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雨洁

作品数:13 被引量:100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土壤
  • 5篇有机碳
  • 5篇土壤活性
  • 5篇土壤活性有机...
  • 5篇活性有机碳
  • 4篇稻草覆盖
  • 4篇养分
  • 4篇土壤养分
  • 4篇榧树
  • 4篇毛竹
  • 3篇香榧
  • 3篇林地
  • 3篇毛竹林
  • 3篇化学计量
  • 3篇P
  • 2篇地表
  • 2篇地表覆盖
  • 2篇养分含量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养分含量

机构

  • 13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3篇李正才
  • 13篇王斌
  • 13篇张雨洁
  • 4篇葛晓改
  • 4篇赵志霞
  • 1篇闵庆文

传媒

  • 4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浙江庆元典型菇木林植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探讨适宜香菇剁花法栽培的菇木林群落结构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特征,通过在典型菇木林内设立调查样地,分析菇木林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群落特征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菇木林乔灌草各层次优势物种较明显,乔木层以红栲(Castanopsis hystrix)、木荷(Schima superba)、乌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为主,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世代更替群落;灌木层以朱砂根(Ardisia crenanta)、油茶(Camellia oleifera)、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乌药(Lindera aggregata)、冬青(Ilex chinensis)等为主;草本层以蕨类(Pteridium aquilinum)植物占绝对优势。(2)菇木林物种较丰富,3个调查样地中,共记录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物种分别为27种、38种和5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为Simpson指数分别为6.58、12.21和6.67,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指数相对较高。
王斌张清洋李正才闵庆文姚帅臣张雨洁黄盛怡原雅楠
关键词:菇木林群落特征物种丰富度
毛竹林地表稻草覆盖后翻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为了解毛竹林地表覆盖后翻耕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山地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连续覆盖2年翻耕,连续覆盖2年未翻耕和自然生长样地(对照)3种不同管理方式下地表覆盖的毛竹林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覆盖2年未翻耕处理和覆盖2年翻耕处理0~50 cm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比对照样地分别增加了8.7%~43.8%和22.2%~90.8%;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3.2%~111.0%和36.7%~238.5%;覆盖2年翻耕处理和对照样地相比,0~50 cm各土层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1.9%~97.5%,而覆盖2年未翻耕处理下的土壤易氧化碳含量0~20 cm土层较对照样地增加明显,20~50 cm土层则有减少的趋势;3种处理下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除10~20 cm土层差异性显著外,其余的土层变化都不明显;对照样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高于覆盖2年处理的毛竹林地,而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则表现为0~20 cm土层覆盖2年未翻耕>覆盖2年翻耕>对照样地,20~50 cm土层对照样地>覆盖2年翻耕>覆盖2年未翻耕;3种处理下土壤各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3种处理方式下,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
赵睿宇李正才王斌葛晓改戴云喜赵志霞张雨洁
关键词:毛竹耕作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
天然次生林改造成香榧林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为探讨天然次生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土壤固碳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在浙江省诸暨市香榧国家森林公园内采集天然次生林和由天然次生林改造而来并长期进行经营管理的香榧(Torreya grandis)人工林土壤,测定分析了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TOC)、易氧化碳(ROC)、轻组有机质(LFOM)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1)天然次生林改造成香榧林后,各层土壤TOC均显著下降,减少了27.2%-50.5%,0-20 cm土层土壤ROC呈增加趋势,但20-40 cm和40-60 cm土层呈减小趋势,各层土壤LFOM分别增加31.5%、155.5%和184.8%,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2)天然次生林改造成香榧林后,0-20 cm土层ROC碳素有效率和碳库活度分别显著增加了123.2%和169.2%。(3)TOC、ROC、LFOM与全氮和水解性氮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ROC、LFOM与速效钾、有效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天然次生林改造成香榧林后,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降低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张雨洁王斌李正才黄盛怡原雅楠秦一心
关键词:天然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
毛竹林地表覆盖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为了解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不同年限地表覆盖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山地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覆盖1年、覆盖2年和自然生长(对照)的毛竹林地0–50 cm内各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覆盖1年和2年的毛竹林样地土壤总有机碳、轻组有机质和易氧化碳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地,相比于对照样地,覆盖1年的毛竹林样地土壤总有机碳、土壤轻组有机质、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分别增加11.2%–74.2%、31.7%–196.9%、5.0%–79.6%,覆盖2年的毛竹林样地土壤总有机碳、土壤轻组有机质和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分别增加22.2%–90.8%、36.7%–238.5%、21.9%–97.5%。不同处理样地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2)对照样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高于覆盖处理的毛竹林地,而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在0–30 cm土层表现为覆盖1年>覆盖2年>对照样地。3)覆盖1年、覆盖2年和自然生长3种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和总有机碳含量呈现较高的相关性,且对照样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相关系数大于覆盖1年和覆盖2年的毛竹林地,覆盖2年的毛竹林样地易氧化碳与轻组有机质的相关系数最大。4)三种处理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短期内毛竹地表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对改善毛竹林土壤质量,维持竹林可持续经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赵睿宇李正才王斌葛晓改戴云喜赵志霞张雨洁
关键词:毛竹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
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了解不同林龄榧树Torreya grandis林地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为榧树的经营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T.grandis‘Merrilli’国家森林公园4个不同林龄(0~100、100~300、300~500和>500 a)的榧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榧树林地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①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分别为10.90~24.22、1.22~2.22 g·kg^(-1),各土层碳、氮质量分数随林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磷质量分数为0.24~0.80 g·kg^(-1),各土层土壤磷质量分数随林龄变化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比、氮磷比均值分别为8.59~10.89、3.06~6.16,各土层土壤碳氮比、氮磷比随林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磷比为31.54~63.72,各土层土壤碳磷比随年龄变化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部分林龄碳磷比差异显著(P<0.05)。③榧树各林龄林地土壤碳、氮、磷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碳和氮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林龄土壤磷与碳磷比和氮磷比均存在负相关,碳磷比和氮磷比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榧树生长主要受到土壤磷的限制,因此对榧树林经营时,可考虑合理添加磷肥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土壤与植物之间养分的良性循环。
原雅楠李正才王斌张雨洁黄盛怡
关键词:榧树化学计量
菇木林目标树择伐林窗的形成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以浙江省庆元县菇木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菇木林目标树择伐后形成的人工林窗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对照林分和择伐后林窗内设置调查样地,分层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样品,对比分析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和土壤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对照相比,择伐6 a后林窗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和C/N比分别增加了25.55%、13.68%、42.34%、15.32%和10.04%;而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43.50%和54.68%,全氮含量分别下降了37.31%和44.43%,水解性氮含量分别下降了23.49%和10.28%,有效磷含量分别下降了11.06%、34.47%,C/N比分别下降了9.05%、19.65%。林窗0~20、40~60 cm土层土壤pH值分别下降了2.79%和0.56%,20~40 cm土层土壤pH值增加了0.94%,但差异均不显著。2)与对照林相比,林窗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了28.02%、35.08%和0.25%,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分别增加了83.16%、35.78%和42.00%,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下降了19.26%、20.71%和7.18%。3)运用主成分分析,对表征土壤肥力的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表明,菇木林择伐6 a后形成的林窗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升。【结论】研究结果为菇木林择伐经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省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王斌李正才黄盛怡原雅楠张雨洁秦一心
关键词:菇木林择伐林窗土壤养分
不同品种榧树针叶-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品种对榧树针叶-土壤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榧树的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浙江诸暨树龄300 a左右的不同品种雌榧树(实生雌榧树圆榧、嫁接良种香榧)和实生雄榧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不同品种榧树针叶样品及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品种榧树针叶-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1)圆榧和雄榧树叶片-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均无显著差异,雌雄异株对榧树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2)香榧、圆榧和雄榧树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STN)含量差异不显著,0~20 cm土层香榧SOC、STN含量最高,20~40、40~60 cm土层圆榧SOC、STN含量最高;香榧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全磷(STP)含量(2.9、1.5、0.9 g·kg^−1)均显著高于圆榧和雄榧树;(3)香榧、圆榧和雄榧树土壤C:N较C:P、N:P稳定,香榧C:P、N:P显著低于圆榧和雄榧树;(4)香榧针叶全碳(LTC)含量(533.0 g·kg^−1)显著高于圆榧(502.8 g·kg^−1)和雄榧树(502.7 g·kg^−1),C:N与LT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香榧针叶全氮(LTN)含量(18.5 g·kg^−1)显著低于圆榧(23.2 g·kg^−1)和雄榧树(23.2 g·kg^−1),N:P与LTN含量变化趋势一致;(5)整体上榧树针叶和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本研究中,雌雄异株对榧树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施肥等人为经营活动对榧树林地土壤P含量影响显著。
原雅楠李正才王斌张雨洁黄盛怡
关键词:榧树土壤针叶
不同树龄香榧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被引量:13
2018年
该研究以浙江省诸暨市的香榧国家森林公园5个树龄段(0~50、50~100、100~300、300~500和500a以上)的香榧(Torreyagrandis)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0~20、20~40、40~6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碳(ROC)、轻组有机质(LFOM)及土壤养分含量,探讨不同树龄香榧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为香榧林的土壤质量评价与持续利用,以及香榧古树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香榧土壤的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均随香榧树龄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300~500a生的数值最大,但易氧化碳与轻组有机质含量在各树龄间的差异不明显。(2)不同树龄香榧土壤中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总体表现为:50~100a>0~50a>100~300a>300~500a>500a以上(0~20cm土层除外)。(3)各树龄段香榧土壤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树龄段香榧土壤总有机碳、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全氮(TN)、水解性氮(AN)、有效磷(AP)之间的相关性较好(0~50a生除外),与速效钾(AK)、交换性钙(Ca)和交换性镁(Mg)之间的相关性较差(500a以上除外);500a以上香榧土壤总有机碳、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张雨洁王斌李正才黄盛怡原雅楠秦一心
关键词:树龄香榧土壤活性有机碳
施肥措施对古香榧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施肥措施下香榧林土壤的培肥效果,为古香榧林科学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国家森林公园古香榧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不同施肥处理香榧林地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碳(ROC)、轻组有机质(LFOM)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研究表明:(1)与不施肥(CK)相比,有机-无机配施(CF+FM)处理可显著增加各土层土壤TOC、ROC、LFOM、全氮(TN)和水解性氮(AN)含量;单施复合肥(CF)处理可增加各土层土壤速效钾(AK)以及表层土壤ROC、LFOM和AN含量,对AK的提升作用较为显著;两者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AP)含量,但CF处理效果不及CF+FM处理。(2)CF+FM处理可在一定程度提高土壤pH值,但结果差异不显著;CF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pH值。(3)各土层土壤ROC/TOC均表现为:CF+FM处理>CF处理>CK处理,但仅在表层土壤CF+FM处理显著高于CK处理。(4)相关性分析表明:ROC、LFOM与TOC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三者与TN、AN、AP、AK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农民惯用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较单施复合肥处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的积累。
张雨洁王斌李正才黄盛怡原雅楠秦一心
关键词:施肥处理香榧土壤活性有机碳
榧树种内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探讨品种、雌雄异株对榧树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榧树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国家森林公园树龄300 a左右的不同品种雌榧树(实生雌榧树圆榧、嫁接良种香榧)和实生雄榧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不同品种榧树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品种榧树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研究表明:(1)实生雌雄榧树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差异,雌雄异株对榧树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2)圆榧和雄榧树与香榧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其中,香榧叶C含量(533.0 g kg^-1)显著高于圆榧(502.8 g kg^-1)和雄榧树(502.7 g kg^-1),香榧根P含量(1.5 g kg^-1)显著高于圆榧(0.9 g kg^-1)和雄榧树(0.9 g kg^-1)。整体上香榧C∶N比高于圆榧和雄榧树,而C∶P和N∶P比低于二者;(3)榧树不同器官C、N、P含量有一致的变化趋势,C、P含量表现为叶>枝>根,叶N含量显著高于根和枝。圆榧和雄榧树不同器官C∶N和C∶P比表现为根>枝>叶,N∶P比表现为根>叶>枝;而香榧C∶N比表现为枝>根>叶,C∶P比表现为根>枝>叶,N∶P比表现为叶>根>枝。[结论]雌雄异株对实生榧树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对实生榧树管理时可以不考虑雌雄差异,人为经营显著影响榧树化学计量特征。
原雅楠李正才王斌张雨洁黄盛怡
关键词:榧树化学计量雌雄异株器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