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海鸟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样性
  • 1篇招引
  • 1篇社群
  • 1篇亲权
  • 1篇亲权鉴定
  • 1篇人工招引
  • 1篇种群
  • 1篇种群恢复
  • 1篇微卫星
  • 1篇微卫星标记
  • 1篇微卫星分子标...
  • 1篇物种
  • 1篇小麂
  • 1篇扩增
  • 1篇黄毛鼠
  • 1篇分子标记
  • 1篇粪便DNA

机构

  • 4篇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周晓
  • 2篇韩金巧
  • 2篇陈水华
  • 2篇任鹏
  • 2篇龚堃
  • 2篇陈东东
  • 1篇鲍毅新
  • 1篇王艳妮
  • 1篇张新玉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跨物种筛选黄毛鼠的微卫星分子标记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微卫星引物侧翼序列具有保守性的特点进行了跨物种筛选黄毛鼠微卫星引物的研究.选取60对大鼠、小鼠已知的微卫星位点引物,对黄毛鼠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及基因扫描技术筛选了适合黄毛鼠的多态性位点引物.研究结果显示,60对微卫星位点引物中,17对引物能够稳定扩增,其中8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为高度多态性引物.研究筛选到的微卫星位点可为后期黄毛鼠的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
韩金巧谭江东王艳妮任鹏张新玉龚堃黄相相周晓
关键词:黄毛鼠微卫星标记多态性
海鸟种群的人工招引与恢复技术及其应用
2017年
全球多数海鸟种群处于受胁状态。针对这一状况,鸟类学家根据海鸟的繁殖习性,借助于人工招引技术恢复海鸟的种群及营建适宜的栖息地。海鸟人工招引技术主要包括社群吸引技术和雏鸟转移技术两大类。社群吸引技术是在人为选择和改造的栖息地内利用假鸟模型和声音回放吸引附近海鸟前来栖息的方法;雏鸟转移是将恢复种群的雏鸟转移到改造好的栖息地内,利用海鸟的成长地依赖性,促使其在繁殖期主动回到生长地繁殖。这两种方法已在全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的64种海鸟,一共171多个招引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在具体应用中,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海鸟种类和繁殖习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可单独或结合使用。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开展充分的前期研究,选择并营造适宜的繁殖栖息地,严格控制天敌,密切监测,及时排除威胁因素,确保繁殖成功。我国沿海繁殖海鸟正面临多种威胁,海鸟种群缩小和栖息地丧失严重,海鸟人工招引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沿海繁殖海鸟种群及其栖息地的恢复带来了希望。
周晓陈东东Stephen W.Kress陈水华
关键词:海鸟种群恢复
中国海鸟多样性及其保护被引量:2
2018年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鸟资源,但对其了解相对较少。通过收集和查阅我国境内有关海鸟分布的研究文献资料和新记录,整理了中国海鸟名录,依照海鸟的定义,中国有海鸟3目12科29属81种,除4种完全生活在淡水的种类,分布在海洋环境的海鸟有77种。其中有37种有繁殖记录,21种为迁徙过境或越冬鸟类,19种为迷鸟。分析了中国海鸟面临的各种威胁,受胁因素包括栖息地丧失和恶化、外来物种、人为捕猎、人为干扰等。探讨了我国海鸟多样性研究取得的成就和保护存在的问题。
陈东东程建祥周晓陈水华
关键词:多样性
基于粪便DNA的小麂亲权鉴定和婚配制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收集634份粪便样本,2份肌肉样本。通过严格筛选,最终获得390份可用于PCR扩增的样本。用多态性较高的8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基因型分型,共识别出177个小麂个体。SRY基因性别鉴定显示研究样本中雄性84只,雌性93只。所使用的8个微卫星位点在177个样本中,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1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在0.960—1.000之间,平均值为0.9685,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799—0.887之间,平均值为0.8429,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766—0.872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8214,基因杂合度水平较高,为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种群。采用Cervus3.0进行亲权分析,当置信度为95%和80%时,8个微卫星位点的鉴定率均达到100%。共鉴定出父-母-子24对,母-子23对,父-子19对,涉及到104只个体。根据亲缘关系分析小麂的婚配制,结果发现小麂的婚配制属于1雄多雌,但并不是目前所知的亚型,而可能是一种被称作"检查策略"的一雄多雌制。
任鹏龚堃鲍毅新黄相相周晓韩金巧
关键词:小麂亲权鉴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