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树强

作品数:11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旅游
  • 4篇城市
  • 2篇影响因素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中游
  • 2篇长江中游城市...
  • 2篇城市群
  • 1篇单车
  • 1篇地学信息
  • 1篇地学信息图谱
  • 1篇信息图谱
  • 1篇学科
  • 1篇破碎化
  • 1篇情景
  • 1篇情景模拟
  • 1篇耦合度
  • 1篇文化创意
  • 1篇文化创意产业
  • 1篇旅游扶贫
  • 1篇旅游景区

机构

  • 11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广东国地规划...
  • 1篇温州大学

作者

  • 11篇崔树强
  • 8篇朱佩娟
  • 1篇朱翔
  • 1篇周国华
  • 1篇周国华
  • 1篇贺清云
  • 1篇曾伟平

传媒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当代经济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合作经济与科...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湘南学院学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太原城市职业...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旅游产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探析——以大同市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随着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渐渐活跃在文化遗产的舞台上,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其潜在价值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化便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同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和活力与大同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基本内涵,剖析了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化现状及弊病,提出通过展馆建设、旅游演艺、节事旅游、旅游纪念品、非遗街促进和完善大同市非遗旅游产品化的思路和建议,旨在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共同体,发展特色旅游,促进大同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巧梅崔树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生”视角下长沙市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被引量:9
2019年
基于“三生”视角建立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空间分析方法从宜居性综合程度、单因素空间分异现状和耦合度分析长沙市城市空间宜居性,结果表明:(1)生产、生活、生态单因素宜居性程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2)城市空间综合宜居程度较高,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特征,宜居程度高的地区集中在中心城边缘区;(3)生产、生活、生态间的耦合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耦合度最高的是“生产—生活”,呈现一定的空间错位。
张美芳朱佩娟崔树强张鸿辉陆唐信
关键词:耦合度
江苏省5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的标准化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江苏省23个5A级景区为例,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得出苏南5A级旅游景区分布相对密集,并对江苏省5A级旅游资源优化和整合提出建议。
崔树强
论城市空间破碎化研究被引量:24
2018年
空间破碎化是城市空间演进的客观现象,表现为城市空间单元碎化、空间分割加强、空间联系弱化和空间整体功能下降,具有空间形态的封闭性、空间联系的阻隔性和空间功能的失配性等特征,是城市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城市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的新内容。"空间破碎化"是对"景观破碎化"的拓展和深化,有助于从更为综合整体的空间视角研究城市。"空间破碎化"研究应遵循"格局过程刻画→形成机理分析→调控模式设计"的分析框架,围绕城市空间破碎化的概念、特征、测度、机理、动态模拟和调控模式等内容,采用景观指数、空间句法、多智能体情景模拟和地学信息图谱集成的方法进行多学科融贯的综合分析,可为制定城市发展政策、促进城市发展转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
朱佩娟贺清云朱翔崔树强吴小双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情景模拟地学信息图谱
空间经济联系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城市群协同发展是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为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第四极,以城市群差异为基础的城市群间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经济发展的外在条件出发,就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引擎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进行分析;从内生条件出发,通过介入机会和介入能力模型就两者间产业同质化程度进行对比。综合内外两个维度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最强,环长株潭城市群对长三角城市群介入机会最好,而武汉城市圈对长三角城市群介入能力最佳。在区域整合和协同机制下,整合外在和内生条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各自特点和当前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城市群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及协调发展新路径。
吴小双崔树强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介入机会
城市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使用空间分布的影响——以长沙市为例被引量:9
2020年
可随处取用停放的共享单车给居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空间带来挑战,研究其空间分布可以认识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出行的影响与机制.构建"5维度3类型"研究框架,基于开放大数据平台获取长沙市工作日分时段共享单车定位数据,引入"共享单车使用度"概念刻画共享单车使用空间,运用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GWR等方法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使用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沙市共享单车使用与居住、商业服务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比重、POI密度与多样性、路网密度、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等因素具有正相关关系,与距市中心距离和距公交站距离负相关.从建成环境5维度看,城市空间功能、设施密度、设施多样性、区位优势、距公交站距离在其各自维度内影响更为显著.不同类型建成环境因子影响力不同,呈现区域差异,其影响机制是以政府、企业和居民为主体,在外引力、基础力和内生力共同作用下,主体层、环境层、表现层三者有机融合的结果.
崔树强朱佩娟张美芳张鸿辉
关键词:影响因素
长沙市文化创意企业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9年
企业在城市中的布局是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维度之一。以长沙市文化创意企业兴趣点(POI)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利用核密度法、空间自相关法、Ripley’s K(d)函数、区位商指数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特征与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呈现出"一核一圈多点"的分布格局,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②基于行业分异视角的多尺度空间集聚差异显著,创意设计、体育休闲、文化传媒、文化教育和文化旅游等类别空间区位选择尺度较大,工艺美术和文化软件等类别空间区位选择的尺度较小;③基于街道层面的专业化功能区块特征差异明显,城市中心区域的街道呈现多种行业类型的集聚特征,而城市边缘区域的街道专业化区块功能较为单一;④中心性、可达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资源、环境因素、人才因素和政策因素对文化创意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
陆唐信朱佩娟崔树强张美芳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因素
湖南省A级旅游区景观生态系统格局测度及其特征被引量:2
2018年
以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去系统地分析旅游景观的功能与尺度、格局与过程以及功能是旅游地理学研究新的延展。通过旅游景观和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内涵解析,分析了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格局构成和特征,并基于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景观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旅游功能的地域综合体,景观整体格局特征分析是认识与理解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的关键。(2)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空间单元可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旅游景观分布特征、多样性与异质性、和其空间关系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3)通过对湖南省A级旅游区景观格局的测度,湖南省旅游景观整体呈现出"西边一片,东边一线"格局,旅游景观综合密度则呈现湘西、湘东北较大,湘中南较小的特征;从旅游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来看,湖南省旅游景观类型丰富,以六大景类为主,且整个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可分为十二个功能区,异质性较强;从旅游景观间的空间关系来看,湘东"一条线"上的旅游景观相互连通性较好,湘中的旅游景观连通性则最差,其它斑块的旅游景观连通性比较一般,相互差异也不大。据此文章提出了对湖南省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优化策略的探讨。
崔树强朱佩娟吴小双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基于RMP分析的湘南山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汝城县为例被引量:3
2018年
汝城县作为国家贫困县和湘南山区的典型代表,境内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扶贫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汝城旅游资源条件(R)、旅游市场发展情况(M)和旅游产品(P),汝城县依靠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实施旅游扶贫开发,是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崔树强朱佩娟吴小双
关键词:旅游扶贫RMP分析
“三生”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功能变化及调控路径——以长沙市为例被引量:12
2020年
认知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变化规律既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及其格局优化的内在依据。以长沙都市区为实证区,以遥感影像、城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等为主要数据源,选取2000、2009、2016年为研究时间节点,基于土地主体功能的差异构建"三生"功能评价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样带分析等方法,探究长沙市"三生"功能的变化特征并提出调控路径。结果表明:(1)长沙都市区整体的生产、生活功能持续强化,但生态功能有所减弱;(2)长沙都市区内部"三生"功能强弱亦发生变化,不同功能空间重组,"三生"功能的均衡性提高;(3)长沙都市区"三生"综合功能水平持续提升,高水平区域逐渐向城市中心集聚,呈现单核集聚→单核集聚-多核分散→网络均衡化的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但"三生"功能空间单元变化模式各异;(4)应从"三生"功能用地结构的"质"与"量"两方面对长沙都市区空间格局进行综合调控。
崔树强朱佩娟周国华周国华邓新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