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浩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建筑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流态
  • 3篇固化土
  • 2篇挡土
  • 2篇挡土墙
  • 2篇冻融
  • 2篇冻融循环
  • 2篇灾害
  • 2篇山洪
  • 2篇山洪灾害
  • 2篇水稳定性
  • 2篇强风化岩
  • 2篇洪灾
  • 2篇红砂岩
  • 2篇风化岩
  • 1篇地震土压力
  • 1篇冻融循环作用
  • 1篇压强度
  • 1篇易发区
  • 1篇优化算法
  • 1篇预拌

机构

  • 8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兰州城市学院
  • 1篇甘肃西部岩土...
  • 1篇甘肃第六建设...

作者

  • 8篇王浩
  • 4篇朱彦鹏
  • 2篇王永胜
  • 2篇牛全福
  • 2篇刘博
  • 1篇王浩
  • 1篇董建华
  • 1篇张媛
  • 1篇李磊
  • 1篇王刚

传媒

  • 2篇水利与建筑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工业建筑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振动与冲击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红砂岩浮力折减系数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地下结构受到水浮力作用的问题随着地下空间高度的利用开发日益突出。为解决地下空间结构抗浮与工程投资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地区红砂岩地基浮力折减系数进行研究。模型试验选取红砂岩的渗透系数k为6.67×10^(-4) cm/s、孔隙率n为0.312、干密度ρd为1.76 g/cm^(3),试验得出的浮力折减系数是0.4690时,对红砂岩浮力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红砂岩浮力折减系数为0.4684,模拟值与试验值较为接近,说明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合理、有效。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兰州地区深基坑开挖、设计等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黄瑞张孝斌朱彦鹏赵小明王浩
关键词:弱透水层模型试验数值模拟
强风化岩流态固化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2024年
为解决生态环境与工程投资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兰州某回填工程为依托,将开挖出的强风化岩与湿陷性黄土混合后添加适量的水泥、膨润土和泵送剂进行改良后作为流态填充材料,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不同配比的强风化岩流态固化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得到各因素最佳配比,分析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大小,并研究强风化岩流态固化土的水稳定性和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对抗压强度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水泥,黄土次之;各因素对抗压强度影响的大小排序依次为:水泥掺量→黄土掺量→膨润土掺量→强风化岩粗骨料掺量→强风化岩细骨料掺量→泵送剂掺量。改良试样浸水后抗压强度随养护龄期增长下降幅度逐渐趋于平缓,说明其水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易发生硅含量损失,且改良试样的强度性能与硅元素有关。
张鑫吉海峰金生莲朱彦鹏王浩黄安平
关键词:强风化岩抗压强度水稳定性冻融循环
基于湿陷性黄土-红砂岩集成流态固化土抗冻性试验研究
2024年
冻融循环作用是造成土体力学性能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湿陷性黄土-红砂岩集成流态固化土的强度特性,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流态固化土进行力学试验和电镜扫描试验,分析在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配比的流态固化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及能量耗散机理。结果表明:红砂岩掺量、含水率和水泥掺量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对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不同,掺入红砂岩可有效提高流态固化土的抗压强度;抗压强度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符合递减型指数函数关系;弹性模量、质量、黏聚力、内摩擦角及应变能密度等主要力学指标则随红砂岩掺量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不同的降低规律;结合电镜扫描结果分析了冻融损伤后流态固化土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指出冻融循环作用可改变由红砂岩颗粒构建的骨架结构,阐明了冻融循环作用下流态固化土能量耗散的机理。
朱彦鹏吕玉宝房光文王浩张志琦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红砂岩冻融循环作用
基于FFPI模型的甘肃陇南山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被引量:5
2023年
山洪是山区小流域由强降雨引发的突发性、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对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形成极大威胁。以往的研究多基于单沟或小流域尺度、采用成熟的评估体系和模型。如何在地形多样、地质结构复杂的山区评估山洪灾害仍需进一步探索。以山洪灾害频发的甘肃陇南山区为例,引入山洪潜在指数(flash flood potential index,FFPI)构建评价体系和框架。首先选取坡度、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度,结合层次分析法与信息熵综合定权构建了研究区山洪潜在指数FFPI的空间分布;其次引入0~24 h累计最大降雨量、雨季日均降雨量和汇流累积量作为驱动因子,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为承灾体,分别获取研究区山洪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空间分布,并与该区历史山洪灾害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耦合FFPI模型对甘肃陇南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的准确率较高,有95.77%的历史山洪灾害数据分布于中、高和极高风险分区。从行政区划分析,研究区山洪灾害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武都区的汉王镇、成县、康县部分地区,占比分别为31.5%、28.3%和18.1%;低风险区位于礼县、舟曲县和文县部分区域,占其县区比例分别为18.9%、18.4%和13.6%。从流域范围分析,研究区山洪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山区地势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为发达的河流下游地区,低风险区主要集中于地势较高的西部和北部,评价结果与研究区调查的山洪灾害实际情况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陇南山区山洪灾害防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牛全福熊超雷姣姣王浩王浩刘博
关键词:山洪灾害
强风化岩流态固化土压缩特性正交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快速实施,地下工程越来越多,为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工程造价,将开挖出的强风化岩进行破碎后,掺入一定比例的黄土、水泥、膨润土和泵送剂进行固化改良作为流态填筑材料。以西北地区某基坑回填工程为依托,通过正交设计,对不同配比的流态固化土进行压缩特性试验研究,得到各因素的最优配比,分析了强风化岩流态固化土压缩模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大小,并对强风化岩流态固化土的微观变化机理和水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压缩模量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泵送剂,其次是强风化岩粗骨料掺量;各因素掺量对压缩模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泵送剂→强风化岩粗骨料→膨润土→水泥→黄土→强风化岩细骨料;改良试样浸水后压缩模量随龄期增长,下降幅值逐渐减小,表明其水稳定性和整体性能显著提高;通过微观分析得到泵送剂掺量为0.4%时,试样胶结性能较好。研究结果对评价强风化岩作为流态填筑材料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彦鹏王浩王浩刘东瑞吕玉宝
关键词:强风化岩正交试验水稳定性
基于MaxEnt结合粒子群优化的陇南市山洪灾害空间分布预测研究
2024年
山洪是山区河道水位突然上涨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具有瞬时性、破坏性大等特点。近年来,甘肃省陇南市山洪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该区域进行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刻不容缓。运用MaxEnt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基于调查的834个山洪灾害点和与灾害相关的32个致灾因子,在探讨主要致灾因子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区山洪灾害易发性评价,并结合当前(2021—2040年)和未来(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4期气候数据的不同情景模式,预测了该区研究期间山洪灾害潜在易发区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各期研究结果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85,表明所提方法的研究结果精度较高;研究区的主要致灾因子为最干月降水量、昼夜温差月均值、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暖月最高温、土地利用、距河流的距离、土壤质地、剖面曲率、海拔、地形起伏度;研究区不同时期山洪灾害中高易发区集中分布于武都区、文县和宕昌县部分地区,与当前时期相比,未来3个时期的模拟结果均体现为减少趋势。
王浩牛全福刘博刘博王刚王刚
关键词:粒子群优化算法MAXENT山洪灾害易发区致灾因子
基于拟动力分析法的刚性挡土墙地震被动土压力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滑动楔体极限平衡理论,考虑地震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对于地震作用下挡土墙的被动土压力进行了拟动力分析,得到了地震作用下被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填土表面坡脚、土体内摩擦角、挡土墙与填土界面摩擦角对于地震土压力系数以及破裂角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土压力系数与破裂角大小随着表面坡脚、填土内摩擦角以及挡土墙与填土界面摩擦角的变化呈一种非线性的变化情况。
王浩王永胜李磊
关键词:刚性挡土墙
挡土墙地震土压力的拟动力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基于均匀土层剪切梁理论建立了边坡水平地震动力运动方程,得到了边坡坡后土体的水平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将水平加速度应用到挡土墙地震土压力拟动力分析中,对坡体刚性假定和加速度沿坡高恒定的不足进行了改进,推导出主动、被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墙后填土面倾角、填土内摩擦角、挡墙与填土界面摩擦角对于总土压力大小的影响,并与传统的拟静力法和拟动力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地震土压力随着时间呈一种类似正弦或者余弦状波动;随着墙后填土面倾角增大挡土墙地震总主、被土压力的也呈逐渐上升趋势;随填土内摩擦角、以及挡土墙与填土界面摩擦角的增大挡土墙地震总主动土压力逐渐减小,而被动土压力则随之增大;传统的计算方法由于计算值偏小而不安全。
王浩董建华王永胜张媛
关键词:挡土墙地震土压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