观与艺术真理——“艺术终结论”的现象学解读被引量:4
2014年
"艺术终结论"是困扰整个西方艺术史的一个理论难题,柏拉图、黑格尔和阿瑟·丹托分别是其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代表。我们认为,"艺术终结论"在西方之所以一再出台,是因为西方思想总是固守着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以至于无法真正确立艺术的真理性。为此,我们主张用直观的一元论来取代感性和理性的二元论,把直观确立为唯一本源性的认识能力,感性和理性则是从直观分化和发展而来的衍生物。其中,直观是一种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理性是把直观到的本质加工成概念和知识体系的能力,感性则是把本质以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能力。由此出发,我们把直观而不是感性看作艺术的本质,认为直观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基础,感性则只是再现性和具象性艺术的特征。因此,艺术在真理的谱系上处于本源性的地位,哲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艺术。只要人类还保持着对于真理的追求,艺术就永远不可能终结。
苏宏斌廖雨声
关键词:感性具象艺术抽象艺术
论《喧哗与骚动》中的知觉叙事
2018年
《喧哗与骚动》前三个部分分别呈现了班吉、昆丁和杰生三兄弟各具特色的知觉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知觉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班吉具有敏锐的嗅觉以及通感能力;昆丁活跃的感知指涉着传统的南方秩序、名誉、伦理和道德;杰生的知觉体验则只剩下无休止的神经性头痛。三兄弟的感知能力呈现出一种越来越迟钝与麻木的趋势。知觉现象学认为,知觉是意义的来源,情感、理性与价值世界奠基于其上。班吉的感知渗透着情感的力量,其通感能力意味着他具有原初的感知能力;昆丁的感知则被道德、名誉所绑架;杰生仅剩的痛觉来源于他不停的算计和对这个世界无限的恨。从班吉到杰生的知觉的变化,意味着现代人性的异化与退化。
廖雨声
关键词:福克纳知觉人性
试论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通感意象的现象学阐释被引量:2
2013年
通感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通感所产生的意象。所谓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是指这种意象在存在方式上介乎于其他存在物之间。通感意象的"间体"特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第二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其他意象之间,具有某种"意象间性"。前者是一切意象的共同特征,后者则是通感意象的特定属性。通感意象之所以具有这种"间体"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是创作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这种意向性活动,既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发生在各种感知经验之间,由此产生了通感意象的独特本质。
苏宏斌廖雨声
关键词:通感意向性
抽象艺术的通感表达——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现象学阐释被引量:6
2014年
康定斯基对抽象绘画中的通感问题进行了探索。在他看来,通感是心灵作用下的感觉相通。艺术根源于人的心灵,因此,探索艺术中的通感问题自然成了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应有之义。康定斯基在他的艺术理论中建构一套抽象艺术的通感语言体系。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但是色彩、声音、线条、触觉等这些因素由于通感的存在而实现相互沟通,因此艺术之间的交融是可能的。康定斯基在通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未来艺术"观念。在现象学看来,灵与肉并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地统一在身体——主体中,它先于主客的分裂。知觉是身体的本源性体验,感官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由于身体原初的统一性,通感就成了身体——主体的原初性体验。艺术所关注的就是这种原初性的通感体验,把这种原初状态仅仅理解为心灵的体验是不够的,因为体验根源于身体——主体与世界的相互交流。
廖雨声
关键词:抽象艺术通感综合艺术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现象学
自然美学在美学教材中的地位反思被引量:2
2016年
传统的美学教材相对集中地关注到艺术美学,把艺术看作是探讨美学各种问题的核心领域甚至唯一领域,自然美学则比较少。自然美学的推进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这种状况,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学教材中自然美学的地位。这两种美学形态存在着重大的区别,我们应该将自然美学融入审美知觉论、审美体验论、审美形态论和审美教育论等美学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构建相对合理的美学教材体系。
廖雨声
关键词:自然美学艺术美学美学教材
存在论现象学的知觉转向——《知觉现象学》“序言”读解
2016年
胡塞尔最得意于自己开创的意识现象学中对意识的精妙分析,但是这种分析几乎很少在他的后来者中得到继承。现象学在海德格尔和萨特那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与存在主义哲学的结合,发展成了存在论现象学。梅洛一庞蒂继承了海德格尔的路子,“他的思想贡献主要在于继海德格尔和萨特之后,
廖雨声
关键词:《知觉现象学》存在论读解序言存在主义哲学胡塞尔
“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学术研讨会暨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基金捐赠仪式会议综述
2018年
2018年6月30日,'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学术研讨会暨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基金捐赠仪式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举行。学者们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当代中国的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心象艺术的阐释与批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同时,会议还举行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基金捐赠仪式。
廖雨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
论通感意象的内在结构
2018年
通感意象是文学作品中使用通感修辞形成的意象。它由语言结构、间体结构和意义结构三个层次构成,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通感由于通感意象的由浅到深的结构层次而实现其美学效果。语言结构是指文学表达中感觉表象相互挪用形成的意象结构;间体结构是指其中的感觉表象之间并无主次关系,它们相互之间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意义空间。正是间体结构使得通感区分于比喻与拟人,同时还将通感导向了一个多维、立体的意义世界。
廖雨声
关键词:通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