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琳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孟加拉湾
  • 2篇成矿
  • 1篇大洋
  • 1篇大洋多金属结...
  • 1篇等深流
  • 1篇地层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模拟
  • 1篇地热异常
  • 1篇地温梯度
  • 1篇东太平洋
  • 1篇多金属结核
  • 1篇亚洲季风
  • 1篇上新世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地层
  • 1篇热储
  • 1篇热异常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5篇吴琳
  • 2篇方念乔
  • 2篇汪珊
  • 2篇张宏达
  • 1篇刘荣梅
  • 1篇陈萍
  • 1篇石峰
  • 1篇张振芳
  • 1篇李向全
  • 1篇武强
  • 1篇杨澍
  • 1篇张宏达
  • 1篇王建乔
  • 1篇郭振中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洋多金属结核的成矿作用和模式被引量:3
2006年
以成矿作用反应场中的成矿物质和成矿环境为切入点,指出洋底水-沉积物界面附近形成了金属垒、碱性垒和氧化垒的垒群带以及矿物的沉析带;溶解态成矿金属的存在形式除Fe主要呈高价态外,Mn、Cu、Ni、Co均呈低价态;洋底沉析的矿物有赤铁矿、针铁矿、石英、硅酸盐类和碳酸盐类矿物。成矿溶液中存在富含Mn、Fe的胶体和微粒,其Mn、Fe含量比溶解态的高出百倍至千倍,Cu、Ni、Co含量也以增高为主。南极底层流的供氧使表层沉积物均呈浅黄、黄褐、褐色系列色调,并且成矿溶液呈低温、弱碱性、强氧化环境。在构筑成矿金属运聚和分异的动态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氧化、胶体化学和生物化学是结核生成的作用链,归纳为以洋底垒群带和矿物沉析带的复合带为背景、胶体化学作用为主导、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叠加的外生成因水下沉析的结核成矿模式。
张宏达汪珊武强吴琳李向全
关键词:多金属结核成矿作用成矿模式东太平洋
孟加拉湾深海记录中的等深流活动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初探被引量:13
2002年
实地观测和对沉积记录的研究表明 ,孟加拉湾存在强大的等深流活动 .通过采自孟加拉深海扇东部和中部的 3支活塞岩心的沉积学研究表明 ,那些氧化色彩强烈、钙质生物壳体溶蚀严重、不存在粒序层理的粉砂质薄层实际上是等深积作用的产物 .源自两极的等深流是全球温盐循环系统的关键组分 ,它们在过去 15 0ka的历史中曾经多次得到强化 ,不仅对研究区的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可能作为纽带 ,加强了低纬地区与极区在气候意义上的遥相关 .等深流的强化与冰川旋回之间似乎不存在密切关联 ,氧同位素第 3 ,4,5期内均可发现明显的强化记录 .关于强化的控制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
方念乔陈萍吴琳石峰
关键词:等深流孟加拉湾古环境
海洋软泥水成矿金属组分存在形式及其溶解—沉淀的定量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依据溶液化学平衡反应模型理论,对海盆和洋盆软泥水的成矿金属组分存在形式及其溶解-沉淀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软泥水中除Fe存在部分高价态外,Mn、Cu、Ni、Co均以低价态的形式存在,它们不可能通过化学沉淀作用生成以高价态锰矿物为主的结核。实验证明Mn、Fe主要以胶体和微粒形态存在,其浓度比溶解态的浓度要高出百倍至千倍。这些胶状的金属微粒直接参与了结核的生成。胶体化学作用是结核生成的主要成矿作用。
吴琳汪珊张宏达郭振中
关键词:地球化学模拟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
淄博市张店南部地热异常成因被引量:3
2005年
通过研究井温曲线类型,确定研究区纯传导地温梯度为2 5℃100m;结合各单井地温梯度,圈定了地热异常区域;揭示了该区地热异常具有下段以对流为主、上段以传导为主的特点。通过热水水化学和同位素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热水赋存于断裂裂隙系统中,且沿断裂裂隙垂向运动十分强烈。
杨澍张宏达李卫中吴琳
关键词:地热异常地温梯度热储
孟加拉湾东经90°海岭中上新世以来沉积记录及亚洲季风被引量:8
2004年
利用古生物地层学、碳酸盐地层学、X射线粉晶衍射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东经 90°海岭上的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综合研究 .在此基础上 ,以陆源物质的粒度为切入点对该区的沉积作用、沉积物来源及其可能的搬运机制进行了探讨 ,对过去有关研究区陆源物质的源区和搬运方式作了补充 .陆源物质的粒度可作为东南季风或赤道东风的替代性指标 ,其变化不仅反映源区的火山活动情况 ,而且指示了风力的强弱 .陆源物质的多少则主要取决于青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陆的剥蚀情况和地表径流的强弱 .二者之间通过高原隆升及其引发的环境效应联系起来 .
张振芳方念乔吴琳王建乔刘荣梅
关键词:碳酸盐地层亚洲季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