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鹰
-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武汉市典型地区PM_(2.5)化学组成及来源解析被引量:5
- 2017年
- 采集了武汉市工业区和植物园2011年10月—2012年7月不同季节的PM_(2.5)样品,测定其化学组成并解析来源。结果表明,工业区和植物园PM_(2.5)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79.7、92.8μg/m3,其中SO2-4、NO-3和NH+4是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通过气团的后向轨迹模型分析,本地源与远距离区域传输共同影响武汉市空气质量。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对PM_(2.5)来源进行了解析,工业区PM_(2.5)来源为二次气溶胶、生物质燃烧、扬尘、冶金、燃煤和残油燃烧,春、夏、秋、冬4季贡献率最高的因子分别为生物质燃烧(45.1%)、残油燃烧(23.1%)、扬尘(56.1%)和二次气溶胶(53.4%);植物园PM_(2.5)来源为二次气溶胶、机动车排放、扬尘、冶金、燃煤和残油燃烧,春、秋两季机动车排放贡献率最高,分别为42.7%、41.3%;夏季和冬季分别为扬尘和二次气溶胶贡献最高,贡献率分别为27.3%、57.4%。
- 胡燕周家斌熊鹰邵轩李宽袁畅
- 关键词:PM2.5
- 武汉城区大气PM_(2.5)的化学组成特征与区域传输被引量:6
- 2018年
- 为了探明武汉市城区PM_(2.5)的化学组成、污染特征及区域传输的影响,该研究在洪山区武汉理工大学鉴湖区门口对大气PM_(2.5)样品进行了4个季节的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是112.7μg/m^3,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OC、EC分别占PM_(2.5)的31.3%、25.8%、17.2%和4.6%。浓度最高的3种水溶性离子分别是SO_4^(2-)、NO_3^-、NH_4^+,占全部水溶性离子的82.6%。秋冬季节NH_4^+与SO_4^(2-)加NO_3^-之和当量浓度比值之间的相关性很高。PM_(2.5)中18种元素的富集因子(EF)分析表明,Pb、Sb、Ni、Cd这4种元素EF值均>100,分别为200.75、338.4、360.0、500.9,受人为源影响严重。OC的浓度在秋季很高这与武汉市周边城市的生物质燃烧有一定关系。该文基于后向轨迹模型,以武汉理工大学鉴湖校区为起始点向后推算48 h轨迹。结果表明模拟的后向轨迹可以分为4类:分别是来自内蒙古、山东、河南以及海南省,其中来自海南省的气团PM_(2.5)浓度最低。
- 袁畅周家斌熊鹰李宽邵轩
- 关键词: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人为源
- 武汉市PM_(2.5)中二元羧酸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1
- 2019年
- 在武汉市工业区和交通区展开了PM_(2.5)样品采集,研究了PM_(2.5)中二元羧酸的化学组成、污染水平及来源。二元羧酸在工业区为103.1~2 219.2ng/m^3,年平均值为958.4ng/m^3;在交通区为66.9~2 176.8ng/m^3,年平均值为749.7ng/m^3。丙二酸/丁二酸(C_3/C_4,质量比,下同)表明,武汉市二元羧酸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己二酸/壬二酸(C_6/C_9)表明,二元羧酸的人为源贡献大于自然源。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解析结果显示,工业区中二次源占13.7%,建筑扬尘占23.1%,机动车尾气排放占37.0%,生物质燃烧占26.2%;交通区中二次源占8.9%,建筑扬尘占24.9%,机动车尾气排放占51.8%,生物质燃烧占14.4%。潜在源区贡献因子(PSCF)分析得出,武汉市夏季二元羧酸主要受到南部季风的影响,冬季主要受到西部冷空气的影响。
- 邵轩周家斌袁畅李宽熊鹰
- 关键词:二元羧酸
- 城市典型地区PM2.5化学组成、区域传输及来源解析
- 基于武汉市3个功能区PM样品采集和化学分析,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对城市典型地区PM的化学组成、区域传输及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大气PM的...
- 熊鹰周家斌胡燕
- 关键词: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组成远距离传输源解析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