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兵

作品数:27 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0篇地震
  • 12篇重力场
  • 8篇震前
  • 7篇地震前
  • 7篇重力场变化
  • 6篇断裂带
  • 6篇裂带
  • 5篇断层
  • 5篇形变
  • 5篇跨断层
  • 4篇M
  • 3篇地震前后
  • 3篇地震预测
  • 3篇鲜水河断裂
  • 3篇鲜水河断裂带
  • 3篇观测数据
  • 2篇等值线
  • 2篇地壳
  • 2篇地壳形变
  • 2篇动态演化特征

机构

  • 27篇四川省地震局
  • 7篇中国地震局
  • 4篇云南省地震局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中国科学院精...

作者

  • 27篇郑兵
  • 15篇苏琴
  • 13篇马伶俐
  • 10篇李菲菲
  • 7篇王双洪
  • 6篇蒲晓霞
  • 6篇易天阳
  • 4篇王青华
  • 4篇郝洪涛
  • 4篇杨永林
  • 4篇杨洋
  • 4篇王伟力
  • 3篇胡敏章
  • 3篇向平
  • 3篇王兰
  • 3篇祝意青
  • 2篇李辉
  • 2篇赵云峰
  • 2篇刘芳
  • 2篇罗海元

传媒

  • 8篇四川地震
  • 7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震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地震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RACE卫星和地表流动重力的汶川M_(S)8.0地震前重力时空变化
2021年
利用GRACE卫星重力场模型和地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计算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发生前6年的重力变化,对卫星和流动重力段差结果与卫星重力反映的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GRACE卫星重力段差受滤波半径影响显著,与地表流动重力观测结果相比,在重力变化数值上差异较大,在变化率上较为一致;②在汶川地震孕育阶段,川滇地区重力等值线呈“增大—减速增大—减小”的特征,震前2年形成近似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的重力变化梯度带。
王伟力郑兵郑兵曾涛曾涛马伶俐马伶俐
基于跨断层形变资料的地震预测效能回溯性分析——以鲜水河断裂带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对1990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鲜水河断裂带的跨断层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结合该时段内的历史震例( M≥6.0) ,根据水平形变速率合成结果追溯了几次震例的特征,同时利用R值评分标准采用速率差分方法对统计检验和模拟检验结果进行回溯性分析,并对水平形变单测项按12个月窗长进行预测效能分析. 结果表明:由于鲜水河断裂带的震例和测项较多,并积累有丰富的跨断层资料,所以从目前已有的震例分析来看,从水平速率合成结果可以看出在多次地震前都会出现显著的速率增强或者速率减弱变化特征. 通过开展预测效能回溯性分析进行震例总结所提取的预测指标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马伶俐洪敏彭丽媛李菲菲郑兵白云波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
巴塘6.7级地震和雅江6.0级地震前后三叉口地区重力场变化情况被引量:1
2006年
三叉口地区在1989年巴塘6.7级地震和2001年雅江6.0级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显示该地区的地应力呈聚集状态,能量的释放较少;在震后重力场变化显示该地区的地应力呈释放状态,有较大的能量释放。
郑兵苏琴向平王兰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地应力
鲜水河断裂带形变累积率及其效能评价被引量:1
2005年
对沿鲜水河断裂带布设的跨断层形变测点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累积率进行了计算,根据结果分析了该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发生中强地震前的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效能评价.其结果表明:在鲜水河断裂带上每次地震前震源体附近断层都有一个形变累积率绝对值减小过程;沿鲜水河断裂带如果形变累积率出现低值异常,则未来1~1.5年左右的时间内其附近区域100~300 km范围内将有5.0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可能;且垂直形变累积率预报效能优于水平形变.
苏琴杨永林郑兵王兰向平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
4·20芦山7.0级地震预测思路及过程回顾被引量:31
2014年
2013年"4.20"芦山7.0级地震前,四川跨断层形变资料在紧邻发震断裂的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出现了偏离正常背景的长、中、短期异常,长期异常以断层张性活动为主,中短期以趋势转折为主,短期则以鲜水河中北段压性活动为主,且据此做出了较准确的短期预测。文中将对该次地震的预测思路及过程进行回顾,展示长、中、短期预测依据及过程,为未来强震的短期预测总结经验。分析结果认为:1)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的突变加速异常对强震发生的时间有着较好的短期预测意义;2)综合利用跨断层前兆异常出现的时序特征、流动重力高梯度带及差异性变化进行分析,提取其异常交会部位,对强震的发生地点有着较好的预测效果;3)跨断层形变异常持续时间的统计对于强震发生的震级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从断层活动特性来看,"4.20"芦山地震前,巴颜喀拉块体向SE的运动速率可能大于川滇块体东边界,导致龙门山北段、鲜水河中北段、则木河断裂带断层挤压推拉活动加剧,龙门山南段、安宁河北段"闭锁",各个断层活动方式产生明显差异,但又相互牵制、相互调整,并在运动形式上相互转换,从而使高原与盆地过渡地带的脆性岩层产生破裂,发生强震。
苏琴杨永林郑兵王双洪李菲菲刘冠中
关键词:跨断层形变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与震前重力变化被引量:12
2021年
本文综合利用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SIO V15.1地形和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研究2021年玛多M 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和震前重力变化特征.首先,基于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震中及周边地区(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和挠曲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T_(e)为0~100 km,横向差异明显,且与块体构造关系密切.巴颜喀拉块体以北的柴达木块体T_(e)值高达50~80 km,以南的羌塘块体大部分区域的T_(e)大于20 km,五道梁以南出现局部大于30 km的高值区,玉树—德格地区出现局部大于40 km的高值区.巴颜喀拉块体T_(e)为0~20 km,较其南北块体明显偏小,更易于发生形变,从而在南北“夹持”下发生物质东向运动,是青藏高原中部物质东流的主要区域.地震易发生在岩石圈强弱变化的过渡地带(T_(e)变化梯度带),以及T_(e)较小区域的断裂带上.本次地震即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T_(e)低值区,震中附近有效弹性厚度约为15 km.震前流动重力变化分析表明,2015年以来3~5年的累积重力变化自西向东呈负-正-负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大致以震中为界形成了垂直于断裂带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主要反映了震前青藏高原物质东流过程中出现的深部构造运动态势.2018年以来的重力变化主要呈围绕震中形成西正-东负的弱区域性变化特征,显示震中地区已处于高应力应变的“固化”状态,地震即发生在重力变化零值线拐弯部位.
胡敏章郝洪涛郝洪涛赵云峰刘金钊赵云峰刘金钊郑兵张新林王嘉沛张毅尹鹏吴云龙韦进汪健
关键词: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重力场变化
从重力场变化看攀枝花6.1级地震与宁蒗、盐源交界5.7级地震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利用攀枝花和西昌地区2002—2012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重力场动态图像和部分重力点值时序变化图像。通过分析重力场变化,研究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与2012年宁蒗、盐源交界5.7级地震之间的关系,得出攀枝花6.1级地震使攀西地区构造活动加强,较强的构造活动使2012年宁蒗、盐源交界5.7级地震孕育和发生以及地震孕震过程和临震前重力场变化与攀枝花6.1级地震前的变化具有相似性的结论。
郑兵蒲晓霞马伶俐杨洋易天阳李菲菲苏琴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孕震过程
关于相对重力测量数据处理的探讨
2023年
按照《地震重力测量规范》相关理论和细则,对目前所采用的“重力测量电子记簿系统”数据处理软件存在、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如仪器高改正、段差计算、环闭合差计算等进行讨论。
易天阳郑兵李亚伦温军军易松泉张稔
关键词:潮汐改正
滇西地区近期重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
2013年
对2010—2012年川滇西部地区流动重力资料进行统一处理,得到区域重力场变化图象,并以此为基础研究2012年宁蒗-盐源5.7、彝良5.7级地震与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关系。结果显示:震区局部重力场在两次地震前均出现了快速、大幅的上升变化,在约一年的时间内增加了约60×10 nms-2的重力变化量。
郑兵王双洪王青华杨洋易天阳马伶俐蒲晓霞蒋海涛
关键词:断裂带区域重力场区域应力场地震
基于重力数据的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及四川泸定M_(S)6.8地震预测被引量:1
2023年
2022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接连发生多次6级强震.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和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左旋走滑型地震均造成了显著的财产损失,后者更造成了百余人伤亡.地震前,依据中国地震局在两震中周边地区观测的重力数据获得了区域重力变化.结合此前多个典型地震前重力变化,该变化可能表明2021、2022年在青海门源、四川泸定及其附近地区会发生强震.两次地震实际震中与不同年度预测的地震危险区中心距离均不超过55 km.这两次地震前地表重力正、负变化均围绕震中相间出现,重力变化总体呈现四象限分布特征,且震中破裂区处于重力无变化区域.两次地震前重力变化与震源机制对比表明:四象限重力变化分布的正变化区对应于震源机制显示的压缩区、重力负变化区对应于震源机制显示的膨胀区.该发现有助于地震前兆理论的发展.
赵云峰祝意青祝意青郑兵郑兵刘芳毛经伦孙和平
关键词:地震预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