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卫永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输血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钙化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力衰竭患者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事件
  • 1篇血管
  • 1篇血管事件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率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样
  • 1篇胰岛素样生长...
  • 1篇胰岛素样生长...
  • 1篇异体
  • 1篇异体输血

机构

  • 6篇郑州市第七人...

作者

  • 6篇刘卫永
  • 2篇马凤莲
  • 1篇赵俊涛
  • 1篇张莉
  • 1篇崔丹
  • 1篇刘金瑞

传媒

  • 2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首都食品与医...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慢性肾病患者检测SDF-1、P-糖蛋白及8-iso-PGF2α水平的临床意义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慢性肾病患者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P-糖蛋白以及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慢性肾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内在我院接受体检的6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SDF-1、P-糖蛋白、8-iso-PGF2α水平以及细胞因子、肾功能指标,分析慢性肾病患者SDF-1、P-糖蛋白、8-iso-PGF2α水平与细胞因子、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观察组SDF-1、GF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糖蛋白、8-iso-PGF2α、IL-6、hs-CRP、TNF-α、BUN、C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SDF-1水平与IL-6、hs-CRP、TNF-α、BUN、Cr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05、-0.613、-0.582、-0.597、-0.621,P<0.05),与GF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11,P<0.05)。观察组P-糖蛋白、8-iso-PGF2α水平与IL-6、hs-CRP、TNF-α、BUN、C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87、0.648,0.565、0.597,0.603、0.498,0.632、0.503,0.641、0.617,P<0.05),与GFR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05、-0.608,P<0.05)。结论慢性肾病患者SDF-1水平较低,P-糖蛋白、8-iso-PGF2α水平较高,并且这些指标与细胞因子和肾功能指标密切相关。
马凤莲崔丹刘卫永
关键词:肾病糖蛋白
有效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针对性对策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对有效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针对性对策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检验科存档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报告300份。对报告中的送检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同时对造成送检不合格的原因进行调查,最后对我院2013年,2014年,以及2015年的微生物检验报告合格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临床微生物检验报告中的不合格报告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不合格率为17.33%。通过对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对微生物检验送检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标本因素,人为因素,以及操作因素。并且2013年~2015年的微生物检验合格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为了使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得以提高,必须将提高检验人员素质,规范检验操作步骤等措施进行落实。
刘卫永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
BNP、sTREM⁃1及Hcy检测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作用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评估心力衰竭(HF)患者左心功能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02例HF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168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心功能分级时以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BNP、sTREM⁃1、Hcy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同时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BNP、sTREM⁃1及Hcy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入院时BNP、sTREM⁃1、Hcy以及LVEDD水平均较对照组高、LVEF水平较对照组低,且观察组经治疗7 d后BNP、sTREM⁃1、Hcy及LVEDD水平均有下降,LVEF水平有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Ⅱ级>Ⅲ级>Ⅳ级,LVEDD:Ⅱ级<Ⅲ级<Ⅳ级;BNP、sTREM⁃1、Hcy水平:Ⅱ级<Ⅲ级<Ⅳ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NP、sTREM⁃1及Hcy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对HF患者的血清BNP、sTREM⁃1及Hcy水平进行检测,对监测左心功能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后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刘卫永张莉杨帆
关键词:BNPHCY心力衰竭左心功能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效果
2021年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5月的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输血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3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输血前未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3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处理,观察组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措施,检查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以及观察组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在360例观察组患者当中,不规则抗体阳性共11例。就阳性率而言,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有妊娠史患者高于无妊娠史的患者,输血超过三次的患者高于三次以下的患者,具有血液疾病的患者高于无血液疾病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措施,能够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可以减少临床免疫性溶血性输血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书写的安全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刘卫永雷爱丽
关键词: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率
血清FGF-23、FGF-21、IGF-1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及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2023年
目的 分析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及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将110例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钙化组(n=72)和非冠状动脉钙化组(n=38),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将110例患者分为心血管事件组(n=40)和非心血管事件组(n=70)。分别比较冠状动脉钙化组和非冠状动脉钙化组、心血管事件组和非心血管事件组的一般资料和FGF-23、FGF-21、IGF-1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HD患者发生冠状动脉钙化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因素,根据影响因素赋值用以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经ROC曲线评估模型诊断效能。结果 经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GF-23(P=0.000,OR=1.049;P=0.007,OR=1.127)、FGF-21(P=0.018,OR=1.125;P=0.021,OR=1.135)、IGF-1(P=0.000,OR=1.054;P=0.000,OR=1.038)是MHD患者发生冠状动脉钙化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FGF-23、FGF-21、IGF-1联合检测模式下评估MHD患者发生冠状动脉钙化和心血管事件的AUC值最高,分别为0.956、0.897,且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4.44%、93.05%和90.00%、87.50%。结论 血清FGF-23、FGF-21、IGF-1水平是MHD患者发生冠状动脉钙化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FGF-23、FGF-21、IGF-1联合检测在评估MHD患者发生冠状动脉钙化及心血管事件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雷爱丽刘卫永赵俊涛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冠状动脉钙化心血管事件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异体输血治疗后APTT、PT、FIB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24年
目的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异体输血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22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102)与死亡组(n=20)。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输血治疗前及治疗1 d后血浆APTT、PT、FIB水平,分析APTT、PT、FIB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生存组血制品总输注量、输注比例(血浆、冷沉淀)、Child-pugh分级C级比例、休克比例、腹水比例、肝性脑病比例、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死亡组,消化道首次出血比例、平均动脉压、白蛋白水平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TT、PT水平均较治疗前高,FIB水平均较治疗前低,但生存组APTT、PT水平较死亡组低,FIB水平较死亡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为C级、消化道非首次出血、休克、腹水、肝性脑病以及APTT、PT异常升高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异体输血治疗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FIB异常升高为患者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消化道非首次出血以及输血治疗后APTT、PT水平与其不良预后成正相关,平均动脉压、FIB水平与其不良预后成负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异体输血治疗预后受其消化道出血次数及治疗后APTT、PT、FIB水平影响,上述指标变化可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赵洪飞刘金瑞马凤莲马幸刘卫永
关键词:肝硬化异体输血APTTPTFIB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