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 作品数:14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自白”书写下的两个灵魂——美国自白派与中国当代女性自白诗之比较
- 2023年
- 美国自白派大胆暴露隐私欲望、张扬自我情感经验的诗歌风格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女性诗人的创作情感需求相契合。翟永明等女诗人于是主动选择了“自白”这一言说方式,以此作为自我表达和建构女性世界的策略,体现出更加自觉和明确的性别意识;美国自白诗是以黑暗为底色的,带有浓厚的哲学宗教色彩,演绎着生命的悲剧,而中国女诗人则借“黑暗”点亮了女性乌托邦世界的希望之光,于暗色之中显现出积极的建构意义;中国当代女诗人们在不断的反思与创新中逐渐黯淡了美国自白派的影子,最终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形成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中国当代女性自白新诗,彰显出中国女性自白诗独特的品质和持久的魅力。
- 杜娟赵树勤
- 关键词:自白女性黑暗本土化
- 一场乌托邦式的自我灵魂教育——谈残雪中篇小说《读书会》中的理想教育书写
- 2017年
- 2015年,残雪的长篇新作《黑暗地母的礼物》上半部正式与读者见面,笔者在此要论述的《读书会》其实是这部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但它又作为一个独立的中篇小说刊登于2016年第3期的《花城》杂志上。尽管《读书会》只是一部小说的节选.但残雪的小说向来都很注重细节。特别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描写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细腻,
- 杜娟
- 关键词:读书乌托邦教育灵魂
- 变异与误读:论马雅可夫斯基对“十七年”诗人的影响——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例被引量:1
- 2018年
- 马雅可夫斯基在新中国"十七年"形成影响事实的同时也受到"十七年"现实语境及传统文化的过滤,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的"十七年"诗人在热情宣扬马雅可夫斯基的同时,其接受行为已然发生了变异。由于深受苏联对马雅可夫斯基带有选择性介绍的影响,我国文艺界忽略了其未来主义思想中的分裂性、虚无性及俄罗斯民族文化中一些固有的悲剧性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误读。马雅可夫斯基对"十七年"诗人的影响并非"直接而深远",而是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复杂性和浅层性。
- 杜娟
- 关键词:马雅可夫斯基未来主义
- 常春藤覆盖下的两扇窗--伊丽莎白·鲍恩与宗璞小说比较
- 2018年
- 有着相似"心理情绪背景"的伊丽莎白·鲍恩与宗璞在创伤性经验的写作、小说感觉与氛围的营造及女性书写上都呈现出契合之处,两者之间产生影响与接受的关系因此成为可能。但任何影响都必然经过本土文化过滤后而发生作用,在宗璞身上占据显性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形成其最大的"接受屏幕",小说表现出的对知识分子身份的坚守、对爱与美好未来的坚信、对女性社会属性的强调以及含蓄蕴藉、中和雅致的风格都证明宗璞对鲍恩的接受只是一种形似而神异的借鉴。
- 赵树勤杜娟
- 关键词:氛围女性书写
- 生命与艺术的“孤独”——论老舍悲剧的孤独美学
- 2017年
- 老舍将"孤独感"这一生命体验注入艺术创作并塑造出孤独的经典形象,老舍及其笔下人物在期翼与希望中对孤独进行一次次反抗又一次次地落回原处的怪圈,则赋予老舍悲剧更深程度的悲壮美和冲击力,升华了老舍悲剧的精神与价值。
- 杜娟
- 关键词:老舍孤独感生命体验疏离悲剧
- 现代“士人”的建构与坚守——论赵树理潜在的儒家思想被引量:1
- 2017年
- 赵树理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强烈的儒家思想价值姿态。尽管民间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在其人格与创作中显著地表现出来,但儒家文化却在事实上以潜在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赵树理命运的起伏:从"文坛文学"到"文摊文学"是其入世思想的话语建构;从"方向"到"边缘"的过程亦是儒家士人思想精神与意识形态的一场角力。赵树理表现出的儒家思想并非是在凭吊古典儒家传统,其文化向度是指向现实与未来的,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 杜娟
- 关键词:儒家思想入世话语建构
- 黑色幽默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小说
- 2019年
- 美国黑色幽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代中国女作家,该流派荒诞病态、游戏狂欢等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小说中均有所体现和创新。但误读也在同时发生着,这一方面阻碍了女作家对黑色幽默的深度挖掘,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她们自觉的性别意识和强烈的自我文化认同。
- 赵树勤杜娟
- 关键词:黑色幽默女性小说当代文学
- 复归、创新与超越——论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
- 2018年
- 作为中国第三次长篇小说的创作高潮,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已然形成了持久性的"长篇小说现象",这一文学现象的发生原因及该时期长篇创作所具有的,都说明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与危机是共存的。同时,"中国经验"的书写使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蕴藏着当代文学实现"伟大的中国小说"这一设想的潜力与希望,成为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 杜娟
- “闲话”与“并非闲话”之间——重审“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论争的发生
- 2023年
- 《闲话》与《并非闲话》的发表,打响了陈西滢与周氏兄弟间的笔战,拉开了“现代评论派”与“语丝派”论战的帷幕“。女师大风潮”作为“闲话”事端的背景却并非论战发生的主要原因,其背后派系势力的缠斗更为重要;随着风潮运动从“驱杨”转向“倒章”,论战从周陈之争升级为两个集体间的对峙,体现出双方自觉的社团意识及对舆论话语权的激烈竞争。鲁迅与周作人成为论战的“先锋”并不是其个体性被派系势力和社团归属所湮没,只是大环境中的个人在各种机缘下产生了恰与某集体价值合拍的私人化情绪,个体声音与集体力量相互借势针对同一目标时,便产生了“代言人”的效果。种种非文化因素的干扰介入使“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之论争溢出了文化场的“是非”逻辑,隐现着后五四时代文化生态的危机。
- 杜娟
- 关键词:论争
- 文明论视野中的乡土叙事——《故乡》与鲁迅小说的社会批判
- 2022年
- 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以社会文明批判为主旨的现代小说。如果说五四小说的文化批判是以张扬个性主义、建构自我的现代主体性为目标,文明批判则与之不同,其目的是造就群体和社会意义上的新风尚、新习俗。福泽谕吉认为,文明不能从个人来论定,文明论不在于讨论个人的精神发展,而是讨论广大群众的总的精神发展。所以,从文明论视野来看,《故乡》的乡土叙事有不同于鲁迅其他小说所具有的启蒙主义叙事的特殊品质。这就是:文化批判作为思想批判关乎个体改造,文明批判作为社会批判关乎社会进步,以改变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生存方式为目的,二者具有不同的意旨和目的性。
- 周仁政杜娟
- 关键词:《故乡》文明批判乡土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