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波

作品数:46 被引量:150H指数:7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军队“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1篇血清
  • 11篇纤维化
  • 11篇肝纤维化
  • 9篇血清学
  • 8篇乙型
  • 8篇神经网
  • 8篇神经网络
  • 7篇肝炎
  • 6篇网络
  • 5篇血清学指标
  • 5篇乙型肝炎
  • 5篇人工神经
  • 5篇人工神经网络
  • 5篇细胞
  • 5篇工神经网络
  • 5篇病毒
  • 5篇人工神经网
  • 4篇乙型肝炎肝
  • 4篇肿瘤
  • 4篇活检

机构

  • 30篇解放军第30...
  • 7篇解放军第三○...
  • 3篇解放军302...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广东省中山市...

作者

  • 45篇李波
  • 29篇毛远丽
  • 16篇李伯安
  • 12篇李筱涵
  • 9篇曲芬
  • 9篇马洪滨
  • 8篇孙志强
  • 7篇郭桐生
  • 7篇徐军
  • 7篇崔恩博
  • 6篇李永利
  • 6篇孙志强
  • 6篇郭静霞
  • 5篇刘立明
  • 5篇陈小倩
  • 4篇李小溪
  • 4篇刘佳
  • 4篇李小溪
  • 3篇王晗
  • 3篇史佳彬

传媒

  • 4篇传染病信息
  • 4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3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2012北京...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国外医学(临...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解放军检验医...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第二届中国病...
  • 1篇全军第十次传...
  • 1篇第18次全国...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6篇2003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清学指标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评价及神经网络纤维化诊断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对17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并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用于构建肝纤维化神经网络诊断模型。
李波孙志强李伯安陈小倩郭静霞赵静李筱涵毛远丽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组织活检
传染病信息查询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染病信息查询方法及系统,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迅速明确病原、浪费时间等问题而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包括获得传染病检测信息;在用户或用户程序与用于储存传染病检测信息的数据库之间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对数据库...
毛远丽李伯安李永利李波刘立明陈素明
文献传递
肝癌相关标志高尔基体蛋白GP73的基因序列克隆、表达、抗体制备及初步应用
目前肝癌的肿瘤标记物只有AFP应用的最广泛,此外在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良性病例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需要进一步寻找诊断肝癌的既敏感又特异的早期生物标记。从而及时治疗及预后监测。GP73是一种新发现的高尔基体跨膜蛋白,在病毒感...
李伯安毛远丽马洪滨孙志强史佳彬陈小倩李波徐军
关键词:肝癌肿瘤标记物单克隆抗体ELISA法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酶联免疫分析实验和增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的评价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增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Enhanted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v,E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含量(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方法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患者肝穿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用ECLIA和ELISA法检测253例患者的4项血清纤维化指标,并分别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均能反映患者从肝炎到肝硬化的肝纤维化逐渐加重的趋势。但与ELISA法比较,ECLIA方法检测的结果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较好。结论ECLIA系统检测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可以更好的反应肝硬化的发展程度。
郭静霞马洪滨李永利徐军杨丽华史佳彬李波刘爱霞李小溪李伯安毛远丽
关键词: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新型肝癌标志物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及联合应用诊断模型的建立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第五种最常见的癌症.2009年,全世界HCC的标化发病率为21/100,000,标化死亡率为20.2/100,000[1].我们可以看出,H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是一样的,表明了这一肿瘤的预后...
李伯安陈霖李波林长青毛远丽
关键词:肝细胞癌甲胎蛋白异质体人工神经网络
血清与血浆中HBsAg在全自动酶免分析检测结果比较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浆取代血清检测乙肝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科检测乙肝标志物的血样30份,分别放在抗凝剂管和普通干燥试管,采用全自动酶免疫分析仪检测HBsAg,将检测结果进行OD及S/CO值统计处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与二种血浆检测结果相关系数均0.99,二种血浆与血清结果相关关系良好(P>0.0 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浆代替血清完全可以用于全自动酶标分析仪进行检测,既可以节省预处理时间,又可以减少标本在分离吸移血清过程中出现差错,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李小溪李筱涵郭晓东李波孙志强
关键词:血清血浆HBSAG全自动酶免分析
基于数字PCR技术检测乙肝耐药突变方法体系的建立
吴泽张浩李波孙杰侯俊鲍春梅李伯安
丙型肝炎抗体的检测与HCV RNA定量及ALT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比较不同实验诊断方法在丙型肝炎(丙肝)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HCV RNA定量与ALT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5例增强化学发光法(CIA)检测丙肝抗体初筛结果呈阳性(S/Co>1)的标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RT-PCR)进行检测,并对可疑结果(①CIA检测结果S/Co在1~8之间的标本,②ELISA检测结果呈阴性的标本)采用HCV RIBA3.0进行确认;应用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仪及其生化检测试剂检测全部标本ALT指标。结果ELISA及RFQ-RT-PCR方法检测样本阳性率分别为93.33%和70.48%;对可疑标本经HCV RIBA3.0确认试验显示,2例结果呈阳性(分别为NS3、HCV-C和NS3、NS4阳性),1例为阴性,4例仍为可疑(其中1例HCV RNA>103copies/ml);HCV RNA含量呈阳性的样本中,ALT异常率与HCV RNA含量间呈正相关(r=0.96,P<0.01),而ALT数值的变化与HCV RNA含量并无相关性(r=0.19,P>0.05)。结论第三代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丙肝抗体同样具有较高的灵敏度,2种检测方法均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RFQ-RT-PCR检测结果阳性率低于CIA与ELISA检测结果;在临床诊断中丙肝抗体的检测应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一起使用,以提高临床丙肝诊断的准确率。
王晗李伯安李永利徐军马洪滨陈小倩李波毛远丽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SARS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的变化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 (erythrocyte innate imm uneadhesion function,EIIAF)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采用 EIIAF快速检测方法 ,将 10 0 μl枸橼酸钠抗凝的待测患者血浆和 1μl离心沉淀红细胞 ,直接加到 15 0 μl定量包装的靶细胞管中 ,充分混匀 ,37℃水浴 30 min,结合 5个或以上红细胞的靶细胞为 1个黏附单位 ,计算黏附率。同时 ,采用细胞酶免疫分析法测定红细胞膜补体 1型受体 (com plem entreceptor type1,CR1)数量。结果 :临床诊断为 SARS的 4 7例患者 ,在急性期 EIIAF皆显著下降 (P<0 .0 1) ,部分患者降至正常人群水平的 5 0 %左右 ,因衰竭而死亡的 SARS患者死亡前 EIIAF接近消失 ;病情恢复并出院的 SARS患者 EIIAF全部恢复至正常水平 (部分患者在恢复早期可显著高于正常水平 )。SARS患者 EIIAF的下降与红细胞膜 CR1数量下降基本平行。结论 :对 SARS患者进行 EIIAF动态检测 ,可有效评估 SARS病情变化 ,同时有助于对
何庭宇卫敏杨山虹李永利马洪滨鞠连才刘佳李波王海滨
关键词: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急性期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发病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与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采用自行研制的“微量核酸释放剂(micronucleicacidreleasingreagent,MNRR)”,建立微量血清直接进行PCR扩增的“一步法”实时荧光PCR检测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的情况,探讨乙肝病毒YMDD变异与肝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设计包含YIDD和YVDD变异区和无变异参照的三条下游引物,与同一上游引物和探针建立3管荧光PCR扩增体系,变异Ct值与参照Ct值之差在3.3之内判断为阳性变异。建立将血清标本直接加到含有MNRR的扩增管进行核酸处理和PCR扩增的“一步法”检测。将0.2ml的PCR扩增管按3管/份标本排放到核酸提取仪,每管加入3.5μl的MNRR和3.5μl待测血清,用带虑芯吸头的加样器轻轻吹打混匀,加30μl无菌石蜡油覆盖,于80℃静置8min和10℃静置1min,直接加入PCR扩增液,封盖后移至实时荧光PCR仪进行扩增。对154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后的乙肝患者YIDD变异发生率进行分析,并研究其与肝脏功能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拉米夫定治疗1年后YIDD变异率为15.9%;YVDD变异率为9.6%,YIDD和YVDD共生变异率为4.4%。发生YIDD/YVDD共生变异的患者其血清HBVDNA含量显著高于单一发生YIDD变异的患者(P<0.05),发生YMDD共生变异的乙肝患者其肝脏功能损伤的程度明显较单一发生YIDD变异者严重。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发生共生变异的患者其血清HBVDNA含量显著高于单一发生YIDD或YVDD变异的患者;发生YMDD共生变异的乙肝患者其肝功能损伤的程度明显重于无变异或单一发生YMDD变异的患者。
王海滨姜平马洪滨王雪飞鞠连才徐军杨丽华刘立明李波李潇潇
关键词:DNA突变分析肝功能试验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肝功能损伤实时荧光PCR检测HBVDNA含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