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霞
- 作品数:16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天津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日本战后初期精神伦理困境管窥——以对天野贞祐思想的考察为中心被引量:1
- 2018年
- 二战后的日本知识分子面对战败的事实,感到迫切需要通过一种新的伦理重建价值系统来回应秩序和价值危机,作为"学者大臣"的天野贞祐制定了被称作"天野敕语"的《国民实践要领》,体现了他关于"道义国家"重建的设想。以天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依然无法摆脱对《教育敕语》价值系统的迷执,导致战后日本道德环境的畸形发展,以至不仅没有克服战后初期的精神伦理困境,反而为日本民主伦理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并由此拉开了修改《教育基本法》的帷幕。
- 周晓霞
- 日媒所见之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协助日侨和战犯回国
- 2022年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妥善解决日侨和战犯归国问题。由于受当时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日本社会舆论倾向于从政治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向。而《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等媒体则侧重于报道日侨和战犯归国的具体情况,其中不乏有关经由天津协送日侨和战犯回国的报道。这些报道向日本民众传达了中国为解决日侨和战犯归国问题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媒体记者对天津及中国的观察和描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认识,而且为改善和发展中日两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 周晓霞万亚萍季泓旭
- 关键词:日本媒体战犯
-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知识分子的世界历史认识
- 2023年
- 日本由前近代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历史意识勃然兴起,一部部以“万国史”冠名的教科书和历史书籍鱼贯而出,载述着知识分子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知。甲午战争后,日本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这一政治观念支配了知识分子看待世界历史的眼光,他们亟需改写“万国史”,将日本史纳入世界历史,阐发日本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与“帝国日本”的崛起相伴而生的,是日本人愈加汹涌澎湃的“世界史”意识。他们将“国家”的历史与“世界史”连接起来,通过解释“世界史”来争夺历史的主导权和文明的话语权。
- 周晓霞
- 关键词:世界史历史意识历史认识
- 日本近代史研究的动向与若干问题被引量:2
- 2016年
- 近年来,各种理论与方法论的导入推进了日本近代史研究的新发展,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1990年以来的日本近代史研究表现出'语言论转向'的倾向,'国民国家论'流行。前者促使有关'记忆''证言'的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围绕后者所展开的批判性研究意图立足于更细微的考察,从而促进历史学的发展。现今阶段,'全球史'大有取代'国民国家论'而流行的趋势,但在解决国家间的历史认识问题时却困难重重。与此同时,政治家评传的大量出版显示出实证主义史学的方兴未艾,却存在着难以超越个性去把握近代日本政治的结构性的问题。此外,全球化进程中人文科学遭遇的危机也影响了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并成为困扰日本学术界的一个难题。
- 真边将之周晓霞
- 关键词:近代史记忆全球史评传
- 日本神道思想家今泉定助的“道义国家”论考察
- 2020年
- "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在内外交织的危机意识下,日本政府和神道界都提出需要一套世界观和信仰来凝聚国民思想。面对政府提出的"国体明征"声明,以及文部省编纂的《国体之本义》等举措,神道思想家今泉定助一方面持批判态度,另一方面以"天之御中主神--天照大御神--天皇"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为支撑,提出建设"道义国家"的构想,进而谋求实现"世界皇化"。通过考察今泉的"道义国家"论,不仅使我们看清这一构想背后所具有的侵略意图,同时有助于我们探讨战后日本"道义国家"言论的历史脉络及其实质。
- 周晓霞
- 关键词:国体
- 进步与局限:民初学者的日本图书馆考察认知
- 2023年
- 民国初期,受晚清“学日思潮”遗风、社会教育兴盛、日方政策诱导等的影响,再次兴起了赴日考察风潮。与晚清相比,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以及图书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给民初考察者对日本图书馆事业和学术的认知判断造成一定的影响。民初学者赴日考察图书馆的重心在于日本图书馆管理制度及其社会教育作用,在肯定日本图书馆事业在环境设施、经营管理、职业精神、社会教育活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日本在图书馆学体系建构中存在的问题。民初学者赴日考察图书馆,客观上促进日本图书馆先进理念的在华传播,推进了中国图书馆学的本土化发展,同时也拓展了中日图书馆合作交流的领域。
- 万亚萍周晓霞
- 关键词:社会教育图书馆学史民国
- 战时日本京都学派的“道义生命力”论探析
- 2021年
- “道义”言论,是日本在1945年战败前为对抗功利强权的西方帝国主义而形成的一种美化战争和自我肯定的意识形态。京都学派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站在“世界史的立场”上,以“道义生命力”为名炮制出一套美化侵略战争的理论,并开辟了一条诠释“大东亚共荣圈”伦理意义和歪曲战争性质的新途。日本战败的事实,印证了京都学派“道义生命力”论所具有的脆弱性和欺骗性,但在应对战败后的困境时,京都学派仍乞灵于“道义”的力量。京都学派的“道义”言论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的暧昧含混及其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追究,更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是,其“道义”论为战后日本社会建设“道义国家”提供了思想土壤。
- 周晓霞
- 关键词:京都学派道义
- 自由民权运动时期民权家的东亚认识——以自由党“大阪事件”为中心被引量:1
- 2017年
- 明治时期,怀着民权革命志向的大井宪太郎、小林樟雄、新井章吾等人制造了自由民权运动史上著名的"大阪事件"。这些民权家试图通过"借道"朝鲜,点燃日本与中国之间对立的导火索,实现日本国内的民权革命。然而,所谓援助朝鲜独立的改革计划却体现出他们站在"文明主义"立场上对落后国家的强烈优越感,他们的东亚认识中显示出欲跨越疆域对朝鲜及中国进行侵略扩张的意图。
- 周晓霞
- 关键词:爱国心
- 依违于"传统"与"民主"之间--日本战后《教育敕语》拥护论的思想逻辑
- 周晓霞
- 日本战后《教育敕语》拥护论的思想逻辑
- 2019年
- 作为天皇制国家意识形态核心的《教育敕语》自1948年废止后,日本朝野有关教育敕语问题的讨论从未消歇,而一直持续至今的歌颂和拥护《教育敕语》的言论与著作更是不胜枚举,从中也反映了战后保守思潮的一个侧面。无论是以《教育敕语》为"借镜"的道德纲领,还是为消解敕语不适合民主社会发展状况而对敕语进行的改写,抑或是对《教育敕语》进行的肯定性评价,无不透露出敕语拥护论者的思想逻辑——《教育敕语》仍然是铸就战后日本人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敕语拥护论者在"传统"与"民主"之间找到连接之处,那就是《教育敕语》中蕴含着"普世性"的价值,从而在思想上撇清了《教育敕语》的战争责任。
- 周晓霞