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云

作品数:13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0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乌龙茶
  • 4篇基因
  • 4篇茶树
  • 3篇茶品
  • 2篇新品系
  • 2篇摇青
  • 2篇品系
  • 2篇滋味
  • 2篇乌龙茶品质
  • 2篇香气
  • 2篇基因家族
  • 2篇茶品质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 1篇蛋白基因
  • 1篇调控基因
  • 1篇信号
  • 1篇异构酶
  • 1篇脂肪酸
  • 1篇脂肪酸含量

机构

  • 13篇福建农林大学
  • 3篇福建省农业科...
  • 2篇宁德师范学院
  • 1篇大闽食品(漳...
  • 1篇福建品品香茶...

作者

  • 13篇杨云
  • 12篇孙云
  • 5篇赖钟雄
  • 2篇林宏政
  • 2篇陈常颂
  • 1篇杨云
  • 1篇李科
  • 1篇申艳红
  • 1篇冯力
  • 1篇李晓静
  • 1篇李磊磊
  • 1篇陈彬

传媒

  • 4篇食品工业科技
  • 3篇食品科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亚热带农业研...
  • 1篇食品安全质量...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摇青程度春闺闽北乌龙茶品质差异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为探讨春闺品种加工闽北乌龙茶的工艺特点,本文采用感官审评、生化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QqQ-MS)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研究不同摇青程度春闺闽北乌龙茶在感官品质、理化品质、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挥发性物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轻摇处理外形紧结,花香显,滋味鲜爽,感官品质总分90.6;重摇处理外形稍松,花香显,滋味浓醇,感官总分88.0。轻摇春闺各儿茶素组分均显著高于重摇(P<0.05),氨基酸含量总体高于重摇处理,氨基酸组分含量中谷氨酰胺及精氨酸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重摇处理后茶氨酸与谷氨酸含量降低较多。随着摇青程度的增加,橙花叔醇、香叶醇、己酸叶醇酯、苯甲醇、己酸己酯含量显著增加(P<0.05),吲哚、α-法呢烯、茉莉内酯、苯乙醇、二氢猕猴桃内酯及脱氢芳樟醇含量显著减少(P<0.05)。综上,春闺茶轻摇青处理,茶汤滋味鲜爽,收敛性强,香气高扬且花果香显,茶多酚、儿茶素及氨基酸含量高;重摇青处理,滋味浓醇回甘好,香气层次丰富花香显,黄酮含量高,儿茶素与氨基酸含量明显下降。这可为闽北地区春闺乌龙茶加工定向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占鑫怡杨云陈彬黄慧清赵梦莹李鑫磊孙云
关键词:闽北乌龙茶滋味香气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Z)-3-己烯醛与(E)-2-己烯醛转化关键调控基因的筛选与表达分析
2023年
通过检测乌龙茶加工过程中(Z)-3-己烯醛和(E)-2-己烯醛的变化,并结合转录组数据筛选4条(3Z):(2E)-己烯醛异构酶((3Z):(2E)-hexenal isomerase,HI)关键基因,对(Z)-3-己烯醛和(E)-2-己烯醛二者变化趋势与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加工过程中,(Z)-3-己烯醛和(E)-2-己烯醛大体呈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趋势;摇青工艺的机械损伤促使(Z)-3-己烯醛上升,(E)-2-己烯醛下降;而摇青后的摊放则有利于(Z)-3-己烯醛向(E)-2-己烯醛转化,使得(E)-2-己烯醛逐渐增加。筛选获得的4条CsHI基因总体上对机械损伤和失水胁迫有较好的响应。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发现CsHI与包括茶树、胡萝卜等物种在内的多条类萌发素蛋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为明确乌龙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形成与转化机理及乌龙茶品质提升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吴晴阳周子维杨云胡清财黄慧清林佳琪吴宗杰赖钟雄孙云
关键词:乌龙茶
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呈味物质的变化与品质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新品系‘606’是由黄旦自然杂交后代单株选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加工乌龙茶香气持久,品种风格独特,制优率高。为了解新品系‘606’乌龙茶在加工过程中呈味物质的变化和滋味品质特征,本实验以茶树新品系‘606’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等方法,对其加工过程中的氨基酸和儿茶素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并与黄旦毛茶的含量和感官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品系‘606’乌龙茶氨基酸含量总体先增后降,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丝氨酸、天冬酰胺是不同加工过程中的差异氨基酸;儿茶素含量持续下降,做青和揉捻是主要的影响工序。甜味类、苦味类、酸味类和芳香类氨基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黄旦(P<0.01);鲜叶和毛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o-(3-o-methyl)-gallate,EGCG3"Me)含量(分别为12.22和7.99 mg/g)远高于其他茶树品种,可能是高EGCG3"Me的乌龙茶资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新品系‘606’呈味物质层次感丰富,具有鲜爽醇厚、顺滑回甘、水香较显的滋味特色。本实验为乌龙茶新品系品质分析、生产加工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杨云刘彬彬周子维吴晴阳林宏政胡清财陈彬占鑫怡陈常颂孙云
关键词:乌龙茶氨基酸儿茶素呈味物质
茶尘特性与除尘措施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深入了解茶叶加工中茶尘特性、危害及除尘措施。[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阐述了茶尘产生的主要来源、特性和危害;分析当前除尘措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思路。[结论]加强人员和生产管理,并合理改进与应用除尘设备,能够有效提高茶尘控制效果,保障茶叶清洁化生产。
陈彬杨云林振传林宏政柳镇章孙云
关键词:除尘清洁化
茶树COI1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在乌龙茶加工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22年
茉莉酸受体蛋白COI1(coronatine insensitive 1)是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鉴定分析茶树茉莉酸受体COI1基因家族,预测其潜在的分子功能,了解茉莉酸受体COI1基因在乌龙茶加工中应答胁迫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茉莉酸受体COI1进行家族成员鉴定,氨基酸序列、结构域、基因结构、进化分析以及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结合实时荧光定量分析CsCOI1基因在乌龙茶加工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茶树茉莉酸受体CsCOI1家族有两个成员,均含有F-box和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RRs)两个结构域;单子叶、双子叶的COI1蛋白各聚一支,且与蜜柑进化关系较近;茶树COI1基因家族两个成员均含有3个内含子,启动子顺势元件主要有胁迫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以及光响应元件;转录组数据说明茶树CsCOI1基因具有较强的组织表达差异性.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CsCOI1a基因在室内萎凋后表达显著上调,且15 min、30 min日光萎凋后CsCOI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同时茉莉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推测CsCOI1基因可能通过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乌龙茶加工中萎凋的胁迫响应过程,该结果可为乌龙茶加工品质调控奠定基础.(图8表2参30)
胡清财郑玉成杨云倪子鑫毕婉君吴宗杰赖钟雄孙云
关键词:乌龙茶加工
番木瓜成熟衰老蛋白基因CpSS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衰老相关蛋白(senescence-associated protein,SSA)基因在果实成熟衰老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究番木瓜衰老相关蛋白基因,以‘大白八号’番木瓜果实为材料,采用RACE技术扩增出番木瓜SSA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pSSA(登录号:KX885408)。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pSSA全长1 203 bp,包含一个420 bp的开放性阅读框。番木瓜SSA蛋白含有139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5.172 4 kD,等电点为9.61。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桃、葡萄、杨树、菠菜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显示,番木瓜SSA与葡萄SSA表现出最小的进化距离,亲缘关系最接近。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在不同处理不同成熟度番木瓜果实中CpSSA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在乙烯处理后的6 h和12 h表达量显著升高,在1-MCP处理中表达量较低,在乙烯/1-MCP处理果实中的表达模式与成熟衰老有一定相关性,推测CpSSA基因可能参与了番木瓜果实的成熟衰老进程。
冯力杨云杨菲颖耿姣姣李科申艳红
关键词:番木瓜RACE基因克隆
响应面法优化不同花色白茶浸提工艺被引量:5
2017年
本文以不同花色白茶为原料,通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三种不同花色白茶浸提工艺,建立了不同花色白茶浸提液感官评价与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液料比因子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白毫银针最优浸提工艺参数为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为49 min、液料比为17.50∶1 m L/g,感官评分为87.21分;白牡丹最优浸提工艺参数为浸提温度为90℃、浸提时间为50 min、液料比为17.50∶1 m L/g,感官评分为91.72分;寿眉最优浸提工艺参数为浸提温度为100℃,浸提时间为53 min,液料比为16.00∶1 m L/g,感官评分为95.22分。此方法各模型验证值与预测值接近,拟合度好,可用于大批量生产。
李磊磊周子维游芳宁李晓静杨云孙云欧鸥张国辉
关键词:白茶浸提工艺响应面法感官评分
代谢组学在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2年
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系统研究生命体内所有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研究生物体系内源性的代谢物及其代谢水平差异,目前已经被运用到多个领域。茶作为世界性的饮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成为仅次于纯水的第二大消费饮料。基于代谢组学的理论与技术手段,近年来在茶树代谢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广泛涉及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成品茶精制等方面,有关乌龙茶品质与影响因素的代谢组学研究更是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外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基于乌龙茶鲜叶原料、加工工艺及成品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乌龙茶加工工艺的改良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也对代谢组学在未来茶树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出展望,为其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吴晴阳周子维倪子鑫杨云胡清财黄慧清赖钟雄孙云
关键词:代谢组学乌龙茶
基于SBSE-GC-O-MS技术的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分析被引量:9
2024年
为探究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技术对黄旦、铁观音、金观音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描述,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和感官审评进行对比分析。感官审评表明,3个品种乌龙茶各表现出明显的品种特征香气,黄旦花香显,略带奶香,铁观音花香浓郁,金观音具甜果香,略带木质香。结合OAV及GC-O-MS鉴定结果表明,香叶醇、植醇、茉莉酸甲酯、反式-橙花叔醇、2-壬酮、苯乙醇等物质是黄旦的关键香气成分,赋予黄旦花香清高、奶香显的香气特征;铁观音中的芳樟醇、3,5-辛二烯-2-酮、氧化芳樟醇、顺式茉莉酮、脱氢芳樟醇、α-松油醇等物质呈多元性的花香,与其品种特征香气密切相关;金观音中的关键香气成分包括芳樟醇、藏花醛、香叶基丙酮、顺式茉莉酮、异丁子香酚等物质,是形成其甜果香与木质香品种特征香气的关键物质。
黄慧清郑玉成胡清财吴晴阳杨云欧晓西赵梦莹孙云
关键词:乌龙茶
茶树新品系‘606’乌龙茶在不同季节的品质分析被引量:6
2023年
为探究不同季节对茶树新品系‘606’乌龙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QqQ MS)靶向代谢组学、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S-SPME-GC-TOFMS)技术及电子鼻技术(Electronic nose)对新品系‘606’乌龙茶的品质成分进行定性定量测定,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获取不同季节茶样组间差异。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呈现春季>秋季>夏季,春季鲜味类氨基酸显著高于秋季与夏季(P<0.05),苦味类氨基酸在夏茶中相对含量较春、秋茶高。儿茶素总量呈现秋茶>夏茶>春茶的规律。氨基酸与儿茶素的差异是造成春、夏、秋茶不同风味品质特征的重要原因。3个季节新品系‘606’乌龙茶共鉴定86种主要特征挥发性成分,醇类和碳氢化合物挥发性组分含量较高,酮类物质是春茶的特征挥发性成分,α-法呢烯是夏茶的特征挥发性成分,反式-橙花叔醇、吲哚、己酸叶醇酯是秋茶的特征挥发性成分。通过建立PLS-DA模型可将3个季节的茶样明显区分,鉴定出23种区分不同季节新品系‘606’乌龙茶的差异挥发性化合物。电子鼻传感器S1,S2,S6,S7,S10在不同季节新品系‘606’乌龙茶的区分中起重要作用,含氮化合物与碳氢化合物是区分不同季节茶样的重要物质。
黄慧清杨云柳镇章方舟林佳琪湛水秀占鑫怡陈常颂孙云
关键词:乌龙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