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雯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侵染
  • 2篇侵染过程
  • 2篇香蕉
  • 2篇枯萎
  • 2篇枯萎病
  • 2篇基因
  • 1篇蛋白
  • 1篇研究生科研
  • 1篇研究生科研能...
  • 1篇研究生科研能...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生理小种
  • 1篇同源
  • 1篇同源基因
  • 1篇组织学
  • 1篇相关基因
  • 1篇香蕉枯萎病
  • 1篇香蕉枯萎病菌
  • 1篇香蕉枯萎病菌...

机构

  • 3篇海南大学
  • 3篇中国热带农业...

作者

  • 4篇郑雯
  • 3篇金志强
  • 2篇王家保
  • 1篇马蔚红
  • 1篇李焕苓
  • 1篇殷晓敏
  • 1篇张建平
  • 1篇曾会才
  • 1篇徐碧玉
  • 1篇张永丽

传媒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热带农业工程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荔枝果皮2个POD同源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酶活测定被引量:5
2011年
根据荔枝果皮cDNA文库,克隆到荔枝果皮的2个过氧化物酶基因,分别命名为LiPOD1和LiPOD2。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iPOD1的ORF全长为1 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LiPOD2的ORF全长为990 bp,编码329个氨基酸。Blast分析表明,LiPOD1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橡胶、毛果杨、甘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分别为87%、84%、81%;LiPOD2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棉花、胡麻、紫花苜蓿、拟南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分别为88%、87%、85%、81%。保守结构域的分析表明,LiPOD1、LiPOD2基因均含有过氧化物酶完整的保守结构域,包括血红结合位点、活性位点、底物结合位点、钙离子结合位点。荔枝果皮褐变指数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常温贮藏过程中均呈增加的趋势。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验证这2个基因在荔枝果皮褐变衰老过程中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郑雯张永丽王家保金志强
关键词:荔枝果皮褐变指数POD活性
科研平台建设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2
2009年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目前生物学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以科研平台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为目标,重点探讨科研平台在该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生基本技能获得及提高与平台建设之间的相关性,为探索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的科研平台模式及其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郑雯张建平金志强
关键词:科研平台建设
香蕉枯萎病菌侵染香蕉根系的组织学过程被引量:19
2011年
为探明香蕉枯萎病菌侵染香蕉根系的过程,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 race 4 tagg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FOC4),接种香蕉根系以观察病原菌侵染香蕉根系的组织学过程。结果表明,接种1 d后病原菌以菌丝体、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的形式附着于根系表皮细胞,优先沿细胞胞间层生长。接种7 d后,观察到病原菌以菌丝体、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的形式直接侵染维管束,在维管束内以两种方式扩展繁殖,一种在维管束内横向扩展,菌丝体随机分支,逐步形成网状分布;另一种是菌丝体在维管束内纵向生长,倾向于呈束状沿维管束单侧生长繁殖,形成大量菌丝体。本研究首次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观察并分析了GFP-FOC4侵染香蕉根系的过程,为研究香蕉枯萎病菌的致病过程机理提供参考。
殷晓敏徐碧玉郑雯曾会才马蔚红王家保李焕苓金志强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侵染过程绿色荧光蛋白
香蕉与枯萎病病程相关基因的鉴定
香蕉枯萎病又称香蕉镰刀菌枯萎病、香蕉巴拿马病,俗称香蕉黄叶病。香蕉枯萎病是一种土传性的维管束病害,可以通过病苗、病土、带菌耕作工具、灌溉水等途径传播。自1874年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以来,已经在中、南美洲、亚洲等世界各国发生...
郑雯
关键词:枯萎病侵染过程半定量RT-PCR病程相关基因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