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鹏

作品数:371 被引量:3,934H指数:31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8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18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0篇农业科学
  • 30篇环境科学与工...
  • 25篇水利工程
  • 19篇经济管理
  • 19篇生物学
  • 19篇天文地球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电气工程
  • 5篇自然科学总论
  • 5篇理学
  • 3篇建筑科学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93篇土壤
  • 34篇植被
  • 32篇径流
  • 32篇黄土高原
  • 29篇土地利用
  • 28篇水土
  • 27篇降雨
  • 21篇坡面
  • 20篇水土保持
  • 19篇流域
  • 19篇模拟降雨
  • 18篇小流域
  • 16篇草原
  • 14篇有机碳
  • 14篇生态
  • 14篇降雨条件
  • 13篇地下水
  • 13篇水分
  • 10篇地形
  • 9篇模拟降雨条件

机构

  • 22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22篇中国科学院
  • 58篇中国农业科学...
  • 48篇西北农林科技...
  • 21篇贵州大学
  • 12篇山东省水利勘...
  • 11篇南京大学
  • 10篇华中农业大学
  • 10篇西藏农牧学院
  • 10篇水利部黄河水...
  • 8篇绵阳师范学院
  • 7篇贵州科学院
  • 5篇华南农业大学
  • 5篇甘肃农业大学
  • 5篇内蒙古农业大...
  • 4篇国土资源部
  • 4篇黄河水利科学...
  • 4篇天津农学院
  • 4篇西华师范大学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371篇李鹏
  • 188篇李占斌
  • 27篇杨婷婷
  • 26篇鲁克新
  • 26篇吴新宏
  • 24篇徐国策
  • 23篇于国强
  • 19篇刘济明
  • 17篇郑良勇
  • 16篇高海东
  • 16篇颜强
  • 15篇朱冰冰
  • 15篇邹兵华
  • 14篇薛萐
  • 14篇池馨
  • 13篇张晓庆
  • 13篇石红霄
  • 12篇陈磊
  • 12篇王添
  • 11篇任宗萍

传媒

  • 36篇水土保持学报
  • 31篇水土保持研究
  • 2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7篇水土保持通报
  • 14篇西北农林科技...
  • 14篇西安理工大学...
  • 8篇应用基础与工...
  • 7篇生态学报
  • 7篇地理学报
  • 7篇土壤学报
  • 7篇中国水土保持...
  • 7篇水资源与水工...
  • 5篇干旱区资源与...
  • 5篇长江科学院院...
  • 5篇贵州农业科学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人民黄河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湖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7篇2018
  • 23篇2017
  • 39篇2016
  • 18篇2015
  • 29篇2014
  • 33篇2013
  • 31篇2012
  • 30篇2011
  • 29篇2010
  • 44篇2009
  • 27篇2008
  • 16篇2007
  • 5篇2006
  • 14篇2005
  • 6篇2004
  • 7篇2003
3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侵蚀环境撂荒地植物群落恢复动态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以侵蚀环境不同退耕撂荒年限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分析植物恢复过程。结果表明:植物群落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退耕撂荒年限的增加,恢复演替的推进逐渐增大;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撂荒年限呈正相关,而群落优势度指数与撂荒年限呈负相关;物种多样性指数能极好地反映群落物种丰富度,并能客观表达物种的动态变化,其演变呈升—降—升的趋势,退耕撂荒3、10和25 a左右时为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高峰。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群落生物量、覆盖度和优势度关系密切,随着退耕撂荒地植被恢复演替的进展,植被结构稳定性呈阶梯式增强,从而为侵蚀环境生态恢复提供了基础保障。
薛萐李占斌戴全厚李鹏刘国彬翟胜
关键词: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植物群落
模拟降雨条件下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面径流磷素流失特征被引量:6
2013年
基于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径流流失过程和壤中流产流特征,阐明不同土地利用对坡面径流磷素流失的调控机理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坡面地表径流产流量表现为大雨强>中雨强>小雨强,套种小区较玉米小区能平缓地表径流过程,且能够减小中小雨强下的地表径流量。玉米小区和裸地小区在小雨强下的坡面径流磷素浓度均值相对高于大中雨强下的径流磷素浓度均值,径流磷素浓度均值在小雨强时表现为裸地小区>玉米小区>套种小区,套种小区能降低小雨强下的径流磷素浓度。玉米小区和裸地小区的壤中流磷素浓度均值在小雨强时均大于大中雨强下的壤中流磷素浓度均值;在不同雨强下,地表径流中磷素的流失量远大于壤中流磷素的流失量。玉米小区和裸地小区的磷素流失总量均随降雨强度的减小而降低,在相同雨强下,玉米小区的磷素流失总量总体大于裸地小区的磷素流失总量。
徐国策李鹏成玉婷靳宇蓉王琦
关键词:模拟降雨磷素坡面
黄土区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产沙试验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降雨及径流所引起的水力侵蚀产沙问题,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下不同下垫面降雨侵蚀产流、产沙、入渗等的相关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雨强90mm/h时,原生地径流量最大,达到28.4L/min,林草地径流量最小,在4.1~7.6L/min之间波动,雨强120mm/h时规律保持一致,原生地达到36.05L/min,林草地为6.85~10.88L/min;产沙量规律为荒地最大,林草地最小,荒地在两种雨强下产沙量分别为45.77~252.94g和52.76~162.48g,林草地分别为2.82~6.99g和7.33~40.24g;入渗规律为林草地最大,原生地最小,其中小雨强时林草地入渗率为1.18mm/min左右,原生地为0.09mm/min左右,大雨强时林草地为1.42mm/min左右,原生地为0.12mm/min左右。这些规律之间均有很好的相关性,产沙量与径流量大时其入渗率就小。说明地表有植被覆盖时可以增大入渗率,减小径流,产沙量。雨强不同时其规律保持一致。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流域产流产沙过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可为相关的模型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支持,也可为今后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贾莲莲李占斌李鹏于国强陈磊
关键词:模拟降雨侵蚀产沙径流
丹江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总氮的空间分布被引量:39
2012年
在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利用网格状取样和典型样地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样采集,共计采样点268个,测定土壤0~40cm的总氮含量。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不同深度下土壤总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土层间土壤总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0~10cm(A1)、10~20cm(A2)和20~40cm(A3)土壤总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85、0.47和0.30g/kg。3个土层下,总氮的最优模型均为线性模型,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经Kriging插值分析,不同土层下土壤总氮的空间分布呈带状格局。ANOVA分析表明A1和A2层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总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土层下土壤总氮在不同坡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农地不同土层下土壤总氮含量与海拔、坡度和坡向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研究区0~40cm土壤总氮储量为562.37t,不同土地利用下0~40cm每平方米土壤总氮含量表现为林地>农地>草地,分别为0.343、0.299和0.289kg/m2。
徐国策李占斌李鹏黄萍萍龙菲菲
关键词:地形土地利用丹江流域
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材料覆盖对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被引量:7
2004年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对降雨入渗能力的影响 ,重点研究渗水地膜覆盖、海绵薄膜覆盖情况下径流量和水分入渗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渗水薄膜覆盖、海绵薄膜覆盖均能明显降低径流量 ,增加水分入渗速率 ,海绵薄膜覆盖和渗水薄膜覆盖 2 4 min内的累积径流量分别减少 6 3.94 %和 87.0 8%。
李丽霞郝明德李鹏李仲谨
关键词:模拟降雨径流量入渗率
利用SEBAL模型估算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流域蒸腾蒸发量——以韭园沟、裴家峁流域为例被引量:7
2012年
区域蒸腾蒸发量是重要的地表水分运动过程,水土保持措施改变了下垫面特征,从而影响了这一过程。为了揭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区域蒸腾蒸发特点,本文选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韭园沟治理流域以及其对比流域裴家峁,运用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SEBAL遥感模型,计算了不同下垫面的蒸散发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反照率多集中于0.1~0.2之间;不同水土保持治理度下的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特点;净辐射集中在400~800 W m-2,感热通量集中在50~200 W m-2之间,土壤热通量集中在100~200 W m-2之间;治理度高的韭园沟流域日蒸腾蒸发量略小于裴家峁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日蒸腾蒸发量顺序为坝地>果园及林地>草地>梯田>坡耕地。文章最后,作者从多个角度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表明SEBAL模型估算的流域蒸散发是可信的。
高海东李占斌贾莲莲李鹏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
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貌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0年
为了研究不同地貌部位(峁坡、沟坡、峁顶)和不同坡向(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在考虑不同地貌部位和坡向的基础上,选取样点49个,按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分层采集样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的均值为13.2 g/kg;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有机碳分布主要受降雨径流以及植物根系的影响;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的大小顺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相同地貌部位,阳坡,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均发生向下的淋溶迁移;相同坡向,峁坡和沟坡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基本一致。
张晓霞李占斌李鹏种益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坡向
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研究被引量:24
2012年
近年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已经成为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其在城乡统筹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已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江苏省为例,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迫切度、可行度两个方面共选取10个指标因子,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时序研究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进行两维图论聚类的空间分析,以便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作出安排,可为制定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以及确定、实施居民点整理项目提供决策依据。结果显示:江苏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得分区域分异明显,即从总体上看苏南优于苏中,苏中又优于苏北,从各县市分布来看,南京、常州、无锡等县市的整理时序优势较高,而泗洪、响水、灌云等县市的优势较低。同时,根据地域上的相似性,也形成了一些适宜进行规模整理开发的单元组合,如由高淳、溧水、溧阳等组成的地域单元。研究结论:结合指标评价和两维图论聚类分析进行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安排和整理分区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孙宇杰张宇辰李鹏费铮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理
内蒙古镶黄旗生态补偿政策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当前由于过度利用及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草原退化、沙化现象日益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居民生活水平遭遇严重考验。鉴于此,国家对草原生态治理及保护项目投入日益增多,各层面对于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及管理、实践都极为关注。本文通过查阅国内现有生态补偿机制原理与补贴政策,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为例,对当地草地资源及牧户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现有生态补偿机制是极为必要与合理的,但仍然需要加大补偿力度。在制定相应的草原生态补偿措施时,应重视社会经济条件对生态的影响,以保护和提高牧民的利益。
李鹏杨婷婷张晓庆吴新宏刘朋涛拾涛
关键词:草原生态补偿
黄河中游淤地坝工程可持续减沙途径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的减洪减沙作用十分显著,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降低趋势,如何实现淤地坝的可持续减沙作用值得探讨。以黄河中游淤地坝工程最多的黄河二级支流大理河流域为例,采用"水保法"计算了梯田、林地、草地、坝地四大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量,分析了淤地坝减沙总量及其变化过程,探讨了淤地坝工程实现可持续减沙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平均每淤1hm2坝地需要泥沙75 000t;要达到1km2流域面积发展坝地3.33hm2的目标,需要17a左右的时间;实现淤地坝可持续减沙作用的布坝密度为2.5座/km2;未来大、中、小型淤地坝的配置比例为1∶2.5∶5.5;进行坝系建设时应尽量采用自下游向上游的建坝时序。要实现黄河中游淤地坝的可持续减沙作用,应从坝地发展速度、布坝密度与大、中、小型淤地坝配比、建坝时序及坝体加高5大技术途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实施。同时,还应从淤地坝的后续建设、坡沟兼治、预防超标准洪水、明晰产权制度和加强管理养护等方面,完善并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尤其要重视淤地坝建设的相关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其科技含量。
冉大川李占斌罗全华李鹏田世民
关键词:淤地坝
共3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